宝镜三昧学记——江西湖南禅宗之旅开示

我们现在这个七天修的是什么呀?是最上乘法。不是在善恶因果上来修,而是在两个字——真、妄上来修。你到底是用真心来修,还是用妄心来修?我们前面讲了一个小时,其实都是启发大家要用真心来修。我们这个真心无始都在,我们生命最内核的这种本然纯净状态,是法尔如是、无始无终、一直都在的。我们直接用这个真心来起修,直接用这个禅智慧来起修。所以关键不是讲善恶因果了,已经超越那个,直接在真、妄上来修。当然,那个是基础,我们大家根机已经成熟了,所以直接在真、妄上来修。如果你还是用妄心,你想记住什么,想记录什么,想看到什么,想从外面找一个什么,这个都不是。直接在你本具的真心开启上来修,从你本自具足的真心上来修,所以这个是了不起的,直接用真心来修。

视频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目录

文本
  宝镜三昧学记   各位善知识:我们这个江西、湖南禅宗祖庭之旅,希望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旅游、观光,这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或者只是听一点历史也是不够的,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多一些干货,能够知道祖师们当时是怎么见性的,他们的见性智慧使我们在参访之中能够得到什么启迪。   当然,教育办通过网络把我们此次参学要走过的这些地方的历代祖师的开示,都作了一些收集,然后汇编成为《2014·江西湖南禅宗祖庭参学之旅》的一个法本。因此我们就这个法本,在里面选一些契合大家根器的公案一起来参学一下。希望大家是真正从修行解脱的角度来闻思。这个法本很了不起,说白了,诸佛的智慧一口吞,佛法的精华全部在这里面了,祖师们怎么开悟的也都在这里面。当然,如果我们要详细展开来说是不现实的,内容太多了。   昨天我们到曹山,我出家的这个寺院的法脉也是曹洞宗,而且曹洞宗也非常适合于大家修行。修行解脱一定要量己量法,就是你的根器够不够。“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事实上云门天子的法你是用不上的,云门三句,不是一下子能够进得去的;曹洞士民,这个功夫是非常绵绵密密呀,应该是很好用的;沩仰宗的法也是很好用的。   我们举曹洞宗的一个比较丰富也适合于大家修行的公案,希望对大家能够有一些启迪,我们来看一下。   曹洞宗公案:如何是道   如何是道   僧举有人问香严:“如何是道?”答曰:“枯木里龙吟。”学云:“不会。”曰:“髑髅里眼睛。”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石霜云:“犹带识在。”师因而颂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   其僧却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血脉不断。”曰:“如何是髑髅里眼睛?”师曰:“干不尽。”曰:“未审还有得闻者无?”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曰:“未审龙吟是何章句?”师曰:“也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师如是启发上机。   懂吗?   (曹山宝积寺图片1)   (曹山宝积寺图片2)   我估计是真正懂的可能没几个,看了以后不晓得禅师说什么,莫名其妙。字都认识但是说什么呢?不知道。其实这是很容易懂的一则公案,如果要说难的,大家要领悟就更困难了。我们就抽这则公案来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分四段来解说。   第一段就是有一个禅和子出家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入处。这个很重要,出家人,包括我们居士们,学佛主要的目的是干吗啊?要成佛,对不对?而成佛最快的道路是什么呢?顿悟,见性成佛。那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顿悟、怎么见性成佛的。   这个禅和子其实他也是一窍不通,连续连续参了多次。不过那时候有个什么好处呢?善知识如云。你道心坚固,你在这个师父这里没有透,没关系,到下个师父那里再问,还没透,也没关系,又找一个师父再问,总有一天你就会开悟了。这个了不起,那时的修学环境比我们现在要好多了,我们现在能够像他们那样,有那么多的明眼善知识,那是很难想象的了。   第一段是说什么呢?是说有个出家人,他问香严智闲禅师。香严智闲禅师是在沩山灵佑那里开悟的,本来他跟沩山灵佑两个是师兄弟,两个都是百丈怀海的徒弟,后来百丈怀海百年之后香严智闲还是没开悟 ,因为他一直是闻思教理,他记了很多教理,但是就没有见性。师父百年了,后来他没办法(这个人很谦虚,不会摆老资格),就专门去湖南大沩山(也是我们此次朝圣之旅的最后一站),去见他的师兄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灵佑禅师就帮助他,说:“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这么厉害。”师父问一句,你能够滔滔不绝讲一大堆。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父母未生以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他就抓紧翻书,把《大藏经》翻出来,一本一本翻,可就是找不到答案在哪里。因为这个禅的公案,不是知识,你是没办法在《大藏经》里能够翻得到的。后面他实在没办法了,说:“师兄啊,不好意思,我确实不知道怎么答,请问师兄能不能教我,告诉我,父母未生前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沩山灵佑就说:“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我就害了你,你要自己参。”那个公案很长,我们也不讲了。   最后他回到南阳,去看慧忠国师那个墓塔,然后自己劳作,捡起瓦片打在竹子上,“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彻底开悟了。开悟之后他非常感恩,他马上就向南方顶礼、向大沩山顶礼,说:“哎呀,非常非常感谢灵佑师父啊!”现在改口不叫师兄叫师父了,因为是灵佑帮助他见性嘛。见性以后,他回到沩山住了好长时间。   这个故事就说有一个僧人还没有开悟,他就跑到大沩山来,问香严智闲禅师:“如何是道?”   僧举有人问香严:“如何是道?”有个出家人来问香严智闲禅师,什么是道呢?怎样能够达到见道、与道相应的那种状态呢?与道相应、见道的那种状态是如何呢?是怎样的呢?   其实这是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呢?你没有入门,没有真正见性,你是连问题都不会提的,他只能这么很笼统地来问见性、见道的那种状态,开悟的那种状态是什么样的,所以问“如何是道”。   答曰:“枯木里龙吟。”这个香严智闲很慈悲,他就不跟他讲那些泛泛的理论了,直接跟他讲实修的功夫。我们一直强调,你不单单是要有求解脱的心,你还要有真实的能够让自己此生解脱的修行功夫和修行能力。所以,香严这个叫“虚问实答”,问得很虚,是个笼统的问题,但是,答得很实在,真正告诉你怎么样去用工夫,那么就回答到怎么用功的那个具体的心行上。   禅宗说透了很简单,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就是超越二元对立,要用当下的心识流注。更通俗地说,就是要活在当下,要用当下的心识流注啊,那么具体的心行功夫上怎么做呢?因此就有了这么一个著名公案。   香严曰:“枯木里龙吟。”就是这个禅者修到了一个心已经离开“能所”的状态,其实我们的心总是攀缘的妄心。你看到这个,你就分别这个是什么,然后马上分别下一个是什么,看到这边有这么多录音笔,然后看到手机,然后又分别这是个杯子等等。你的心是生灭的,一直在分别,有能分别的心,有所分别的物,这个是二元状态。禅者一直用功夫,用到一个超越了“能所”对立的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就像枯木一样,就是妄心不起了,心定下来了,任何环境现前心都不会动了。不会说看到好的,心就跟着飘过去了,而是“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常围绕”,那么心已经就超越“能所”对立状态了,心不粘在所上。   禅宗修行有两个方法,怎么帮助人见性呢?要么就是“夺所”,要么就是“扯脱”。   我们曹洞宗,最好的是因为多用扯脱,不用夺所。夺所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心本来有能、有所,有能缘的心,有所缘的境。禅师他很厉害,像临济,临济宗用夺所的,突然一下子马上把你的妄念斩断,把你这个所扯断,然后你这个能,这个心就历历孤明,就显出来了,所以见性了。这个方法见性是快的,但是见性之后你要度众生,你没有什么方便,为什么呢?你没有经过那个细致的用功的阶段。曹洞呢,她是很细致地,一步一步告诉你怎么样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师父给你指点,不是靠师父迅雷不及掩耳给你把它夺所,而是自己来慢慢把它扯脱,能和所把它扯脱。禅宗所有开悟的方法都是这两大类,所有的宗派都是依据这两大类方法的不同,接引众生和学人的善巧方便不同而发展出来的。   心不粘在所上,所以叫做不受一切受。我们总会有苦受、乐受,苦、乐、忧、喜、舍五受,心如果粘在所上,就会产生受,受之后,就会有分别,就会给它贴个标签,这就是想蕴。想之后就会计划怎么行动,好的贪希望留久一点,不好的希望把它排斥出去,凡夫就这么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这个因就种下来了,所以就叫“枯木”啊,没有生机。   “枯木里龙吟”,心不粘所,不是一种真正的枯木状态,而是什么呀?而是觉性透出来遍满十方啊。我们生命本具的觉知力,这种觉性透出来,遍满十方,这个叫“龙吟”。所以你看,见性的祖师开悟是非常厉害的,他直接讲修行的具体功夫,描述这种状态很精准,“枯木里龙吟”,你的心不粘在所上,但是你的觉性彻底地遍满十方,彻底地发露出来,这个是我们心的妙用啊。心的体是空,心的相是明,心的用就是觉,空明觉呀,觉性透出来遍满十方,所以叫“枯木里龙吟”。   学云:“不会。”这个学僧,这个僧人很老实,说:“弟子不会,”“枯木里龙吟”是什么意思,我不晓得你说什么。   香严智闲又进一步启发他,曰:“髑髅里眼睛”,就说得更透彻、更直白了。就是你修行修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凡夫总是用肉眼,我们用肉眼去看人、看众生、看世界。但是,当肉眼这个浮尘根没有的时候,只剩下个洞,“髑髅里眼睛”,你修到不用肉眼,这个时候怎么样?法眼显出来了,你真正用的是你的觉性,所以叫“髑髅里眼睛”。法眼透出来了,妄心息灭了,肉眼产生的眼识你不去执著了。而且,事实上是什么?眼根对色尘,根本上它不是凡夫的眼识,而直接是见性的智慧,这样的一种状态,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精准的一种描述,是具体的修行功夫。你能够到“枯木里龙吟”,其实这个就是见性智慧了,你就是见道位了,法眼就显出来了。   这个出家人,他问了香严智闲,香严智闲这么一答,他还是不懂啊,怎么办?他又离开宁乡大沩山,去找另一个善知识,总有一个善知识能够让我开悟的,所以他马上就行脚,离开大沩山。又走,走到哪儿呢?走到浏阳石霜寺。“后问石霜”,这个僧人还是有点小聪明,在这个师父这里没搞懂,但是我把师父告诉我的话记下来了;虽然不懂,我再去问一个开悟的师父,看他怎么给我解释,能不能更浅一点让我开悟,所以他又跑到浏阳石霜寺。要知道这个浏阳石霜寺也是我们要去的。   石霜寺出了两位大德,这是前一位,浏阳石霜寺的庆诸禅师,还有一位是宋初的楚圆禅师。楚圆禅师会下就出了两位大德,就是杨岐方会、黄龙慧南。而且他们两个人开悟很搞笑,怎么搞笑呢?这个杨岐方会很厉害,干活很泼辣,很有干劲,但是他没开悟。他去师父那里,每一次问师父,你要告诉我怎么参禅。师父说:哎呀,还有哪个哪个活没干好,你去干活去,你开悟肯定可以,着什么急啊。下次又来问:“师父啊,告诉弟子怎么禅修啊?”师父就说:“你是当家师啊,监院异日儿孙满天下,为什么急在这一时呢?”就是说,将来你的子孙,法子法孙遍天下,你着什么急啊?然后等了好多年,天天就只有干活的份,没有修行的份,就是这样子。   后来方会禅师忍不住了,有一天他看到石霜楚圆禅师出去办事了,他就想:我要想个办法,要让老和尚必须教我,逼也要逼出来。怎么办呢?他就守在要进石霜寺的小山路上,刚好就只有一个人能够过,两个人都过不去。一直等啊,等到下午四点钟了,黄昏了,楚圆禅师办事回来了,天下着一点小雨,他就马上冲出来,抓住师父的胸,抓住衣服,“这个老汉呐,今天如果不教我,我就打你。”你看这个弟子是不是厉害?今天如果不教我开悟的方法,我就揍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修理你。然后楚圆一句话就让他开悟了,“哎呀,你已经知道是这么回事了,就这么回事。”哦,豁然大悟,马上就在这个泥路上顶礼:“哎呀,感恩师父哦,我终于开悟了。”   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啊?哪一天拦住我之后,我一句话能够让你开悟,有这个本事吗?这个是很搞笑哦,他是这样开悟的。后来师父回方丈室了,他就搭衣持具,恭恭敬敬再去顶礼,然后再回到杨岐山普通寺。   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黄龙派只传了三四代就没有了,后面的所谓临济宗其实都是杨岐派,现在所有的临济弟子其实都是杨岐派的。所以祖师啊,见性的人很厉害,几千年之后都看得到,确实,现在的临济子孙全部是杨岐方会的子孙。所以说“监院异日儿孙满天下,不要急在这一时。”所以我们在座有很多当家师要多干点活,是不是这样啊?要给他们多鼓鼓掌才对。   黄龙慧南也是这样,黄龙慧南是另外一回事开悟的,是什么呢?他每次去请法,师父就骂他,不讲理由,完全不讲道理就骂他,修理他一顿。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他再也忍不住了,说:师父啊,我真的是真心诚意来请法,你不讲任何理由,每次劈头盖脸把我骂一顿,什么意思啊?然后楚圆禅师就说:“你难道把这个当做骂来领会吗?”哦,豁然大悟了。   当然我们现在所指的不是这个石霜楚圆,是指唐朝末年的石霜庆诸禅师,这个庆诸禅师曾经在沩山灵佑禅师宁乡大沩山这边做米头,干吗呢?因为丛林住了一千五百人,吃饭都是一件大事,他就负责带领大家来舂米,把碎米筛出来,叫米头。丛林下面原来有很多了,净头是管厕所卫生的,园头是管种菜的,米头、饭头、火头、水头,反正是四十八单,什么活都有人干,而且带一个小班子干。   我们不扯远了,这米头是怎么开悟的呢?也是因为筛米。所以这个禅宗啊,了不起,是生活教育,一边筛米,师父走过来一句话,可能就点醒你了,就这么简单。他在灵佑禅师会下做米头,见性以后,就回到石霜寺来住持佛法。   哎呀,香严智闲回答那两句话,我想破脑袋,也没想出来师父在说什么,所以我来问另一个老师看看,什么是“枯木里龙吟”呢?这个僧人在香严智闲那边没开悟,他就跑来问石霜庆诸禅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这个也是讲修行功夫啊,你不要以为这个禅宗真的是一句话,你就开悟了,他是有很绵密、很深入、很真实、很踏实的修行功夫在。   前面我们讲到什么?“髑髅里眼睛”。就是当我们生命本具的觉知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就会像什么呀?就会像眼睛一样能够照天照地,但是已经不是凡夫这种肉眼去分别它,所以叫髑髅啊,没有浮尘根了,而是法性的智慧、法性的光明、法眼的智慧透出来了。   因此他再来问石霜庆诸禅师的时候,庆诸就告诉他说这个“犹带喜在”。   什么是“枯木里龙吟”呢?你修到凡夫的妄心不起,像枯木一样,“心”不粘在“所”上,不被环境动摇了,你的法性遍满十方了,这个是见性的智慧,开悟的境界,这个叫见道位。见道位相当于什么?相当于菩萨位的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是欢喜地,为什么说欢喜地?因为这种本觉智慧发出来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悦。所以这个只有见性的人、真正过来人才说得出来。 所以说“犹带喜在”。   你还是有一点什么呀?有一点点惑,什么惑?你本觉智慧透出来以后的那种淡淡的喜悦还在,所以说“犹带喜在”。   然后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什么是“髑髅里眼睛”呢?石霜云:“犹带识在。”   我们前面讲了,心不粘所,不是靠肉眼的分别,也没有因为肉眼的浮尘根对色尘,然后净色根起用,然后生眼识,不是这个样子的。像髑髅一样,但是你的这个法眼透出来,但是“犹带识在”,你还是有留惑润生。为什么留惑润生?因为发大乘心啊,见性、见道了那个叫悟后起修。仍然还要跟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去度众生,这个是“犹带识在”。   师因而颂曰。其实这个就是讲第二段,沩山是一段,浏阳石霜庆诸这里是一段,这个僧人还没有开悟,还是没有听懂石霜庆诸在说什么。所以接下来怎么办?又寻师访道。我们看看古人怎么参学的,这个和尚怎么参学的,我们是怎么参学的!一比较就知道了。这个禅宗参学之旅,我们是到处看看风光照照相然后发到微信上,我们也叫参学?人家是踏实用功夫,看到了吗?   第二阶段到了浏阳还没开悟,第三阶段怎么办呢?第三阶段又离开湖南浏阳石霜寺,一直走,走到了我们昨天去的宜黄曹山,来见我们曹山本寂禅师,把前面的参学经过,从沩山参香严智闲禅师,又到石霜寺参庆诸禅师,把整个经过都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跟本寂禅师汇报了一遍,说了一遍,然后再来请教本寂禅师,有什么法可以教他,可以让他开悟。   本寂禅师听了以后马上就说了一句话:“石霜老声闻,犹作么解?”你看禅师的心行马上就显出来了。这一句话,一针见血就点到了石霜庆诸禅师的死穴,什么意思?石霜庆诸禅师是从个人解脱的角度,讲个人怎么可以最迅速见性,圆满地到达佛位,但是他没有关注众生,所以他的评价是什么呢?“犹带喜在”、“犹带识在”,但是,他没有懂得香严智闲禅师的那种大乘菩提心。他只是关注自己快速解脱,所以,从那个角度来看就把香严智闲的毛病指出来了,还有留惑润生,还有一点惑在, 其实所有的“犹带喜在”、“犹带识在”,都是说还有惑,虽然见性了,见道了,但是还有惑,他就不懂得。这个“惑”背后的心行是干吗?“惑”背后的心行,不是不容易断惑,既然是见性的人了,要断掉那点惑很容易,不像我们这么难。他们见性了,要断掉那点惑是很容易的,但是他是有意要留着,有意留着干嘛?发菩提心,度众生。所以他马上一句话就点到死穴,“石霜老声闻”,你看起来是个禅师,实际上你是一个南传佛教的声闻,只顾自己解脱,“犹作么解”,你还作这个见解,所以就对他这个见解不满意。   “师因而颂曰”,接下来就有这四句一个偈了: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了不起在哪儿?这前两句是正面地来赞叹大沩山的香严智闲禅师,说他是真见道。一个禅师能够说出“枯木里龙吟”这个话来,说明他是真正见性的禅师,真正开悟的禅师,了不起,“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为什么说髑髅无识?这个髑髅已经没有浮尘根,没有眼球了,但是它能够照天照地,为什么能够照天照地?它不是靠肉眼来照天照地,它是靠法眼来照天照地,所以叫髑髅无识,没有眼识了。眼初明啊,法眼初步显明出来,显露出来,明白了,真正明白人了,真正从凡夫的无明系统转到了明觉系统来了。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你看《金刚经》的整个主旨就是讲五道菩提。哪五道菩提呢?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以明心菩提为界,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这一段叫做解脱道;以明心菩提做起点,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这一段叫作菩萨道,见性以后悟后起修,度众生。所以整个《金刚经》其实就是用这四个字,“五道菩提”就可以归纳,也就是描述香严智闲已经是明心菩提,已经是见道位。然后怎么往上修?要留惑润生。   第三、四句其实就很尖锐地、很精准地指出了石霜庆诸禅师的不足,庆诸禅师只考虑个人修行的解脱道,没有能够从利益众生的菩萨道来着眼,所以他只看到了他有“惑”,“犹带喜在”。这个本觉刚刚显出智慧来,那种淡淡的喜悦还在。说“髑髅里眼睛”是“犹带识在”,你仍然还在留惑润生,你要把这个最后的惑也断掉,这个“惑”用“识”的残余来描述,所以“犹带识在”。   “喜识尽时消息尽”是大乘的菩萨,他是发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果你把他的留惑润生这点“惑”消掉,彻底断掉了,那就怎么样?他没有留惑润生啊,那么他就把“喜”清掉了。这个惑完全清掉,跟众生的联系也就断掉了,所以说“喜识尽时消息尽”,能够跟众生通消息,能够帮助众生见性的联系就断掉了,这个时候行者他就要入涅槃,不能够在世间相里面来度众生,来利益众生了。   所以你看“犹带喜在”,“犹带识在”,这个“喜”和“识”,表面上看起来是“浊”,对不对?“浊”就是还有“惑”啊,但实质上他是“清”,为什么是清?因为他是无我利他的大菩提心,是行愿无尽的大菩萨、大禅师才敢这么做。哪怕是什么?哪怕是到沩山底下做一头水牯牛啊。   沩山灵佑要走之前,怎么说的呀?师父你来生去哪?老僧来生去沩山底下做一头水牯牛,为什么?当然这是另一个公案,公案其实说得太破了不可以,因为这个公案就破掉了,对你来说就没用了。但是,你完全不说破几首公案呢,大家就迷迷糊糊的,不晓得看什么。我们这本书由头到尾,大家电子版也有了,打印材料也发给大家了,如果从来没有提呢,估计也就浪费了,我们还是要选几首对大家有用的、比较契机的能够给大家说破。   看起来“喜”和“识”都是“浊”,实际上是大菩萨的心行,是真正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大菩萨心行,最后一句“当人哪辨浊中清”,所以前两句是赞叹香严智闲的,第三、四句是批评石霜庆诸的。这个就是第二、第三个阶段了,我们再看第四个阶段。   其僧却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血脉不断。”这个僧人听了曹山本寂这么一番开示,又讲了一个偈子,好像有一点松动了,这个石头脑袋好像有一点点融化,开始开智慧了,但是还没有透,怎么办呢?他就再来问师父“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呢?”我在香严智闲那里问“什么是道?”听到说“枯木里龙吟”,我还是不很透脱,请师父你再来给我说说“枯木里龙吟”是什么意思?曰:“血脉不断。”这个大家就明白了,其实就是说已经修到见道位了,然后留惑润生这个叫“血脉不断”。   曰:“如何是骷髅里眼睛?”曰:“干不尽。”   “干不尽”就是你真正地发起大菩提心以后,你一直留惑润生,就会怎么样?就会真正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作为大禅师、大菩萨,他生生世世来到这个世间,接引众生,找准机会让他开悟,他一辈子干这个事,生生世世,都在干这个事,所以叫“干不尽”,一直“干不尽”啊。能够使佛法的传承,尤其是禅智慧的传承,是一个活的传承,犹如无尽灯一样,代代相传,利益众生。我们今天晚上之所以要讲呢,其实也是希望我们中间有一个、半个(人)能够有一个入处,我想就非常值得了。   曰:“如何是髑髅里眼睛?”曰:“干不尽。”   曰:“干不尽。”其实就是行愿无尽,禅师说话是很通俗的,生生世世你都“干不尽”。这个僧人还是没有见性,他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了,曰:“未审还有得闻者无?”你说“枯木里龙吟”,枯木里面这个龙在吼叫谁听得到呢?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整个大地没有一个没有听到“枯木龙吟”的。   大家听到吗?听到在哪儿?啊?没听到,为什么没听到?   我说话大家听得明白,这个叫你听到了“枯木里龙吟”,你能够听明白,你能够听懂我说话,这个是你的本觉智慧的用,是你的觉性。   所以“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事实上它是指什么?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觉性,人人皆有本具的觉知力。   你看我们修内观禅,内观禅的心法就是三句: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觉知呼吸、觉知感受,都离不开觉知,觉知从哪儿来?觉知是你生命本具的、是你真心的妙用。不要认为内观禅很简单。我告诉大家,其实如来说法啊,他看根机。根机很纯朴,他说一个最简单但是最快的方法。所以内观禅并不是所认为的那样非常浅的,她直截用的就是你的觉性,直截用的就是你本觉智慧的觉知力,所以这个叫做“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   这和尚还是没有明白,他就再问,曰:“未审龙吟是何章句?”这个章句什么意思呢?那你要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怎么样?首先要识字断句,对不对?原来的文章不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逗号、句号、冒号,一大堆符号,没有这个的。如果你连断句都断不清楚,就不要说理解、领悟是什么意思了。所以说“未审龙吟是何章句”,其实就是说这个“枯木里龙吟”我还是没搞懂,师父啊,我很老实,我就这个榆木脑袋,还是没有搞懂“枯木龙吟”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再说白一点。   再看曹山下面这句话里面就有骨头了,你前面都过来了,这个骨头就好懂,如果前面你没有过来,这个骨头就不好懂。曹山怎么说啊,我们看看。“师曰:‘也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师如是启发上机。”   师父曹山本寂说“枯木里龙吟”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懂吗?其实这句话里面是有骨头的。“也不知是何章句”是什么意思?就是“枯木里龙吟”表达的是本觉,本觉是主不是宾,主是不可以放在宾位来说的,你能够理解的只有心所法,你能够领悟的也只有心所法——心攀缘的那些法,本体是没办法说的,“说”就错了,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所以有人提一个问题,禅堂的“堂”字这个中间“口”(字)为什么去掉?因为没有见道的人,开口即错,甚至于增加很多葛藤。所以“也不知是何章句”,意思就是说,要知道“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告诉你怎么用功。他是用一个巧妙的方便,把这个本觉智慧、见性以后的状态给你描述出来,实际上指的是见性。见性是指我们心的本体,这个本体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真心,她不可以放在心所法上来说,所以说“也不知是何章句”,就是我不懂。   其实我不懂,不是凡夫的这种不懂,是指如果你用见闻觉知,用你的分别、妄念,用凡夫的生灭心,来认为你理解了,领悟了,那你是真不懂,你完全没有懂。事实上,这个真心本体是不可以放到心所的位置来被人知道的,不是靠凡夫的思维心能够知道的。   “闻者皆丧”,“丧”就是死掉了嘛。能够听到这个“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能够领悟的人,听闻到你就死了。什么死了?生灭心死了,妄心死了,轮回死了,轮回断掉了,真心本体显出来了,就是“闻者皆丧”,就是你已经实证人无我、法无我。你已经证得无我了,就不再有闻者了,所以叫“闻者皆丧”。   你看就这么小小的一段,略微给大家展开来说一下,大家不用记我说的这些话,关键是要明白禅师是怎么用功的。禅师的心行,实际上是怎么绵绵密密地用功夫,然后能够开悟。功夫用足了,师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能你就开悟了,见性了,当下就欢喜踊跃。所以你就可以看到,不是我们简单地以为:哦!一句话就开悟了。这是有绵绵密密的功夫在的,我们从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是在大沩山,参香严智闲;第二阶段是在浏阳石霜寺参庆诸禅师;第三阶段跑到江西,到了宜黄来见曹山本寂禅师,本寂禅师说了偈子,讲了那么多还是没明白,又再来问,最后能够点醒他,这是第四个阶段。   公案的启示   这个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可以讲四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要像这位僧人这样道心坚固,你看他从宁乡沩山到浏阳石霜寺,到曹山宝积寺见我们本寂禅师。像这个僧人这样是真正地“走江湖”,是真参实学啊。我们这个是观光旅游,是假“走江湖”。你看那个时候善知识如云,这个师父这里没搞懂,给你撬开一点点了,那个师父那里去又能够打开一点点,总有一个师父能够让你见性的,就是这样子。这是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就是一定要知道,禅的实修,尤其是祖师禅,他是有非常深的、绵绵密密的修行功夫。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要选曹洞宗的这个公案来说呢?因为对大家来说现在这个社会资讯太复杂了,大家有手机依赖症嘛,“春眠不觉晓,醒来看手机”,反正就是离不开。资讯这么多,如果你不绵绵密密用功夫,根本上没办法开悟,没办法见性的。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种打打机锋、说两句话就开悟了,师父就拿个冬瓜印子给你乱印,说你开悟了。其实就不是那么回事,一定要明白,“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希望这则公案对大家有启发。   第三个启示是什么呢?禅宗的修行更要发大菩提心,哪怕你见性了,越是见性越要发大乘菩提心,你才能够迅速成佛。   你看有没有发大乘菩提心,高下立判。这个石霜庆诸,他是以自了为主的,所以他敏锐地看到问题,“犹带喜在”,“犹带识在”,但实际上那是声闻的心行,他就没有懂得香严智闲大乘菩萨的心行。到了曹山本寂这里,就给他点出来了,高下立判。   第四个启示:见地透脱很重要,你的见地要透过去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意思?我们这个沩山灵佑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师,不是因为我是沩仰宗的传人,我就吹这个宗,不是这个意思。沩仰宗确实对现在的人非常实用,为什么?他总用动作来启示,你有个入处,很容易就能够明白禅师的心行在哪儿,他要说法也都是非常精要的。   比如沩山灵佑曾经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如果你对法的领悟、对禅的领悟达到跟师父一样的境界,怎么样?“减师半德”。什么意思?你的师父当时是怎么开悟的,把他的那个见解说出来了,然后你好好地用大脑思维研究,有一天你也能够像师父说得一模一样,你那个是见性的智慧吗?不是啦,你是记住了师父怎么干的,你那个是知识,所以“减师半德”。   我们有一个天龙俱胝禅师,他的小童子见到师父任何学生来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手指就举一下。小和尚其它都不会,师父这个动作是学会了,以后师父出去了,又有学人来参学,这小沙弥走出来问。   “你来干吗?”   “我来向你师父求道的。”   “哎呀,师父那些我都懂了,你开具、顶礼向我三拜,我告诉你。”   学人果然开具、顶礼三拜,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小沙弥手指一举。   这个禅和子没有见性,不知深浅,以为真见性了,恭恭敬敬把具收起来,恭恭敬敬问讯退出去,觉得很高兴:哎呀,这个地方藏龙卧虎,不单单是师父见性,一个小沙弥都见性啊,真是了不起,顶呱呱。   然后离开寺院,走到半路上,见到禅师了,就很高兴哦,说:“哎呀,师父,了不起,你那个小沙弥、小侍者也开悟了。”师父说:“噢,这样啊,知道了。”怎么办?师父回到方丈,预先准备好一把快刀放在背后,把侍者叫过来,“你来来来。”小沙弥很害怕,以为师父要打他,是不是今天干错了什么活;或者我冒充师父搞这个动作搞错了,师父今天要修理我了?师父叫也没办法,很害怕,战战兢兢,一边发抖一边向师父靠拢,师父说:“不行,再走近一点。”又走近一点,走到面前来了。   师父和颜悦色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哎,这个小沙弥没反应过来,习惯性地手指一伸,师父很快,刀马上抽出来,咵,整个食指就砍掉了,这个刀锋很利,你知道吗?砍掉了之后,小沙弥很痛喔,鬼哭狼嚎:“哎呀,师父你这么凶啊!我手指头掉了。”嚎啕大哭往外冲、往外跑。师父说:“站住。”没办法,站住。“过来。”又过来,“再近一点。”近一点,站到面前了再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一伸出来,手指不见了,真正开悟了。   想不想试一试?   要知道不管你用什么相,这个是假的,要由相见到性。手指前面有后面没有,但是没关系,手指前面有的时候你的本性也在,后面没有的时候,你的本性还是一样的,师父能够砍掉你的手指,不能够砍掉你的本性,不能砍掉你的真心,对不对?   所以意思是什么?你模仿是没有用的,“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什么叫“见过于师”?就是禅宗祖师的一千七百则公案,你研究透了,没有用;你用大脑思维想透了,没有用;人家来问你,你也好像是开悟一样,也能够展现一下,那个也没有用,不是真见道。一定要是开悟的一千七百则公案的那些说法统统扫掉,你自己真正见性,用你自己见性的境界描述出来,全新的这种创新智慧,是你的真心本觉流露出来的,对不对?所以“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其实是怎么样?要知道这个语言描述是有局限的,这些技巧你用光了,你只有换,要怎么换?你看唐诗几百年,能够写出好诗来的那些手段,那些方法都用尽了,到了宋朝就被迫要换一个东西了,不然没办法说出优秀的东西来,因为大家都说过了,那就搞宋词。宋词南宋、北宋,搞了几百年,手段也用尽了,怎么办?元曲。我们用世间的这个也可以比方到,其实见性的智慧,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你用大家前面已经用过的方法,这个是“减师半德”,当然,这个不是标准答案,禅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标准答案就不是禅了,那是禅的知识了。   这是我们简要地来说四个启示。   青原行思禅师公案   好了,我们再来看今天到的青原山。   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年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会下学徒虽众,师居首焉。   这是讲青原行思禅师去六祖那里怎么开悟,然后成为六祖会下那么多大善知识的上首座。事实上,六祖会下四十三位大善知识,真正法传下来了的就是两位——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其他的传几代就没有了。当时风头最健的就是朝廷封的七祖荷泽神会,他那个叫荷泽宗,但是,事实上后面传到宗密这边,后面也就没有了。   “亦犹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他很少说话,但是就像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会下,不言,达摩祖师说他:“你得我之髓。”有些弟子得到了我的皮,有些弟子得到我的肉,慧可得到了我的骨髓,最精华。   一日,祖谓师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这个就是六祖大师对青原行思禅师说:以前禅宗不盛行,所以要用达摩祖师从印度带过来的,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衣和钵,表示得祖师位。得祖师位不容易,这个叫持法者啊!很了不起。什么是持法者?就是代表了释迦牟尼佛的最精髓的心法。传递衣钵,也就说有衣钵的人在哪里,这个地方就是佛法的中心。   所以达摩祖师航海从印度来中国,了不起,为什么了不起?因为就表示整个世界佛教的中心,从印度转移到中国来了,中国从达摩祖师来中国,就已经是佛法的中心了,为什么?持法者来了,最高的顶峰来了,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我们人才引进最了不起的一个,一毛钱没花,引进代表佛法中心的人到中国来了,是不是?你看我们现在挖那些专家,请一个教授,要让他从哈佛大学回来教学,许他年薪一百二十万,还提供一栋别墅,好多大学都是这么干的,挖人嘛。我们达摩祖师来中国,一毛钱都没有花过。   那个时候为什么要传衣钵?因为表信,不然乱掉了,禅还不盛行,大家不理解,大家都在学教。但是现在,“吾今得人,何患不信?”现在在我(六祖惠能)这个时代,已经禅法大兴了,起码是南中国、半个中国,大家都已经深信禅法了,所以再来传衣就不好了。我会下的那些见性的弟子千百人,大彻大悟的弟子四十三位,大善知识各化一方,我把这个衣钵传给谁呢?一传不是反而起争端吗?所以“衣即留镇山门”,不传了,祖师的衣和钵传到我这里就好了,留在南华寺永镇山门。现在是没有了啊。据说是给智诜带到四川去了,当时怎么回事呢?不知道。总而言之就没有往下传了。但是你们要去各化一方,其实也就是给他授记,“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所以青原行思在六祖大师没有圆寂以前,就离开曹溪南华寺回到他的家乡青原山,我们今天去了,确实很殊胜,对不对?   这个古丛林,千百年来那么多见性的大德,加持力非常殊胜,非常了不起。而且地也非常好,大家看到那个山一重一重无尽,重重无尽子孙后代法子法孙都无尽啊,而且地气也很旺,一根荆树倒插下去也能够长起来,这个说明地气很旺啊!法财侣地,修行都是需要的。   我们大和尚也非常殊胜,真正的本色修行人啊,很了不起,学识非常渊博。我们一路交谈,他有说到山门天王殿外面的两棵扁柏树,我们站在山门向外看,左手边那棵是分三枝,右手边的是分四个枝杈,刚好就是代表七祖,等等。这个天地有灵气,什么都是相应的。你要懂得这个规律了,那就怎么呢?事事相关,物物相应,你从任何一点都能看到中间的这个关联,缘起的法界犹如因陀罗网,你有这个缘起的智慧就可以知道,噢,原来确实是物物相应,事事相关啦,我们不扯远了。   再看:   师既得法,归住青原。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这是下一段,就是讲石头希迁怎么见性的故事。)   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汝师已逝,空坐奚为?”(你的师父已经走了,你在这里空打坐,干吗呀?)   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直诣静居参礼。   师曰:“子何方来?”迁曰:“曹溪。”师曰:“将得甚么來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这个“作甚么”是没错的,以前的人他不是“什么”,是“甚么”。现在陕西那一带,他们还是念“甚么”,我们习总书记陕西话就是“甚”字。你既然是“不失”,你还去曹溪干什么呢?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來。”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他日,师复问迁:“汝甚么处来?”曰:“曹溪。”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师令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钝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岳曰(就是南岳怀让说):“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   迁便回。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钝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这一段非常了不起,不过估计我们没有时间详细展开来说了。这一段就完完整整把“石头路滑”告诉你怎么来的,我们今天是青砖路滑,走在这个青砖上,不注意的话动不动就能摔倒了。这个石头智慧这么厉害,一句话就能够把你顶到墙角上去,智慧怎么来的,你看这个功夫好绵密啊,师父怎么教他,师徒两个机锋啊,一段一段,怎么来怎么来,一段一段地让他彻底地本觉智慧显露啊。后面的且不说了,我们说前面他刚刚去跟他师兄见面的这一小段。   南台寺是梁天监年间建起来的,隔了好多年,石头希迁和尚才去,那时就一个小庙。他总在南台南边很平展的一个大石头上去打坐,所以叫石头和尚。他是哪儿人呢?他是六祖寺附近高要县人,就在我们六祖寺旁边。你们以后找机会去那边挖一捧土,看能不能开智慧呀,开玩笑啊!   他从高要跑到曹溪去的时候六祖大师已经高年了,还没来得及受大戒呢,只是个小沙弥。师父要往生了,所以他就来问六祖大师:“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师父您顺世了(佛教里面禅门说顺世,顺世就是走了,不是说死了,也不是说圆寂,说顺世。),和尚您老人家顺世以后,弟子要依谁去修行呢?祖曰:“寻思去!”   等到六祖大师圆寂以后,希迁就每天找个地方打坐,每天思维、寻思。首座和尚看不过去了,好心要帮他,点醒他,说:“你师父已经圆寂了,你在这空坐干什么呀?”小沙弥希迁就说:“哎呀,我师父当年叫我要‘寻思去’。”天天打坐去思维,去寻思。这个首座和尚就告诉他,你搞错了,你把师父的意思领悟错了,你有一个师兄青原行思和尚,“今住吉州。”他现在在吉安这个静居寺度众生,你的因缘在那里。人要哪个善知识能够点醒你是有因缘的,你的因缘在他那里,你到他那里就可以开悟。   “师言甚直,汝自迷”,师父说得很直白,要你寻找师兄行思禅师,不过师父说得很简洁,“寻‘思’去”,你就把这个“寻”和“思”凑起来了,拼到一堆,你就理解错了,变成你老是思维去了,所以你自己迷了。   “迁闻语,便礼辞祖龛。”噢,恍然大悟:“哎呀,感谢!感谢!感谢首座和尚点醒我呀。”就去顶礼六祖大师的真身,“礼祖龛,直诣静居”,直接到静居寺来参礼大师兄了,一来这个机锋就开始了。我们看刚刚见面有四个机锋,四个回合,就像打仗一样,你来我往,看哪个输、哪个赢,看四个回合怎么来的。   第一个回合很普通,行思禅师就问他说:“子何方来?”你从哪儿来呀?希迁老老实实回答“曹溪”,我从曹溪南华寺来,这个就很普通了,一般禅师都是这样的,平地崛起,看起来平平无奇一句话,后面突然把见性智慧彰显出来。   师曰:“将得甚么来?”这是第二个回合,这里面就有圈套了。既然你说是从曹溪南华寺来,你是亲近了六祖惠能大师的,跟我同一个师父,那你“将得甚么来?”就是你在那里得了什么禅?得了什么心法?有得就不是了,就是外来的了,对不对?所以是个圈套。你有得就表示你的心有执著,你有得就表示不是你本具的,是你后来才得到的,他其实是挖了一个坑来埋你的。   我们六祖寺前面那个村子叫大坑村,专门挖坑来埋人的,你看是不是?所以我说事事相关,物物相应,不是开玩笑的。师父干嘛呢?师父就专门挖坑——大坑村。   这个大师兄行思禅师,就给小师弟希迁沙弥刻意挖了一个坑,看你是不是凡夫,还是你得个入处有见性智慧了。你在师父那边学了那么久,你得了什么心法吗?有得就表示你有执著,有执著就有分别,就是凡夫,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就没有见性,不是开悟的大德。   我们希迁和尚,虽然那时候只是个小沙弥,年纪还小,但是,已经有个入处了,要知道虎父无犬子啊,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师父手下泡了那么久,怎么着都泡出一点禅味来了吧,所以你看回答得多巧妙,马上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你不是问我在师父那里得了什么?我要不回答呢,一个不礼貌,你是师兄。而且如果我不回答呢,你也没法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得个入处。但是我要回答,顺着你的话来,临济祖师说要随处做主啊,不能够顺着人家话走,顺着你的话说得了什么,学了什么天台、《六祖坛经》等等,那就是凡夫了,就被埋掉了,所以他很巧妙。   见性的人他的智慧是圆的,他有圆熟的智慧,不能够说得什么,我就说没有失去什么,本性是本自具足的,去师父那里以前我也有,没有到曹溪之前,我也没有失去,到了曹溪那边,我还是见到这个东西,对不对?所以“未到曹溪亦不失”,你看高明啊!虽然是个小沙弥都这么高明。   一方面就表示我们自性本自具足,同时还表明什么?表明不执著,第三个是很有礼貌,你问我就答,你是主,我是宾。你是见性的主,我也是见性的宾,大家都是见性的,这个就对了。所以从这些公案,大家就可以明白祖师们、禅师们怎么开悟的,不是吹牛开悟的,是真正有功夫的,有见性智慧的呀,这是第二个回合。   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这个行思禅师并没有因为你这句话答得好,就认可你开悟见性了,没那么简单,还要逼你,把你逼到墙角去,看你往哪里走?你说“未到曹溪亦不失”,你既然本来就有,那你还去曹溪干什么?你看这又是一句话,把人家逼到墙角去了吧,“未到曹溪亦不失”那么你去曹溪作甚么呢?你去曹溪干吗呢?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又是圆熟的智慧。既然是本有,你为什么还要去曹溪呢?要知道,虽然这句话看起来把人逼到墙角了,但是开悟的生命是不容易被人困住的,马上就能够圆熟地回答说,如果我不去,又怎么知道我从来没有失去过呢?这个回答确实是让人赞不绝口,这个回答很巧妙,既能够树立师父惠能大师的威信,师父了不起,包括我这个小孩子去了都能够让我见到本具的智慧,同时又能够从大师兄挖的第二个坑里面跳出来了,一个坑又一个坑,所以叫大坑啊,这个是第三个回合,还是没有认可。   接下来希迁反击了。哎呀,你给我挖了两个坑,我都跳出来了,你虽然是大师兄,我也给你挖个坑看看,我不能够因为你是大师兄,资格老,就认为你开悟了,没那么容易,我也给你挖个坑来看看。看希迁怎么挖坑。   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你看看这话,我们听起来莫名其妙,明明是大师兄,跟你是同一个师父,为什么要问:师父还认识师兄你吗?我们听起来莫名其妙,其实他是挖坑的,什么意思呢?“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意思是如果你说曹溪大师还认识你,那就表示你很执著师徒关系,对不对?(名师啊。我们现在的人好多这样子,我的师父是中国佛协副会长、会长,额头上贴个金签,拿师父来说事。)你还执著于凡夫之间的师徒关系,什么什么关系,然后拿这个来给自己额头上贴金吗?如果你是这样,你就是凡夫了,对不对?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是什么?你也见性,我也见性,我们这个其实是什么呀?是无法真正用语言来描述,一说就错了。所以他就挖个坑,给大师兄来跳,看大师兄怎么回答。姜是老的辣呀,这个大师兄很厉害,你看他反过来问:“汝今识吾否?”你不是给我挖坑吗?我怎么会顺着你的话往里跳呢?现在你认识我吗?(好厉害,这些人真是好厉害!)其实他就是用反问巧妙地跳出来了。而且他有这个资格来反问,为什么?他是这个地方的法主,如果是宾呢,就不能这么没有礼貌。而且他又是大师兄,所以他有这个资格来反问一句,“汝今识吾否?”你不是给我挖坑吗?我也给你来挖坑。   曰:识又争能识得?最后这句话,就奠定在这个地方,所以,就给他印可了。“识又争能识得”,我认识你,但是不认识你,又争能识得,事实上是什么呢?我们这个见性的智慧,不是用凡夫这个说识或者不识,而是说在本觉智慧之中心相应。所以经过这么四个回合以后,大师兄给他印可了。   “众角虽多,一麟足矣”。我座下参学的弟子们上千人,跟随我学了好多年的弟子多了,“众角虽多”好多好多跟我学的,但是,“一麟足矣”,那么多大角色、小角色,那么多人,各个方面都是很有造诣、有学问、有知识、有素养、有文化的,但是,“一麟足矣”,最优秀的就是什么?我得到一个麒麟——法门龙象。我得到这个麒麟,“一麟足矣”。   我们今天就把初次的见面礼,希迁怎么见大师兄的讲了,后面有机缘我们再来讲。不是说到这里就可以了,后面还要一直一直挖下去,把所有的那些无明都挖出来,那个因为很长,我们就不往下讲了。   这个是讲我们今天去的青原山。   (插入大愚寺的图片)   朝圣之旅七种殊胜   今天这个大愚寺也很重要,我们大约说一下,我们临济义玄禅师,他在黄檗山,有人问:这个到底念什么?“檗(bò)”。这个黄檗希运禅师,他在那边三次问法,三次被打,后来他来参大愚,大愚一句话就把他点醒了,这个公案我们不说了。   我们来看第一站去的地方,马祖道一禅师这里。前面的就不说了,大家自己看好了,因为都是简单的一些介绍,介绍寺院的祖师、历史沿革、寺院的法门等等,都很通俗的,我们讲点干货,不讲那些水货,水货自己看就好了。所以我们这次的朝圣之旅很殊胜,我们有七天就简单来说七种殊胜吧。   第一种殊胜,是修持殊胜。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走七天就等于是打一个流动的禅七,你要在这个流动的禅七里面有个入处就对了,我们是以天地为禅堂,以心为道场,打一堂禅七,这个是修持殊胜。   一个人首先是要发起求解脱的心来,要见性。这个很重要,你今生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今生要解脱,有这样的心就对了,你自然就有气势。一个人干活,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一定要凭气势,对不对?打仗怎么会胜,怎么会败一定要凭气势,对不对?我们看《春秋左传·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什么意思?我要冲就要一鼓作气干到底,为什么?再而衰,你停一下再来弄大家就衰了,没有气势了;三而竭,你就败了,为什么会打胜仗?要一鼓作气背水一战,这个气势很重要,一个人内在气势如虹,才能够事业上气象万千。   干活就是这样,解脱也是这样。首先你把内在的大心胸、大格局、生命的大境界、人生的大智慧要焕发出来,要有这种大气势。不然的话你都没有大气势,虽然出来朝山,家里面打个电话来,哎呀,空调坏了,烦恼半天。你这个样子怎么叫有气势啊,这个叫求田问舍,一点小东西都牵挂不休就难解脱。气势如虹才能够气象万千,修行也是如此。   我们举个例子,你看朱元璋,虽然只读了两年私塾,以后因为家里很穷,九岁就被迫不能读书了,只能给人家去看牛。有一天,有一头牛走失了,好辛苦把那头牛找回来时天已经很晚了,回家去太远了,怎么办?野地里面露营,就在野地上面睡觉,躺在草地上看着星星,马上一首诗就出来了:“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你看这个气势多大,是不是?天是我的蚊帐,地是我的床板,日月星辰陪我睡觉,“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晚上睡觉我脚都不敢伸,为什么呢?说不定我这一脚伸出去,把山河社稷就踏穿、踏破了。你看这个人气势很大,能够做皇帝不是没有原因的啊,关键是要有这个大气势,这是强调的。我们到了江西,跟江西老表见面,讲一个朱元璋的故事挺好啊。   第二个是福田殊胜,我们这个是培福开慧之旅啊,我们能够参礼到十一个著名的大祖庭,而且每一个寺院我们都要去礼祖塔,如法地供养祖师,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僧团。这个非常难得,有那么多祖师们曾经走过的地方,我们也来走走,沾点灵气。   第三个殊胜就是见性智慧殊胜。我们此行虽然只有七天,但是要知道,我们修的法门是最上乘法。你平时修的一般是哪些法门,从哪里着手啊?一般的法门都是从善恶因果上来修,从法相上来修怎样努力去断恶念起善念,断恶修善,然后再来念阿弥陀佛,这都是一些渐修的方法,是从善恶因果上来修,修清净心。   我们现在这个七天修的是什么呀?是最上乘法。不是在善恶因果上来修,而是在两个字——真、妄上来修。你到底是用真心来修,还是用妄心来修?我们前面讲了一个小时,其实都是启发大家要用真心来修。我们这个真心无始都在,我们生命最内核的这种本然纯净状态,是法尔如是、无始无终、一直都在的。我们直接用这个真心来起修,直接用这个禅智慧来起修。所以关键不是讲善恶因果了,已经超越那个,直接在真、妄上来修。当然,那个是基础,我们大家根机已经成熟了,所以直接在真、妄上来修。如果你还是用妄心,你想记住什么,想记录什么,想看到什么,想从外面找一个什么,这个都不是。直接在你本具的真心开启上来修,从你本自具足的真心上来修,所以这个是了不起的,直接用真心来修。   打个比方,我们今天在看电影,放映机在背后,前面有一块银幕,银幕上面显出来种种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际遇:哎呀,觉得好烦啊,真是的,一天到晚烦烦恼恼的,真想把这些图片遮掉。怎么办?你不想让这个屏幕上面显出图像来,拿一个大纸板把它挡住,有用吗?没用。纸板挡住了,一抽它又显出来了,对不对?你永远搞不定,真正的方法是什么呀?跑到背后去把放映机关掉就搞定了嘛,一切相都没有了。同样的,你的妄心息灭了,虽然一切的森罗万象还会显现,但是它再也不会干扰你了。为什么?你这个生灭心的开关关掉,你的本觉智慧显出来了。所以要有这种格局、这种气势。所以禅是要有大气势的人才能修的。   我们再说一个例子吧,用大家容易领悟的,是什么呢?“黄叶为止小儿啼”呀。   打个比方,小孩子在哭,我拿几粒糖果,“哎呀,不要哭了,来来来,吃糖吧”。吃了糖口里甜蜜蜜,笑逐颜开,有些小孩子很满足,不再求什么了。有些就很有智慧,几粒糖果岂能满足我呀,“不行,师父,还要。”那要什么呢?“好!既然糖果给你还不满足,拿几粒珍珠给你,这个珍珠价值连城。”“好。”有些人也满足了;还是有些人不满足,“还要。”还要怎么办?拿出夜明珠来,价值连城,比珍珠珍贵千百倍,夜明珠给你;有些人还是不满足,那怎么办?直接告诉他:“摩尼宝珠在你自己这里,无论是糖果还是珍珠、夜明珠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知道啊?师父就把这个最终的看家本领,都指给你了,就是你的真心,这样子就对了。   这是个比方,给你糖果,表示有些人得到人天乘就满足了,天天说,“哎呀,学佛我上不了路,我还是念《弟子规》吧。”这个很糟糕,怎么这样呢?佛弟子受了三皈依,认为与佛经不相应,认为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这么浅的东西,都说得太玄奥了,我看不懂,要回过头去学《弟子规》,这个就错掉了,你的皈依体都没有了。释迦牟尼佛是大彻大悟的,不管深法、浅法全部都说了。你回过头不念经、不念佛,回头去念《弟子规》,那糟糕了,皈依体都没有了。怎么会这样子呢!有一些个别的法师、个别的居士就是迷糊的。   糖果是表示人天乘,珍珠是表示声闻乘,夜明珠是表示缘觉乘,我们是怎么呀?一佛乘、最上乘、见性成佛乘,这样子就对了,直指你的真心本体。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种殊胜,见性智慧殊胜,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且是真心不是妄心。达摩祖师曾经说过一个偈子:“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直接在心地上下功夫。   但是,很多人虽然听了这么多,还是迷于相啊。哎呀,我多生了一根白头发了;额头多了一道皱纹了;我又胖了五斤,烦恼死了。这就是迷于相,根本上就没有到心这个层面,对不对?所以有人就恶搞古诗开玩笑,“锄禾日当午,长肉好辛苦。早起照镜子,一哭一上午。”这样的人很多,我们这儿有没有?女众特别注重这个:哎呦,今天一称我又胖了一斤,怎么办呢?赶快去减肥;哎呦,多吃了一口,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又胖起来呀?你看,都是没智慧呀,迷于相迷到这个程度!这个是我们讲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见性智慧。   第四种殊胜就是加持殊胜。我们所走的都是祖师们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就相当于什么呀?相当于我们一开始讲的那个禅和子,他这里没开悟,到那里也没开悟,再走。人家走了三个地方就开悟了,我们走十二个地方可不可以?祖师们走过的足迹有非常殊胜的能量场给我们加持,这是加持殊胜。   第五种是善知识开示殊胜。一开始江西的会长,中佛协的副会长,也是江西非常著名的学问僧纯一大和尚,他非常忙哦,前几天我们工作人员来联系的时候,他忙到凌晨4点钟才稍微眯一下,7点钟又爬起来了。这次他专门抽半天,特意给我们大家留出两个半小时,整个上午亲自给大家开示,然后又过堂,这个是善知识开示殊胜。这就不单单是语言开示,而且用行动开示,从我们开始进入一直到我们最后离开,整个过程之中,你看这些大德们,他们的心行是怎么样的,这种大慈悲心、大智慧是怎么展现的。对吧?   今天我们的妙安大和尚,真正的本色禅和子,非常了不起,世间出世间学问都很通达。他是江西省佛协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江西佛学院的副院长,世间的学问也很通达。原来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我知道他出家了,就不知道他原来在这个地方做了九年住持,可见他的世间学问也是非常通达的,非常了不起。   昨天我们去曹山,比丘尼法师们也非常了不起,那么清净庄严。曹山虽然是尼众住持,但是不可以轻视,因为本性是没有男女之分的,对不对?龙女8岁成佛,而且那边确实很清净,去年年底升座的和尚,养立法师也就是法国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龙象辈出,非常了不起。   上高县那边有一个了不起的比丘尼,我们尼众要以她为榜样,末山尼,末山了然禅师,有谁去过吗?这个末山尼了不起哦。   灌溪禅师是个比丘,他是怎么开悟的呢?他先参临济义玄没有完全透彻,然后他又跑到上高来参上高县的了然尼师,在这边是大彻大悟了。所以他经常说,我得到曹溪一勺法水见性开悟了,其中有半勺是从临济爷爷那边喝到的,有半勺是从末山娘娘这边喝到的。其实你要明白是什么意思,虽然是比丘尼,但是能够直接点醒比丘,让比丘大彻大悟啊。   灌溪禅师的公案在上一次参方的时候我说过,大家以后有机缘去参访可以与祖师相见。   还有今天高安大愚寺心妙大和尚也给大家作了非常精要的开示。这些是讲善知识开示加持非常殊胜,是第五种殊胜。   第六种殊胜是善巧方便殊胜。禅的修行只要你一直在用功,师父可能在你根本想不到的任何一点上,出其不意给你弄一下,你就开悟了。如果你有准备,就靠不住了,有准备,你的大脑已经转了很多圈了,把自己迷住了,就是出其不意让你见性,所以善巧方便殊胜。鲁迅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同样的,禅师也就是这种卓略,嬉笑怒骂都能让你开悟,就看你的修证有没有绵绵密密用功夫,绵绵密密用功夫了,随便怎么嬉笑怒骂,突然一下你就进去了。   刚刚讲到马祖这里了,为什么说马祖大师他了不起呢?为什么我们第一站要选择马祖洪州禅的佑民寺,钟陵开元寺作为第一站呢?因为马祖大师了不起。马祖大师座下见性的大德有139位,这个很厉害了。   “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南岳怀让其实当时名气是不大的,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靠他这个徒弟。因为什么?因为当时西天般若多罗尊者就有预言,六祖大师也有授记,预言他底下会出一匹千里马,骏马啊!“踏杀人,遍寰区”,什么意思?能够让天下人都心服,让天下人都能把生灭心息灭断生死轮回啊,所以踏杀人就是断尽生死轮回,证入无生。   马祖有哪些手段,我们讲几个例子吧。马祖指引弟子开悟也是很搞笑的。   马祖大师有一次带领弟子们去劳作,弟子们很卖力干活,挖土的挖土,有的推那个独轮车(现在北方还有,木头做的轮子,上面一个车板子),然后装着土往外运,或者装着柴火往大寮里送。有一些在砍柴火,有一些在挖地,有一些在种地,有些在运土等等,大家都忙碌不休。   马祖大师就观察一下,觉得这个邓隐峰开悟见性的机缘要成熟了。他怎么办呢?在邓隐峰推着独轮车要经过的路上,知道邓隐峰要来了,一屁股就坐在这个地上,坐下来犹可呀,更加搞笑的是什么呢?他把左脚放着,右脚伸出去把路挡着,反正就是让这个轮子过不去。隐峰禅师来了说:“请师收足。”师父啊,我这个轮子要过,我要运柴火呀,请师父您把脚收回去好不好?马祖就说:“已展不收。”我的脚已经伸出去了,不能收回来。隐峰禅师怎么说呢?“已进不退”。好,师父是已展不收,我这个车是已进不退。推着这个轮子就从师父脚上轧过去了,把师父的脚轧伤了。这个公案不是这么浅,我不能够更深地从法性上来跟大家讲了,只是浅浅地说一说。   大家干了半天活回去了,要吃饭过堂了。丛林的规矩原来是这样的,干了活以后吃饭,吃完饭以后到法堂去请师父开示,请师父来指点怎么参禅、怎么见性。   大众斋堂过完堂了,然后都集到方丈底下这个法堂。马祖禅师自己就先到大寮里砍柴火的地方找了一把锋利的斧子放在方丈室,等大众过完堂来请法了,他就拿起斧子来说:“今天把老汉的脚轧伤的是谁?站出来。”隐峰就站出来,不单单是站出来,而且把脖子伸长,师父您要砍就麻利一点、快速一点吧。你看,禅师师徒之间是不是很风趣,嬉笑怒骂都是开悟的因缘呐。   “祖乃置斧”,最后的话是“祖乃置”,马祖看到弟子有这么一个气概就放过他了。   其实这个公案如果深讲呢,它是个开悟的因缘。也就是无论说“已展不收”、“已进不退”其实都是要汇归到法性的,汇归到本觉智慧的。   然后隐峰开悟了之后,一直跟随在师父身边好多年,后来他到五台山去弘法,这个人很喜欢显神通。那时已经是晚唐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朝廷不是要收复藩镇割据嘛,吴元济就霸占着,所以朝廷的军队跟吴元济的军队就打仗,那时是用冷兵器嘛,刀砍得非常激烈。禅师刚好这时路过要去五台山,路给挡住了,怎么办呢?他想,哎哟,生灵涂炭啊,这么多无辜的生命,一直杀下去,要死多少人啊!怎么样能够让他们停下来呢?他想了一个办法,拿锡杖往地上一顿,锡杖哗哗响,腾空而起从两个军队交战的空中飞过去了,两军目瞪口呆,都去看禅师飞到哪儿去,就忘记打仗了。   这些故事非常多,马祖会下139位怎么开悟的你知道吗?就是这么开悟的,都很奇特,很少有人一直坐在禅堂里面然后开悟了的。还有一个是水潦和尚,这个水潦和尚就更搞笑,他来礼拜马祖,正在向马祖顶礼,向师父礼拜时,马祖大师一脚就踢过去,把他踢得在地上翻筋斗,一脚把他踢翻了。(他没有骂人哦。如果是我们骂你一句都受不了,哭哭啼啼哭三天,不要说踢你一脚了。)   这个水潦和尚给马祖踢了一脚,站起来他不是哭啊,他是拍掌大笑啊!为什么拍掌大笑,因为一脚踢过去就让他开悟了,然后说了一句话,“自从一吃马祖踏,直至如今笑不休。”我自从吃了马祖这一踏,到现在一直笑不休,见性了啊。什么意思呢?其实要知道,你正在礼拜,这时候没有任何防备,突然之间给人家脚一踢,你的妄念,你的生死轮回的妄想心马上就断掉了。   师父如果突然打你一巴掌,你有时候反应不过来,这个时候也是没有妄念的呀,你生灭的妄心马上断掉,断掉之后本来面目现前了,这是他一直在绵密用功才会这个样子的。明眼善知识看学人,学人根机熟了,他无论是骂你一句、打你一掌、踢你一脚,就可以使你开悟,使人开悟,这个叫什么?叫夺所,突然一下把所缘境断掉,生灭妄心断掉了。   所以宗门下令人开悟无非就是扯脱,把能和所扯脱,不要二元对立了,这个真心本体历历孤明显露,照耀十方。还有一种就是夺所,突然一下给你扯下来。这种状态有两个要点:   第一,学人的根器很重要,你不是那个根器,师父把你踢个半死也开不了悟啊,是不是?你要是这个根器,师父看,噢,这根器差不多了。你看看,我们这个马祖大师、开悟的明心见性的大丈夫祖师,他真的是佛啊。看了这个公案以后,你真的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动啊,那真的只有佛才能做得到这样厉害。   这个徒弟你看他平平常常、灰头土脸,正在运柴火,你怎么知道他根器熟了?而且不单单是知道他根器熟了,师父为了帮弟子开悟还宁愿一只脚受伤,是不是很了不起啊?我们听说过有徒弟为了开悟,宁愿让师父把脚夹伤的,这是云门文偃,对不对?云门文偃大家都知道,很少听说有师父为了让徒弟开悟,宁愿让徒弟把自己脚夹伤的吧,是不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真的是佛啊,水潦和尚正在拜马祖,马祖又怎么会知道他根器熟了,一脚踢下去他就会开悟呢?这个师父要非常顶呱呱厉害才行啊,真的是只有佛才做得到啊。   学人的根器很重要,大家要绵密用功夫,你不要以为听了我今天扯了这番葛藤,以为就怎么着了,绵密用功夫很重要。今天只是说你能够得个入处就好了,知道禅是真正要很深入地绵密用功夫,现在的心识流注,当下的心行非常非常重要。学人这样用功夫。   第二,师父、明眼善知识很重要,他要能看出你是否是那个根器。是那个根器,师父不会错过了;不是那根器,师父强行搞也搞不出来。所以这个是善巧方便殊胜啊!对不对?   还有,我们原来讲过了,就是百丈怀海。百丈怀海是怎么开悟的呢?他是给师父扭了一下鼻子,好痛,就开悟了。   我们知道,马祖道一虽然会下有139位见性的大徒弟,大善知识,但是真正最厉害的就三位——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其实真正将法传下来了的就是百丈怀海,西堂智藏也没传几代,南泉普愿也没传几代。百丈怀海这边是一直传下来,他传给沩山灵佑,沩山灵佑传给仰山慧寂,沩仰宗出来了,然后一直往下传;百丈怀海传给黄檗希运,黄檗希运传给临济义玄,临济宗出来了,是不是?百丈怀海会下很厉害。   有一天他陪着师父巡山,在山上经行,秋天野鸭子在飞,师父问他:“那是什么?”老老实实回答说:“师父啊,那个在飞的是野鸭子。”过了一下又问他:“那是什么?”“野鸭子飞过去了。”师父出其不意马上拉着他的鼻子拼命一扭、一拧,有多重就拧多重,拼命一拉。“哎哟,痛啊!”大叫。   为什么师父要这么干,师父问你,你说野鸭子飞过去了,什么意思?第一个,你的心跟所相连,对不对?你在缘这个所,是凡夫的生灭心,你看环境说:那是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里面是黑的,你是在看外面,看这个野鸭子飞过去了,这是你凡夫的生灭心,野鸭子飞过去了那是过去心。   禅宗的修行一定是关注活在当下,当下的心识,你要关注的就只是你的当下心识,为什么?过去不过是你当下心识对过去的一个追忆,未来不过是你当下心识对未来的一个妄想,其实真正的得力处只有当下。怎么样能够让徒弟回到当下?痛受,突然扯你一下,很痛啊!什么妄想都没有了,痛受是当下的强烈的痛受,让你马上就回到当下。当然公案也很长,见性智慧啊。   你看,师父教弟子就是这么教出来的,有踢你一脚的,有拿斧头要砍你的,有扭你鼻子的,但是一定要根器到。这是我们简单说第六种善巧方便殊胜。   第七种殊胜就是成就殊胜,最终要归到成就上来,对不对?见性成佛,成就殊胜。我们禅的智慧,千百年来灌溉了中国人的心灵啊。禅,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生命力的一颗种子,禅,是全球人类最大的福音。有了禅的智慧我们的生命觉醒才有希望啊!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江西、湖南禅宗祖庭朝圣之旅呢?其实是希望我们中间多出一些善知识。因为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时空障碍已经打破了,我们的物质也很丰富了,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向内照亮自己的心,让生命觉醒,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禅智慧,所以希望大家真正地珍惜当下的因缘,珍惜我们这次“移动的禅七”,把握好七种殊胜。   道一禅师公案   接下来看道一禅师公案的一些描述,简要地说一说吧。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   把舌头伸出来,舌尖能舔到鼻子,这个要三辈子没有打过妄语才可以。   “足下有二轮文”,   脚底下有两个法轮,这个了不起,是不是?我们去过印度朝拜,你看菩提伽耶佛足中间就是个法轮,我们这个马祖大师也有啊,了不起。   “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   就是重庆圆律师。   (道一禅师图片)   “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   唐玄宗开元年间就离开四川往南岳走,在南岳的传法院,就是现在磨镜台这个地方来修禅定。   “遇让和尚”遇到南岳怀让了,遇到我们六祖大师的上首弟子。   “知是法器”怀让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法器,能够引导他开悟。   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师曰:“如何即是。”   那怎么办呢?   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   你要学心地法门,要让见性的种子发芽,其实我们今天所讲的就是希望大家敢于承当啊,生命就是价值!不要向外求,这个就是你的见性种子发芽了。“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我说法就像下雨一样,长芽了,但是如果一直干旱会死掉,所以我是天泽,就是下雨啊,我来降雨水,降法雨。   “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要见性,要观时节因缘,可以见道啊。   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师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师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   这个故事我们不讲了,磨镜台“磨砖成镜”这个故事呀,马祖就是这样子见性的,禅不在坐,是直指他的心性。《四会六祖成佛之地》上面也详细讲过,纯一大和尚也给大家讲解过了,大家熟悉就不要反复来炒冷饭了,往底下看。   “初六祖谓让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罗谶。”   初,最初啊,西天般若多罗尊者也是禅宗的祖师,曾经预言:   “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盖谓师也。”   就是指马祖道一。   “让弟子六人,惟师密受心印,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   最早得法以后,他是到福建建阳佛迹岭去弘法,然后就迁到江西来,主要在江西活动。临川是王安石的家乡,江西人才济济。   “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   钟陵开元寺就是我们第一站去的佑民寺。   让和尚闻师阐化江西,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让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待渠有语记取来。”僧依教往问之,师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僧回举似让,让然之。   师父认可他真正大彻大悟了,给弟子们开堂说法,是真正能够引导人见性了。   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   这个建昌石门山就是我们要去的靖安宝峰寺,马祖大师的塔在那里。我们到江西来两个根本地方——佑民寺、宝峰寺,马祖的法你就得到了,但是当然你要真正地契入他的心行啊!   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   我的灵骨塔就设在这个地方了。   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和尚啊,你老人家看起来显现了疾病了,最近身体觉得好一点了吗?这是当家师来问。   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这也是个公案,最浅地说就是,我白天已见到我的真如自性,晚上我也见到我的真如自性,不是说睡了我就在梦中,就在凡夫的梦境了,我是生死一如,睡梦一如,时刻与真如自性相应的。   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唐宪宗元和年间给他一个谥号,朝庭追认,赞叹他是大彻大悟得到大寂灭的禅师,叫大寂禅师。   唐朝那些大德们都是这个“大”,马祖是大寂禅师,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是大智禅师,沩山灵佑是大圆禅师,“塔曰大庄严”,大庄严塔。   后面这些开示都是讲说祖师怎样引导弟子们能够见性的,讲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然后体道。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云:“向伊道不是物。”僧云:“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云:“且教伊体会大道。”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即今是什么意?”   其实这里面把我们马祖道一禅师度众生的法门,包括“平常心是道”就说得很透了。一开始马祖大师跟大家说“即心即佛”,然后又跟人说“非心非佛”,然后又跟人说“不是物”,然后又跟人说“要体会大道”,可以看到四个阶段,对不对?什么意思呢?我跟大家讲个比方可能会容易明白,但是不要执著。就是对那个病得很重的人,就告诉即心即佛;对于病刚刚好的人,告诉非心非佛。   病得很重是什么意思?病得很重就是你的心一直向外迷,“锄禾日当午,长肉好辛苦,早起照镜子,一哭一上午”。这个就是病得太重了,这种人就是心太迷了,一直迷在外面的相,那怎么办?告诉他“即心即佛”。佛在哪儿?心即是佛,不要向外求,生命就是最大的价值。你生命怎么有意义?怎么最有价值?不是说你赚多少钱你就最有价值,你做到总统才最有价值。不是这样的,生命本身就是价值,你哪怕穷到沿街乞讨,同样生命就是最大的价值。所以“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死为沟壑”,心与法相应,唯有生死大事最重要,这个时候你的妄心就息灭了,即心即佛,你不再向外求了,就是病得很重的人,告诉他,你喝的药就是即心即佛。   喝了这个药以后有点好了,病刚刚好,所以师说“黄叶为止小儿啼”。“那啼止时如何?”就是你的病刚刚好怎么办?病刚刚好,那就告诉你“非心非佛”。凡夫就是这样的,说心即是佛又执著“心”了,你要执著心怎么办?把你这个执著又给扫掉,“非心非佛”。   然后你又执著这个非心非佛,那又怎么办?“不是心不是佛”,是什么东西呢?告诉你不是物,不是像木头、石头那样子的死物,而是什么?而是一个活物。活物是什么东西呀?我们这个活泼泼的不断涌现的鲜活智慧,你要见到的是这个,任何时候她都在呀,不过你一直一直到外面去找太多东西,其实就是不断地给她盖覆了,向伊道不是物。   有人就会执著了,“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你说不是物,那到底是谁呢?所以叫你体道而行。有显相但是没有作者,有这个相的显现但是没有一个主宰者,没有作者,这样是体道而行,《维摩经》上说“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去掉你的执著心,一切法都会让你见性。《维摩经》能够帮助人见性。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即今是什么意?”这就是直截了当一句话点醒你,我们很多人去参方,总喜欢问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意,达摩祖师西来意关你什么事啊?达摩祖师是过去的人,对不对?一千多年前的人来了,你那个是妄想心在攀缘,你在攀缘过去,所以师父马上给你扯回来,“即今是什么意?”你当下能够问的这个是什么意?当下你能够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才是最关键的,这个很重要。有些人学了教理以后很执著,老是到处用教理来问。马祖很痛快,马上一句话就点醒你了,“即今是什么意?”   我们再引申一个公案说一下吧,这个公案出场的见性的大德就多了,这个公案发生在佑民寺。   僧问马祖:“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来问师。师云:“汝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坐。”师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疼,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百丈和尚。海云:“我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马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弟子们都跟在师父身边,有一个原来学了一点教理的禅和子过来,他一来就到方丈去顶礼马祖道一,展具,恭敬顶礼三拜,之后长跪合掌,(这是请法的规矩。)问:“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直指,就是直指他的西来意,你知道吗?马祖就说:“我老人家今天没心情给你讲法,你去问西堂智藏首座。”他又跑到首座和尚那边去顶礼,又是重复的话:“请首座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这智藏更搞笑,用手摸下头,“哎呀,我今天头痛啊,你去问海和尚吧,怀海他也是首座,你去问他。”他又去问:“请我们海首座,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百丈怀海就更绝了,说:“哎呀,我这里却不会,你这个问题我不会,我回答不了。”这个禅和子更糊涂了,到处顶礼转了一圈以后还是不明白,那怎么办呢?还是问方丈吧。   又跑去方丈院开具顶礼,然后把经过都讲了一遍。很重要哦,我们看马祖道一怎么评价弟子,马祖听这个禅和子把过程讲了一通,他就讲了六个字“藏头白,海头黑。”听得懂在说什么吗?很简单,但是说破就没用了,其实是什么意思呢?某甲西来意其实都是指你的本性,谁能够指出你的本性?说出来就不是了,你的本性,本体是主,主不可以放在宾位来说啊,这和尚就是个榆木脑袋,马祖明明白白告诉他了。   马祖说:“我今日无心情。”告诉他我今日无心情,我现在的心行最重要,不明白你再问下去吧。我今日无心情,你当下的心行是什么?你当下的心行就是你的西来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然后跑到西堂智藏那里去,你想想一千多年以前,这佑民寺多热闹啊,不是一般的热闹,是见性开悟的热闹哦,这么多见性的大德住在那里。   其实西堂智藏用手摸头,就更明白不过用行动告诉他了。你的西来意在哪儿?我告诉你我的西来意是什么?我的真如自性起的妙用就是用手摸头,你如果还不明白,告诉你我今天头痛。是不是很明白呀?很简单。   你知道师父为什么评价藏头白吗?西堂智藏他还好一点,他的回答没有隐藏得那么深,稍微根器利一点,从他摸头就能够明白在启发你了,如果你还不明白,告诉你“我今天头痛”你也能够明白当下最重要,当下的心识流注,当下的心行是你要把握,是你要用功的。禅说透了就是这样用功,把握你当下的心识流注,当下的心行,你也可以进入,有一条路可以让你看得到,所以很浅啊!藏头白。   但是百丈怀海就很锋利了,他这个回答是深深海底行,埋得很深啊,所以说“海头黑”。他说什么呀?“到我这里却不会”,其实我们用语言只能勉强来描述,就是不管怎么跟你说,你只会越来越迷,直截了当把你的妄念斩断。“到我这里却不会”,意思是这个主不能放在宾格上来说,这个其实就隐藏得很深了。所以很多讲禅的书,尤其是那些学者乱解释,瞎人天眼目,你不看还好,越看越糊涂。   行了,我们今天本来说一个小时,差不多两个小时了,希望大家都能够与祖师相应,与祖师拈花微笑。好,阿弥陀佛!   (插入819图片)   (插入819图片)   (插入真如寺1)   (插入真如寺1)   (插入真如寺2)   (插入真如寺2)   《宝镜三昧歌》   各位善知识,今天时间相对宽松,所以我们今天晚上大家又一起来充充壳子。(宗门底下就叫做充壳子。)   我们先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今天我们走了两个非常殊胜的禅宗祖庭。   上午我们到了云居山,云居山是由道容祖师开山,但是真正非常兴盛是道膺祖师那个时候。大家都去瞻礼了道容祖师和道膺祖师的塔,同时也瞻礼了晦山戒显禅师的塔。这座圣山应该说加持力非常殊胜。   我们要知道,曹洞宗后世的子孙其实都是道膺祖师的子孙。洞山良价禅师,座下有很多开悟见性的弟子、善知识,著名的是曹山本寂。其实曹山本寂这个法脉是没有传几代就断掉了,大概只传了四、五代吧。另一系是良价禅师的另一位重要弟子,就是道膺禅师。我们看这个资料上,道膺禅师有很多的公案,这个篇幅占了很多。他怎样开悟见性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禅宗公案从知识上会,那就转求转远了,一定要从当下的自性、心性上去悟就对了。   还有一位是明末清初的晦山戒显禅师,我们专门上去顶礼了,为什么呢?因为晦山戒显有一本很重要的书《禅门锻炼说》。我看到目前这个情况,确实好多宗门下的祖庭,只是从形式上讲规矩,怎么样培养弟子、锻炼弟子,却没有真正地把人引入内在的心法,这就非常可惜了。所以,如果我们办禅学院的话,一定要从晦山戒显禅师的《禅门锻炼说》这里开始。他不单单是做过云居山真如禅寺的方丈,同时也做过很长时间的黄梅四祖寺的方丈。   接着我们去了虚老纪念堂、当年虚老的茅棚和虚老的舍利塔院。我们要知道真修实证很重要,你看民国时候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大德,一位是虚云老和尚,法身如虚空,色身如云彩,如虹霓啊!另一位大德就是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侧重于办教育,当然他的证悟也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真正最兴盛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虚老的法脉。无论是我们的前任会长一诚老和尚也好,现任会长传印老和尚也好,原来净慧长老也好,等等,几乎所有的禅门宗匠都是虚老的门下,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到此地瞻礼是非常殊胜的。   下午我们去的靖安宝峰寺是马祖的舍利塔之所在,历代也是大德辈出的地方。   我想今天那些公案也不多讲了,如果只是从方便法来讲透公案是不够用的,希望我们抓住根本法。有一些大家自己能够看得明白的,我们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一讲曹洞宗的根本秘笈《宝镜三昧歌》,良价禅师作。   要见性,曹洞宗门下是怎么锤炼弟子、让弟子们能够大彻大悟、能够见性的呢?我们昨天一直强调曹洞宗的功夫非常好,为什么呢?她是绵绵密密在非常深的心行上面、心识流注上面来教导弟子,主要不是用夺所,而是用扯脱的方法。我们的心——凡夫心,总是粘在所上,能、所粘在一起。现在,自己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修行功夫,让能和所把扯开,扯脱。我们来看《宝镜三昧歌》。   宝镜三昧歌   良价禅师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盌[wǎn]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chí]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zī]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zhù]。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行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其实最终我们是要能够做“主中主”,洞山良价禅师教我们要能够做主中主啊。这个《宝镜三昧歌》很重要,曹洞宗这一系功夫绵密,有很多善巧方便。   江西法主是马祖,湖南的法主就是石头希迁。其实从石头和尚,也就是从希迁禅师那个时代就特别注重用种种善巧方便,让弟子们能够见性,能够开悟。我们第一次禅宗祖庭朝圣,在南台寺金刚塔下学习过一小段希迁禅师的《参同契》。《参同契》里面就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像《易经》等等的一些方法,来告诉弟子们怎样绵密用功夫。   后面一直传下来,代代传承都是这样的。石头希迁传给药山惟俨,药山惟俨又传给云岩昙晟,云岩昙晟就传给洞山良价,洞山良价传给曹山本寂,同时也传给了云居道膺。其实我们良价禅师写的是祖师的心法,祖师引导弟子们见性开悟的密法。原来不是这样大范围地讲,其实是师徒之间,你是这个根器了,就小范围地、详细地讲解很细密地怎样去修心的心行功夫,原来是这样来传的,所以也是非常重要。   尤其是云岩昙晟度洞山良价。洞山良价原来是在南泉普愿,也就是马祖的弟子这边参学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没有见性。因为那种根性,是要绵绵密密用功夫一直到自己心光显露。后来去到云岩昙晟这边,也是经过了很多很多的参学,好多次的师父的指点,虽然有见性,但是还没有透脱。后来去到我们明天要去的洞山,过逢渠桥看到水中的影啊……原来你在理体上悟,知道了理体的共相,但这是不够的,你见事相的时候,不单单是见到理体的共相,同时见到别相,所以事事无碍才是最究竟的解脱,因此这个《宝镜三昧歌》非常重要。   曹洞宗有三首非常重要的心法——《宝镜三昧歌》、《新丰吟》、《玄中铭》,这三首都是洞山良价禅师传的心法,其中《宝镜三昧歌》尤为重要。   我们首先要把文字梳理清楚,不然误导了。文字要搞清楚,语言文字如果有偏差是很容易产生笑话的。我来的这天,司机在车上就讲了一个笑话,相信大家也听过。我们从南昌昌北机场过来,过市区要经过赣江上的八一大桥,八一大桥这头有两个大狮子,那头就是猫,为什么会是猫呢?因为十多年前当时的吴官正是江西的省委书记,那个时候是江泽民总书记,他到江西来视察,吴官正亲自去机场迎接。接到以后也是这样,从机场出来经过八一桥到市区,江泽民饶有兴致观赏风景,看到新建成的八一大桥这头有两个威猛的狮子,然后就问他:“桥的这头是两个大狮子,那头是什么东西呢?”吴官正是江西余干人,他说江西的土话,就是说“还没有”,“还冇”,湖南话也是一样的。   江泽民是江苏扬州人,他听不懂,说“还冇”就理解成是“黑猫”,“哦,那头是搞的黑猫,有道理,可以可以,那头造黑猫也蛮好,邓小平说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其实吴官正的意思是:那一头还没有雕狮子,什么都没有放,所以说“还冇”。既然总书记说了嘛,所以总书记走了以后,马上就左边雕一个白猫,右边雕一个黑猫,黑猫爪子下按着一个老鼠,老鼠怀里抱了一个铜钱。   虽然是将错就错,其实也是有道理,密宗的修法你知道吗?那个是吐宝兽啊,财宝天王也好,黄财神也好,手里都抓了一个吐宝兽,其实就是一只老鼠,这个老鼠嘴里吐铜钱出来,暗合道妙!   还有这个语言,你方言听不懂是很容易搞笑的。我们再说一个故事好了,好多年前广州的市长是黎子流,黎子流是广东人,他因为不会讲普通话,所以有很多语言方面的笑话。黎子流广东话怎么说呢?“你几楼”(lei ji lou)。他做了广州市长以后,第一次到北京去参加全国的人大、政协两会,住在京西宾馆,因为他第一次参加,普通话也不太流利,进去以后准备上楼,但他不知道住在哪一层楼。   接待非常好,每一个电梯里面都专门有一个服务员来负责按电梯,很客气。他走进去了,进去之后,这个电梯服务员就问他:“请问你几楼?”意思就是请问你上几楼。但是黎子流听不懂普通话:“哎呀,你真是好厉害,服务员你真是好厉害,你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是啊,我就是叫黎子流(lei ji lou)。”这个服务员还是满面笑容地说:“请问你几楼?”   “哎呀,你好厉害,顶呱呱,我就是叫黎子流(li ji lou)”。   这个服务员也听不懂他说什么,前面还有笑容,第二次再问就有点不高兴,没笑容了。“请问,你几楼?”“是,是,我是黎子流(li ji lou)”。   讲《宝镜三昧歌》之前,我还是讲一点比较浅的,昨天郭剑君应该有发给大家洞山良价禅师的《辞北堂书》,有吗?手机上都有,可以拿出来,这个就不怎么讲解,但是过一遍,知道这个是修行的基础。你的道心从哪儿来,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如果世间的共法你都没有的话,基本上你修不上去。   还有你看我们今天到的这个靖安宝峰寺,其实,我们是不能够在常住这里面去讲的,因为我讲就喧宾夺主,就不对了。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提前多做一点功夫,不然你就错过了,很多地方加持力是很殊胜的。   我们马祖大师被称为佛门的孟子,地位很高。如果把六祖大师比喻作佛门的孔子的话,那么马祖大师就是孟子。北宋的王安石有一天就跟他的一个朋友张方平感叹说:“哎呀,为什么中国孔子是个圣人,他之后百年孟子又出现于世,也是圣人,以后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中国都没有圣人出现于世了呢?难道中国人的素质越来越差了吗?”张方平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都归于释。”不是,你知道那些有圣人根器的人都到哪去了?没有在儒门,都到佛教里面去了。王安石不服气地说:“哪些是圣人呢?”张方平就说:“比如说,你看江西马大师就是像孔孟这样子的圣人。”他们是从儒家的立场来看,其实真正来说我们马大师是见性成佛,马祖道一岂是世间的圣贤可以相比的呀!   洞山良价禅师家书   下面我们看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真正地放下世间,他出家以后写给母亲的信《辞北堂书》。   辞北堂书   洞山良价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沉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如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你看这个就讲得非常明了了,要报父母恩最究竟的就是出家功德!这个我们就不解释了,有一点古文底子就很好懂了。我是希望我们的出家人道心不坚固的时候,世间尘劳心起的时候,把我们良价禅师的这封信——《辞北堂书》好好地多念几遍,这颗心马上就会感动,这颗心马上就会转过来。一心一意在此生要成就,要证菩提。底下写了两首《颂》。   颂一   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   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颂二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激励道心这两首诗是非常好的。   (良价禅师图片)   再看下一封信:   后寄北堂书   良价自离甘旨,杖锡南游,星霜已换于十秋,岐路俄经于万里。   你看祖师是不是很精进,出家以来十年了,他去寻师访道,经于万里,靠脚经于万里,这是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去寻师访道,然后能见性啊!   伏惟娘子(指母亲)收心慕道,摄意归空,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随时,转有转多,日增烦恼。阿兄勤行孝顺,须求水里之鱼。   王祥卧冰求鲤等等,是讲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了。   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门,慕道参禅,而报慈德。今则千山万水,杳隔二途。一纸八行,聊伸寸意。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底下是他母亲的回信。他母亲真是非常有智慧,一直鼓励他,而且鞭策他,教他:你今生不能解脱,那么“幽谴有在”,非常好!   娘回书   吾与汝夙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自从怀孕祷神佛,愿生男儿。胞胎月满,性命丝悬。得遂愿心,如珠宝惜。(比珠宝还要珍惜。)   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习学。或暂逾时不归,便作倚门之望。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他的父亲已经走了,母亲已经老了,兄弟很寒薄。)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今既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莲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   这个其实是我们的修行基础,如果世间基本的共道不能修好呢,出世间的解脱也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先说一下。我们最近有讲《佛说盂兰盆经》,其实就讲到了,我们孝养父母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而且也能够果地上成就佛的智德、断德、悲德,成就开显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应该很快也可以放到网络上来,大家自己看《佛说盂兰盆经学记》就可以了。   《宝镜三昧歌》讲记   语言不通是很搞笑的,同样的,这个文字如果没有梳理清楚,你乱讲,离题万里就笑死人了。基本的功夫,语言、文字我们要对应清楚,不然的话就像刚刚讲的那个笑话一样。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lei ji lou)”你说这个谁听得懂啊!是不是?不是广东人的话,真是听不懂,人家听到“你几楼”。   好了,我们回到这个《宝镜三昧歌》上,“宝镜”是什么?“宝镜”可以从因上来解说,也可以从果上来解说。   因位上来说这个“宝镜”就是指我们的真如,指我们的自性,指我们的觉性,觉性的妙用——觉知,很重要。我们的修行一定要从觉知上面来下功夫,不然,你没有觉知,不管你修什么法都难成就。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修行,不管你修任何法门,“禅”是共通的基础,这个“禅”不是指禅宗,而是指正见。而是指要从你本具的觉性上,以这个来起用,要回归到你的觉性。还有一个共通基础就是戒律,没有戒律,你修的慧也是狂慧。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正确的认知。   而且还要知道,如果懂唯识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怎样能够真正地用功夫呢?“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意识是什么?是“审而非恒”,你睡觉它就断掉了,意识是能够“审”,能够分辨,但是“审而非恒”。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恒而非审”,它是个大仓库。所以唯有第七识,“恒审思量我相随”,所以,你要把这第七识转过来,这样用功夫才会相应,要用到那个深度,不能够停在意识这个层面来修。当然,没有学过法相唯识的可能有一点听不懂,我们也不展开来说了。   总而言之,修行的基础,首先你就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相信生命就是价值,是本有的,现在我修行不过是让本有的佛性显出来而已。   这个具体怎么用?当你念头起来的时候,你要看清楚你这个念头,你用什么东西看清楚?你平时早上起来,你洗脸,你是怎么看清这个脸的?有一面镜子,对不对?同样的,你修行也是如此,你时时刻刻要为你的心准备一面宝镜,为什么叫“宝镜三昧”呢?你的心要时时刻刻有一面宝镜,这个宝镜在哪儿?宝镜是我们的真如,是我们的自性。其实也就是正知、良知啊!   我们知道了王阳明的心学,他的一切法、一切学说归结起来就是《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就是四个字可以概括,也就是体、相、用、行!   心的体无善无恶,是空性;心的相是光明相。有善有恶意之动,念头一动,种种的善恶就冒出来了,心一动种种善恶念头就起来了,这是相,光明相。然后用是什么?用就是觉知力。“知善知恶是良知”,所以修行的关键是你要有良知。佛教来说,修行的关键是你要有正知,你要保持正念,对不对?保持正念的背后,你要有正知,要看着。如果你已经忘失正念,不是正念了,怎么办?把它拉回来。因为你有一个正知在后面看着它呢,所以“正知”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正知的觉知力、觉照力是修行的关键,就能够时时刻刻给你的念头去照镜子,时时刻刻让你对你自己起的念头明明了了。什么人可以对自己起的念头时时刻刻明明了了?是见性的善知识。   你看像我们马祖大师临入涅槃之前,弟子们问他:“和尚身体违和,现在怎么样?”“日面佛月面佛”,白天我是起了什么念头?每一个念头我都明明了了,晚上睡觉,我对每一个念头,我也明明了了。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晚上睡觉就颠倒梦想了,白天都已经很难做到了。   所以,如果你健康的时候功夫有十分,能够念念知道自己念头是什么状态,能够用这个宝镜照得明明了了;当你生病的时候,你这个功夫得力只有一两分,两三分。当你病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正知正念、明明了了;那么你做梦的时候,功夫也只得一两分。当你做梦的时候都明明了了,能够入睡光明,能够入睡梦瑜伽,都明明了了,都能够知道念头的背后有正知在看着,用这个正知的宝镜,说白了,这个宝镜就是我们本具的觉知、觉知力、觉性。用这个觉性的宝镜来照念头,也就是照天照地,这是从因位上来说;在睡眠之中你的功夫都能够像这样有十分了,你到生死关头,到临命终时,你的功夫得力也只有两三分,   所以,要绵绵密密用功夫,用宝镜来形容,这个是最最珍贵的宝镜,“照见”啊,我们时时刻刻能不能够用这个正知的宝镜来照见我们的念头呢?   修行就是这个样子的。很多人怕起烦恼,生怕自己起了妄念,那是你错了,这样去修行,这个恐惧心就压抑你生命的能量,这个恐惧心本身就是一个凡夫的妄念,一个大妄念、大妄想、大烦恼,你这样子修行怎么会相应呢?修行很简单,就是时刻练习不被念头困住。不要放纵它,放纵它你是凡夫;不要压抑它,压抑它是不了义的修法,只是觉照它。觉照,用什么东西觉照?用宝镜。用什么宝镜?用正知宝镜。正知就是宝镜,儒家称为良知。   当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王阳明不是大彻大悟,王阳明是破了初参,怎么可以知道呢?你看他要走的时候学生问他说:“老师,你老人家目前觉得怎么样?”他回答了八个字:“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就是破了初参,破了初参之后,就是露地白牛。沩山说的露地白牛,就是此心光明,后面的他还没有到,但是,这个已经不错了,龙场驿悟道啊!作为一个儒雅学者能够有这样的功夫已经不错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修行其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为什么不能够明明了了知道你的念头?因为你的心迷了,对不对?心迷在哪儿?心迷在相上。所以修行一定是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你要不著一切相,妄想不留,善念、善法也不留,虽修一切善法,而无我人四相。那么这是从因位上来说“宝镜”。   “三昧”是什么意思?“三昧”就是正受、等持。不受一切受,名为正受。当然如果说心行功夫,那就要讲很多了,我们今天也不展开来说。修行一定是要这个样子,要层层地透进去,不能够停在第六意识上,要透到第七识,然后再进一步透到阿赖耶识,然后怎么样?即心成智。法相唯识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禅门是即心成智,当下显现智慧。   总而言之,一句话说得再通俗一点吧,也就是你要保持什么?保持你的心路畅通。你看我们到大城市,到广州,到其他地方,最烦恼的是什么呀?到处塞车,到处堵住了。同样的,你的心路不通,到处塞住了,你的烦恼就冒起来了。心路畅通,靠什么?靠宝镜,靠正知。这是从因位上来说。   从果位上来说,这个“宝镜三昧”就是指成佛的境界,顿悟成佛的境界叫做“宝镜三昧”。你看,如如不动而又能够显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她的千变万化,对一切都看得明明了了,这个是佛境界,这个是华严佛境界啊!   所以这个“宝镜三昧”,从因位上来说,就是我们下手的功夫;从果位上来说,就是顿悟成佛的境界。总而言之,宝镜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宝镜,三昧是宝镜的妙用,宝镜是三昧的本体。当然这个我们是从用功夫上来说。   再来看下面的具体偈颂。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知,宜善保护。】   “如是之法”,与我们真如相应的法,叫如是之法,如其所是,与我们真如自性相应的心法。   “佛祖密付”,为什么是佛祖密付呢?是不是要保守?不是啦。不是像世间一样说“哎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这个意思,那样想就错得太远了。不是保守,而是因为什么?因为你根器不到,就看到了你也看不懂!   你看我们现在要得三藏十二部很容易,你要请到《大藏经》、《大正藏》好容易,请《龙藏》到处有人送,是不是很容易。如果你要看电子版,就更容易了。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没有用,你还是看不懂啊,为什么?因为你的能量不相应。好多做父母的老是说:“哎呀,我儿子看起来好用功,为什么他一考试,成绩总是不及格呀?”为什么?因为他的能量状态、能量级跟学问的能量频率不相应。如果相应,一听就会了。有些小孩子,能量级相应的时候,老师在讲课,他在玩耍,在做小动作,他也不做作业,一考试呢,他就很高分,为什么?当下的相应很重要啊。也就是说,就算你把三藏十二部都请到了,而且也都翻开来看了,你还是未必能得到。   所以,“佛祖密付”,为什么要密付?密在哪儿?密在心。先要安心,然后要让心强大,然后就可以明心了。一切修行法门,不管你修什么?无非是这个三法,首先你要安心,生命就是价值,再也不外求了,心安了;然后让心强大有力量;然后心就会觉醒了。这个就是明心见性了。不管你修什么法,无非是这三个次第。   所以用心作钥匙,来开启我们无始以来封闭的门。什么门?心真如门。《大乘起信论》讲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我们现在处在这个生灭心,心生灭门,现在我们也是用真心作钥匙,依祖师的这个《宝镜三昧歌》为方便,来点出我们的真心,然后开启无始以来封闭的心真如门,能够扫除我执、我慢,一直用“正知宝镜”来照见,这个心真如门就会打开。因为我们无始的人我执、法我执,我执、我慢,把这个心真如门封闭了,所以说是“佛祖密付”。   禅宗里面,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要真正进去了,你就知道每一个宗派都有心法在递相传承。弟子这个根器够了,就讲深一点;功夫做到那个层面了,就再深一点。其实都是善巧方便,本质上就是两个字:心行。你当下的心识流注,当下的心行有哪一些盲点,给你照破,给你透过去。所以说“佛祖密付”,“心”才是最大的秘密!   “汝今得之,宜善保护”,你现在得到了“宝镜三昧”这个传承,像我们在座的,因为这个江西、湖南禅宗祖庭朝圣之旅能够听闻到这么殊胜的《宝镜三昧歌》,那么,我们也应该是要“宜善保护”。像《金刚经》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我们要善护念、善付嘱。如果你不保护,你昨天听、今天听、现在听,听了以后,当时感觉心花怒放,恍然大悟。但是这个高兴劲头过不了三天,第四天就冒起烦恼来了。这个宗门下叫什么?《禅宗祖师语录》将这种毛病叫什么?两个字:“顶堕”。就是你从高高的山顶之上堕落下来了,当时你的见解好像是提升了,你的认知提升了,但是,你过不了两三天,你又忘了,烦恼、妄念又冒起来了,叫“顶堕”。所以要“宜善保护”。   【银盌盛雪,明月藏鹭。】   我们想想,这种意境多美呀。用一个纯白银打造的碗,是纯白色的,然后装着满满的一碗雪,冬天下的雪,也是纯白色呀,银碗盛雪,一切都是洁白。   “明月藏鹭”,月明之夜,中秋明月皎洁,普照大地,银辉遍满于大地,一片银光,一片银辉。然后,在这大地一片银白之中,明月的清辉之中,它有一只纯白色的、没有一点杂色羽毛的一只白鹭,或者一群白鹭,白鹭是白的,明月的光辉也是白的,“明月藏鹭”描述的是什么?明白吗?   其实描述的就是我们的明白心、清净心。我们的心是无始以来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心的体。心起用以后,你一直修,不断地修。能够怎么样?能够成就清净心。信心清静,则生实相,诸法实相现前,就是你见性了。我们来描述它,你看到没有?体和用都在其中。就是用“银盌盛雪,明月藏鹭”来表示什么?来表示心的体和用,其实点破就很简单。   所以有人说,这个禅宗其实是什么?是“金屎法”,什么是“金屎法”?如果你没开悟之前,认为是个金法,黄金之法,胜过黄金的法。你要见性以后,哎呀,就是一泡屎嘛,是不垢不净的。   其实,是说什么呢?我们要知道这八个字,就把心的体和用都完整地包含了,成就明白心,成就清净心,也就是宁静祥和中的一点禅心。明月当空,大地一片银白,而白鹭也是银白。这个“鹭”是什么?是生命力,生机。也就是说,在宁静祥和之中,同时又生机勃勃,又充满生机,不是枯木死火。所以宗门下说“死水不藏龙”,你修到心里面妄念不起,这个是不够的。你还要怎么样?同时要生机勃勃。   【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类之弗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当凡夫的分别心一起,这个分类不齐的东西就太多了,种种的类,种种的界,种种的差别。我们说五蕴、六入,乃至于十八界等等,种种的界,种种的分别就出来了,所以说“类之弗齐”。怎么修呢?也就是要“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在当下的修行,要用好这个宝镜三昧,用好正知,来转凡夫第六意识的分别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如果转这个我执识为平等性智,那么“五八果上圆”,或者说“善能分别于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为什么能够善能分别诸法相?什么在善能分别诸法相?你在用正知这个宝镜,所以一切念头冒起来,种种的法相你都善能分别,都明明了了,而事实上,你的自性、你的真如本体是如如不动,这个是非常妙的。“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所以修行要和光同尘,混则知处。你懂得这个心法,不用到处去张扬,而是和光同尘,一直在一切时处来开显你的正知觉照力。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意在言外,因指而见月。但是,“来机亦赴。”有众生来求法,你还是要用语言来给他说法,而且要观察他的根机。你看我们那些禅师们观机度众生,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看公案里面这个棒喝,或者你看我们今天去靖安宝峰寺,谁开山的?水潦和尚开山的。我们昨天讲到了水潦和尚怎么开悟的,他去拜马祖,马祖一脚踢过去,他就开悟了,但是你要知道这些是特殊性的说法。平时的说法,让大家心开意解,照亮自心,这是普遍性的说法。因为记载下来的只有这些特殊性的,普遍性的没有什么记载,不要以为这个禅师天天拿着个棒子,每个人头上敲头开花,不是这样的,那是你到了这个根机才会这个样子的。普遍性的说法是面对大众的,让大家能够照亮自心的,所以叫作“来机亦赴”。   对于一般刚刚进门的根机可能就跟他说三皈五戒,然后根机更好的就教他修法门,你看我们这个大乘八宗,无非也就是教、理、行、果。理门就是性、相、天、贤,行门就是禅、净、律、密。如此地引导你来修行,这样是“观机施教,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动成窠臼”,这个窠臼是什么东西呢?窠臼就是教条主义。我们都是这个样的,凡夫心就是分别执著的,一听到佛法,以为这样是对的,赶紧用大脑记忆下来,变成一种知识,然后对这个知识还起执著,这个就是教条主义。这个窠臼其实就是指教条主义,食古不化。   修行一定要让我们的正知起作用,让我们的觉知力像一盏明灯一样,能够随时把自己所想、所行都去照一照。对你的念头要明明了了,每天脑袋里面每一个念头,你都要用正知的灯来照亮它,你的行为也是这样子,然后让自己不迷失。如果你学的佛法不能够用于觉照,只是记住了,那就变成教条主义了,那就落入窠臼,落入陷阱了。   如果你一直这样抱着教条主义来修行,那么你一定是难以成就。这个时候你看见别人修行成功了,自己还没戏,心里面就没有大信心,心里面觉得很彷徨:想解脱又觉得差了好远,总是冒烦恼,然后又不知道真正照亮的方法;要想不修行嘛,又觉得这个确实真是好,如果这样浑浑噩噩,再去入红尘又实在是觉得很愚痴,所以就很彷徨。因为你前面的方法就错了,误入歧途了,就变成望洋兴叹徒自烦恼啊,这就叫做“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这两句其实就是形容般若,“禅”其实本质上就是般若。中国佛教的特质、根本就在于禅,而禅就是般若。般若是“背触俱非”。“背”是什么?“背”是违背般若,你执著有。“触”是什么?“触”是你执著于空。执著于空、有,都不对,所以“背触俱非”。般若如大火聚,你离得太远就冷,靠得太近就会被烧掉。如果你执著于这个,你就变成执著于空,你离远了就会冷,一直执著于有啊,就是你在六道里面轮回无尽期。   【但形文采,即属染污。】   你如果用文采,用知识,用语言去说真如,说自性,说觉性,你永远都说不清楚。禅的核心宗旨,如果你仅仅用语言,是不能够完全覆盖的,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只有你真正在心行上做到了,(心行很重要,做到很重要,禅是特别强调行胜于言。)你行动上做到了,你才能够有效地达成,有效地见性。所以宗门下有一个说法叫“落草”,就是被考问、被考功的时候,你用行为直接来表达你对于心性的悟入,这个是非常好的方法。师父看你真正能够用行动体现出来,用行为表达出来,这个叫什么呀?叫行本分事;如果你只是用语言去回答,这个语言一定是落入相对的,那么就一定有二元对立,所以那样就变成是叫“落草”啊,草贼大败,落草做贼。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一般的来看你会觉得好奇怪,什么意思?半夜三更最黑的时候你反而说天明,这么奇怪;“天晓不露”,天大亮了,你反而说什么东西都看不见了,不露,露不出来了。这不是很奇怪吗?不是违背凡夫的常识吗?那么洞山良价禅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这两句话用功夫就很重要了。“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夜半正明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行让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要关闭,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关闭了,就像半夜三更睡着了,睡得正香,这个时候怎么样?妄念不起,一念不生全体现,觉性的光明就照天照地,所以叫做“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就好理解了,当你的分别念一起,就像天亮了,凡夫人醒来了,这个时候自性的光明就隐没了,不能显露了,所以叫“天晓不露”。   我们来看个公案,也是跟我们洞山良价禅师相关的,这个公案很好,很能够启发大家。   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僧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份。”曰:“和尚争得看他?”师曰:“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师又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众无对。   看看,就这么一小段,这个了不起啊!这里面的智慧爆棚,怎么可以见性的,很绵密的功夫就告诉你了。这一则公案非常精彩,这则公案就发生在洞山良价禅师将要入涅槃以前,他还在教导弟子。你看这些大禅师,大菩萨,这个大悲心非常了不起。这个公案可以分为四个回合,就像打仗一样,打了四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就是洞山良价禅师晚年要示现入涅槃,所以示现生病,生病了他还是大悲心,不像我们要病了就迷迷糊糊,谁也不想见。   就像汉武帝的一个宠妃李夫人。原来汉武帝很宠幸她,她病了三个月,病得很严重,汉武帝想去看望她,她一看到汉武帝来了,马上就把脸转过去对着墙,不让汉武帝看到她的脸。武帝就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臣妾估计要走了,不能再侍奉皇上,臣妾有一个弟弟,希望皇上能够多照顾他。”汉武帝就满口答应了,这个李夫人还是很有世间的聪明,为什么?因为汉武帝之所以对她有感情是因为看到她很漂亮,所以就很迷恋。她病了三个月以后当然很丑陋了,所以把脸扭过去不让皇帝看到,永远让皇帝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印象。还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因为在皇帝心中对她有一个美好的印象,并且承诺要照顾她弟弟,所以后来皇上封她弟弟为大将军去攻打匈奴,李将军兵败以后,因为司马迁进了直言,还导致汉武帝用宫刑来处罚他,等等。   凡夫心总是会执著于这些相,一生病,一切都失常了。你看,圣者也会示现生病,但是怎么样,他仍然明明了了,而且以大悲心来度众生。   洞山良价晚年生病了,他仍然还是让更多的学僧来向他请益,希望能多点醒几个禅和子,能够开悟,能够见性。有一个学僧就真的抓紧时间来向洞山良价禅师请益了,这个和尚还是有一点功夫,我们看第一个回合。   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大和尚,您老人家现在这个法体违和,身体不好,这个病中还有一个不病的吗?这个我们都知道,对不对?我们的真如自性,当然是永远不病的,我们这个生灭身之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真如,所以当然答有。师曰:“有。”这是第一回合,这个就很普通了。   再看第二回合,僧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份。”宗门下就是这样的,徒弟见师父也不讲客气,看到师父要向师父请法也要先挖个坑;师父当然也是,看哪个挖坑厉害。   这个学僧问:既然师父您说您病中还有一个不病的在,那这个不病的他会过来看望大和尚您吗?这就挖了一个坑了。为什么?这个不病的是我们心的本体,是真如自性,他是离开相对法的,离开相对怎么会来看和尚呢,有来看,有所看,那就是二元相对了嘛,所以就挖了个坑在这里面了。   对我们来说看起来这是个天大的难题,怎么办?怎么答呢?开玩笑,老和尚,顶呱呱的一流善知识,这么一个小儿科的一个坑,怎么会让他掉下去呢,不可能的。老和尚马上一转就搞定了,圆熟的智慧啊。你看,“老僧看他有份”,什么意思?法身是不可说的,真如自性,心的本体是不可说的,但是我可以转到色身上来说,”老僧看他有份“,转到色身上来说,就可以说相对法了,而且”看他有份“,什么意思?就说明老僧有这个能力能够见性,能够看到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是不是?这个就很巧妙!这是第二个回合。   第三个回合。这个来问的学僧还有点功夫,不过还没有透。再看,曰:“和尚争得看他?”师曰:“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这个僧人就问了:那么大和尚你怎么去看他?这个色身,你说你有这个能力能够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你怎么去看他呢?怎么去见本体呢?这里面,你要知道,后面这句话就特别重要了。洞山回答说“老僧看时”,一定要注意,洞山只是说看,他没有说看什么。“老僧看时”,老僧“看”,这个看是可以说的,你要说“看”什么?那就有问题了,你要说“看”什么,你就落到心所法上去了。所有的禅门公案,一个根本的窍诀,就是超越二元对立,超越能和所的二元对立,所以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掉到心所法里去,掉到心所法里你就掉到坑里去了。所以说“老僧看时”,不说看什么,我就没有落到心所法里面去。然后只说不见,没有说见什么,这个真如自性,你怎么能够见,所以他只说不见,他不说见什么。没有说见什么,不能够说见真如自性,所以绕了一个圈回来说:“老僧看时,不见有病。”法身无相、无瑕,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为不见有病,但这是很浅的,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什么?只说不见,没说见什么,也就没有落到心所法上去。所以这九个字很重要,“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这个是第三回合。   再看第四回合。师又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众无对。壳漏子是什么?色身。这个时候洞山来反问这个僧人了,来考功了。反问这个僧人,离开这个肉身,离开这个壳漏子,在什么地方跟我相见?与吾相见?这个僧人和大众都答不上来,这僧人还是有一定功夫的,但是还没有透脱呀。当然在这个公案的后面,洞山让这个学僧开悟了。他说了一个很有名的偈子:“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然后让这个僧人豁然大悟了。   如果是大家来回答:“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是不是真的像这个僧人这样子很难回答呢,其实也不是了,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地能够开启你的心。其实你可以回答:“什么处不相见。”为什么?觉性本具,一切时处,本自具足,不曾离开,处处相见。所以他问你什么处相见?离开这个色壳子,离开这个肉身,我们在什么地方相见?什么处不相见呢?一句反问就回答了。也可以回答说:“还要相见干什么?”为什么?人人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呀,你还要去寻相见,那就是头上安头。   透过这四个回合的公案,我们就可以明白知道,什么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怎么样能够做到“夜半正明”。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自性是为物作则,我们这个心的本体是“为物作则”。修行是什么?你看我们这个生命,最内核的本然纯净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法身,可以称之为佛性,可以称之为自性,可以称为如来藏藏识。然后他的光明就是报身,要知道光明还是相啊。这样就已经由体生了相,然后进一步由这个光明,我们看她有勃勃生机,可以显现种种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种种的一切众生都显现出来,这个就是物化,就是一个由心到物物化的过程。修行就是要由物向心,向内、向生命的最内核去开发去觉醒,让生命觉醒过来,这个就是禅宗的解脱道路。所以说为物作则,真心本体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为物作则”其实就是说“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性空,为物作则”的用在解脱道就是用拔诸苦,能够把握你的真心本体,你就能够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自性不是有为法,但是可以用语言来接引,让众生因指而见月。我们昨天说、今天说,其实都是“虽非有为,不是无语”,不过是一个接引。更广义地说这个“语”,其实也可以是指棒喝,扬眉瞬目都是“语”。   【如临宝镜,形影相睹。】   要时时刻刻用正知来照亮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就像我们面临一面镜子,能够照亮我的相貌,照亮我的脸是不是干净。同样的,也要用我们正知的宝镜,用我们这个真心妙用显现的宝镜来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这个话就很重要了,我们明天去洞山,洞山开悟的偈子“过逢渠桥”,其实就是其中的这两句话,所以这个《宝镜三昧歌》很透彻!“汝不是渠,渠正是汝”,什么意思?你现在这个肉身,这个色身,不能够完全地涵盖你这个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遍满法界的。真如本性流出来显现了这么一个形相,你不能够抓住大海里面的一个水泡泡,认为这个就是大海,所以说“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后面这句话怎么用呢?其实很简单,波浪就是水,不是要让波浪变成水。大海里面的每一个水泡,它就是水,不是要让这个水泡变成水,波浪就是水!同样的,大家的修行也是如此,不是说让你通过修行变成佛,你的真如,你的自性即是佛,让她显出来,照天照地。或者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是什么?你看我们都有照相,对不对?这个相片是你的一个形象,但是这个相片不是你,这是最通俗的说法。   我会建议大家多学习《首楞严经》。我们今天去看这个真如寺,觉得很好,为什么?虚云老和尚晚年的时候常住云居山,一直强调要学《首楞严》法。大家学《首楞严》要得到一些启发,一个是看《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交光禅师的,非常好;再一个就是上海圆明讲堂的圆瑛法师,曾经办过一个楞严专宗学院,那是非常透彻的。慈净法师前年就一直在祈请,说要去讲,如果来得及,今年10月份在九松寺或者在崇仁寺,就先讲一个楞严修证法要。不是这样一字一句来讲了,而是从怎样修证的角度讲四、五讲,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入手之处,不然的话,见地都不能坚固,有时间的可以好好去珍惜,去闻思。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   “如世婴儿”,菩萨六度万行,有婴行。或者说像文殊童子一样,童贞状态是大智慧状态,用文殊童子来表述。童行五髻:文殊菩萨五个发髻。我们五台山有五顶,表示什么?表示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但单单记住名相,听名相没有用。   或者说“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五相完具”也可以说就是五智。本体是什么?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什么?法界体性智就是我们生命本具的觉性,这个是根本。然后由这个法界体性智,生命本具的觉性就把她展开来,流出来,那就是什么?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或者我们更通俗一点来讲是什么?就像你家里,你不要怕烦恼,为什么?烦恼是客人。你一家只有五个人,家长就是这个法界体性智,其他的四智都是家庭成员,有家庭成员在家里,就不怕了。客人来了敲门,咚、咚、咚,你透过那个猫眼看看,咦!谁来了?哦,原来贪婪先生来了,开门让他进来,不要把他拒之门外,你怕什么?哦,嗔恨先生、愤怒先生来拜访我家了,没关系,放他进来。   没有关系啊,贪、瞋、痴、慢、疑一切烦恼来,你不怕,你怕什么,穿透它,照亮它。贪婪先生来了,愤怒先生来了,没关系,打开门让他进来,他是客人嘛,怕什么!客人来了,你就以礼相待,哎,他要走了,你也不要强留,对不对?很简单。这个有好处,有什么好处呢?你家里面平时没客人来,天气很热,你穿个短裤叉在客厅里晃来又晃去,客人在家,你敢这么做吗?   什么意思?烦恼即菩提,照亮你的心,照亮你的盲点。让你的真如自性照天,照天那个光芒显出来,不然这个光明没显出来,你还不知道。烦恼来了,你才能够看到你的盲点,烦恼没有来,你觉得你是大修行人,不靠谱。   所以,逃避根本上就不是修行的方法,客人要来拜访,你就让他进来呗,你怕什么。让他进来,第一个,你更加能保持正念,再也不敢穿着一个短裤叉到处晃。还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客人来了,你也不会怎么样?不会要拒之门外,不会赶他走,也不会强留他,客人来了以礼相待,说说话,然后他走了,走了就欢送他呗,对不对?你没有可能傻到那种程度,客人来了,你把他当作家庭成员,强行要把他留下来,坚决不让他走。谁会那么傻,不可能的,对不对?   修行也是如此。烦恼来了能够帮助照亮你的心,走了那就走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学《首楞严》我们会把这个讲得很透的。   修行如果你不能落实在心行上,不是迷迷糊糊念念阿弥陀佛,念念经然后就开悟了。或者是像我们这样,到处嘻嘻哈哈,磕磕头、烧烧香,然后满世界转悠七天,哎呀,这么轻松能够顿悟那就好了。怎么可能就这样修行解脱了!“参学”要像我们昨天讲的那个公案那样,那个和尚走三处就见性了。这个是真参实学,真修实证!所以,这个是我们讲到的“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   当然了,我们的真如自性,她没有去和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指我们的真心,就是指我们生命本具的价值。为什么生命是最珍贵的?因为最珍贵的就是这个,这种灵明不昧就是最珍贵的,她也没有起和住,也没有生和灭,不起一法、不住一法。念头在来来去去,无穷无尽。但是,你的真如这面宝镜,自性这面宝镜是如如不动的,而同时又能够照天照地,你就让她起用。   宝镜三昧,在因位上来说,你就是要提起正知来,我们说得再直白不过了。修行就从这里开始,不是说你要顿悟成佛了,才能够用这个宝镜三昧。不是啦!当然,她主要是描述悟后怎么起修,但是现在也可以修。现在修的下手功夫就是时刻用好你的觉知力,时刻保持正知,去照天照地,去照亮你的每一个念头,让它明明了了不空过,不会迷迷糊糊这么混过去。真如如如不动,而又生机勃勃,所以叫做“不去不来,不起不住”,不住就是不执著呀!   【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   这个没有点透,自己心行也不够,就不晓得说什么,这个婆婆和和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要明白“婆婆和和,有句无句”,这个就是描述大禅师的那种大菩提心、大菩萨境界。了不起啊!所以,我每次读到这个“婆婆和和,有句无句”,就很感佩我们这些大菩萨、大禅师。   什么叫婆婆和和?婆婆就是什么?婆婆心切,生怕众生不能开悟,生怕众生还在六道里面受苦,想尽办法都要点醒他——不管是用脚踢他,还是用棒打他,用刀砍他,总要有一个办法让他开悟就对了,这就是婆婆心切,叫婆婆。和和是什么意思?和和当然就是指和光同尘。你想想这些大禅师本来顿悟见性了,他不是说:哦,我开悟了,我见性了,我做名山方丈了,我就享清福,关起门来什么都不管了,有活干是当家的事,方丈就是专门享清福的。没有这回事!他还是会怎样?回入尘劳,和光同尘,想尽办法来度众生,这个叫和和。你看婆婆和和,就是描述大菩萨、大禅师的这种大菩提心,而且这种大菩提心不同于没有见性以前的那种发心。   我们昨天讲到的那个公案,有一个人问祖师西来意,问到百丈怀海,百丈怀海说:“到我这里却不会。”为什么却不会呢?其实百丈怀海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现在没有办法起过去心,我时刻都是当下的心。明白啊,这是很老实的一句话,这就是修行境界,活在当下,真的是活在当下。我是真的没有办法起过去心,所以说:“到我这里却不会。”你不是问祖师西来意吗?达摩祖师西来意,那是过去的事情,我现在没办法起过去的心,我一直都是当下的心。   当下的心是最能够知道众生根机的,如果有过去心、有未来心,你根本就看不到众生得度的根机,众生的根机要熟了,你还看不见。你只有当下的心,才能够照天照地,才能够跟整个法界相应,然后你才能够帮助弟子,才能够婆婆和和来点醒他。   我跟大家说,有两种修行方法,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悟。渐修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因果;顿悟的方法也就是两个字:关系。听得懂吗?渐修的方法是在因果上来修,当下的果有过去的因;未来的善果是你现在要种善因,对不对?“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没有看到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这是渐修的方法。对不对?顿悟的方法,不是去死背祖师的名相,也不是叫你把《金刚经》背下来,也不是要你把《六祖坛经》背下来,你要用自己的“悟”来说出来。   而我个人的体悟,就是两个字:“关系”。什么关系?缘起性空。唯有关系是什么?是当下。你的关系跟整个法界物物相应,事事相关,你跟整个法界都有关系的链接,这个就是法界缘起,这个就是性起,这个就是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啊!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就是关系的一种显现,你顿悟了就可以把一切关系都照亮,我们只看到一点点关系,师徒关系、父子关系等等,我们只看到狭小水泡那么一点关系,却看不到整个大海重重无尽的关系,所以关系一定是在当下。   “婆婆和和,有句无句”,有句无句是指手段,婆婆和和是指发菩提心。有句无句是菩萨行。什么是有句?有句就是跟你讲道理,像我们昨天跟大家讲道理,今天跟大家讲道理,这个叫有句。无句就是不跟你讲道理,做师父的看起来好象很霸道,莫名其妙,不管你怎么说,他就是要打你三棒子,就是要修理你,为什么呀?一定是让你能见性的方法。无句就是不跟你讲道理,直接来削你,直接来修理你,但一定是最好的、最优化的一条捷径能够点醒你,让你生命觉醒的方法,这个叫“有句无句”。   我们来讲一个公案,可以看到大禅师的这种大菩提心。这个公案很简单,可以分为两个回合。临济义玄禅师,临济将军很威猛啊,他有一个见性的大徒弟叫三圣和尚,三圣和尚有一次去见雪峰义存禅师。   这个义存禅师了不起,我们都知道的云门宗、法眼宗都是从雪峰义存禅师这里出去的。雪峰义存禅师的参学见性之路,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波折和公案的,所以他最终大彻大悟,鳌山成道了。那些公案以后有机缘去福建雪峰寺作禅宗祖庭之旅,我们也可以在现场跟大家来分享。   雪峰义存禅师跟三圣和尚相见了。第一个回合,是这个宾来问。三圣和尚一开口就问:“透网金鳞以何为食?”金鳞,鳞是什么?鱼,对不对?我们中国有个说法,鲤鱼跳龙门——鲤鱼逆流,顺着黄河,从海里面逆流而上,然后有个龙门,能够跳过去,就能够成龙,鱼化为龙,有这么一个说法。那透网金鳞是什么意思呢?透网金鳞就是已经透过六道轮回之网,透过了生死的罗网,透过了烦恼的罗网,这样的金鲤鱼是什么?是圣者,是开悟的禅师。凡夫总是在烦恼的罗网里面、六道的罗网里面、生死轮回的罗网里面,就是一条普通的鱼。现在是透网金鳞,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凡夫以什么为食物?凡夫以烦恼为食物。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凡夫是在烦恼丛中混日子。这个就问得很明白了,大彻大悟的那些禅师们是怎么过日子的?我们也很好奇,对不对?我们也想知道那些大彻大悟的禅师们是怎么过日子的。所以说:“透网金鳞以何为食?”   雪峰义存就回答:“待你出网来,即向你道。”你不是问: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吗?你不是问开悟的那些禅师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吗?等到你开悟了,我再来跟你说。这个禅师的智慧,用反击、反问,也是一个很善妙、很善巧的方法。这是第一个回合,可以说,两个都是见性的大德,所以叫针锋相对。我们看到箭锋相值,两个都是顶呱呱一流的大禅师!这是第一个回合,两个人打法仗,不分胜负。   再看第二个回合,这个三圣和尚就不干了,他就反击了:“一千五百人大善知识,话头也不识。”就是说,你雪锋义存禅师在雪峰崇圣寺做方丈,你的座下跟随你学习的那些禅和子有一千五百个,你是这一千五百个人的老师,是大善知识,你怎么连一个话头都不认识,连一个话头你都听不懂呢?这样子,其实就是一个反击。那么雪峰马上就回答:“老僧住持四凡。”老和尚我要广泛地接引法界众生,要看那些烦恼众生的种种根器,来和光同尘,来度化他们,来婆婆和和,有句无句来度化他们,这个叫老僧住持四凡。就是明心见性以后,接引众生要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与烦恼众生去打交道,这个就是婆婆和和,有句无句。所以,现在我们的法师们要度众生,不单单是要懂得禅法、懂得佛法,而且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然就无法度众生了。同样的,我们的学者不能够单单只做学问,也要能够有一些实修的功夫,这样才是最好、最相应的。   这样也就是高下立判了。对不对?三圣和尚,其实他还有一点自了汉的味道,而雪峰义存禅师就是婆婆和和的大菩萨。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语言是永远也无法把自性说清楚的,只能够近似,让你因指而见月。你看就像我的相片,很像我,对不对?这个就是语言。但是,我肯定不是那个相片啦,那个相片是个死的。语言也是如此,语言就是我们真如本体的相片,但是不是真如本体,不是自性本身,自性是不可说,但是又生机勃勃,又活泼泼的,不断地涌现鲜活的智慧,所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这个就是曹洞宗的特法,而且把《易经》融合起来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源头就是《易经》,一切文化都从这里流出,所以《易经》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中医学、儒学都离不开《易经》,孔子晚年读《易经》韦编三绝,就是用牛皮做绳子穿片片竹简,那么有韧性的牛皮都断了三次,你看下了多深的功夫。这个《周易》是中国人共同的学养。   我们现在就可怜了,没有谁真正很懂,有些人号称懂,也只是拿来算命,这实在是太糟糕了,岂是这个样子的?根本上都不是,它讲的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道。我们这个曹洞宗的特法就在这里面体现出来了。重离,离是什么?上面一个长爻,中间一个两段的爻,底下再一个长爻,这个就是离卦,对不对?离为火。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亘七坤八。然后两重离,这个叫重离,两重火,两重离卦,重离六爻,它就会有六个爻,对不对?这个“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我们今天的重点,大家要把这个稍微弄明白一点,透个消息,绵绵密密在心地上下功夫,这个是很好用的,就这四句话把曹洞宗参禅的五重境界都说透了。   “禅”当然是顿悟,但是顿悟无碍假名次第。而且要考验学人,也可用曹洞宗的偏正回互、君臣五位,来看你的功夫在什么层面,到什么层次了,这是考功的方法。前三位是什么?“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这个是自受用三昧。后两位,是“兼中至,兼中到”这是他受用三昧,宝镜三昧。它可以分为菩萨的自受用三昧、他受用三昧。怎么体现?就在这四句话里面体现。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叠而为三”是什么意思?初爻、二爻是下叠;三爻、四爻是中叠;五爻、六爻是上叠,所以叫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她有五种变化,体现了修行的五重境界。从正中偏开始,一直到兼中到,“折合还归炭里坐”,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再回入尘劳,到像火炭一样热恼的三界里面去度众生。初爻、二爻是下叠,我们看初爻是个阳爻、二爻是个阴爻,阴阳回互就是第一变“正中偏”。然后二爻和三爻,二爻是阴,三爻是阳,阴阳回互,这是第二变“偏中正”。然后三爻、四爻是中叠,三爻和四爻都是阳爻,纯阳无阴,但是,四爻本来应该是阴位,它也是个阳爻,所以变成了也是一个回互,这是第三变“正中来”。   修行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从“正中偏”、“偏中正”到“正中来”,这就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来了。然后四爻、五爻,四爻是一个阳爻,五爻是一个阴爻,所以叫“阳阴回互”,这就是菩萨道了,这是第四变“兼中至”。然后五爻、六爻,五爻是阴爻,六爻是阳爻,又是阴阳两爻来回互,这是第五变“兼中到”。这是曹洞宗的根本心法。我是曹洞宗的子孙,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得到这个心法。   我们还是看看禅师怎么说。曹洞宗的心法有很多窍诀:回互、不回互,宛转、傍参、枢机、密用、正按、旁提。再看下面。   《五位旨诀》   “正中来者,太过也”这个是从卦象上来说,太过卦。“全身独露,万法根源,无咎无誉。   偏中至者中孚也”中孚卦。“随物不碍,木舟中虚,虚通自在。   正中偏者,巽也。”巽卦,巽风。“虚空破片处处圆通,根尘寂尔。”   第四偏中正,“偏中正者,兑也。”兑卦,兑为泽。“水月镜像,本无生灭,岂有踪迹。”   第五就是兼中到,“兼中到者,重离也,正不必虚,偏不必实,无背无向。”这个是最高境界,无背无向。再看底下,有一个更浅的解说。   又曰:“心机泯绝,色空俱忘,更无覆藏,全体露现,是曰:正中偏。”这是第一个正中偏。   “山是山,水是水,无人安名,无物堪比伦,是曰:偏中正。”   “净裸裸,赤洒洒,面目堂堂,尽天尽时,独尊无二,是曰:正中来”。是第三。   “宛如寰中天子,不借禹汤尧舜令。眼见耳闻,终不借他力,耳之不入声中,声之不塞耳根,里头才转身,尘中未带名,是曰:兼中至”。这是第四。   “不是心,不是境,不是事,不是理,从来离名状,天真忘性相,是曰:兼中到。”   这个要好好参悟,其实我已经提供了很多的线索,如果要我来讲,就要花很多时间。我简单告诉大家,什么是正?什么是偏?要明白曹洞宗偏正五位、君臣五位一定要搞懂偏正回互,偏正回互是曹洞心法。   什么是偏?什么是正?正是理体,偏是事相,最简单这么说。然后君臣五位,君是心之体,臣是心之用。你要说君臣五位、偏正五位、功勋五位,因为曹山也讲五位,洞山也讲五位,他们把这个五位偏正回互,发挥得淋漓尽致,非常好用,绵密用功夫就用这个来考察,来检验自己的功夫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来看君向臣是正中偏;臣向君是偏中正;正中来就是直指心体见性了。前面的这三个都是解脱道: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后面的两个:兼中至是体用双行,兼中到是体用俱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满证佛果。   或者更浅一点来说,正中偏是指我们真如自性本自具足,但是怎么样?我们看不到,这个正中偏你不要理解为凡夫完全没有入门的这种看不到,她是很高深的,她是指什么?是指你将要破初参,你明白生命就是价值,但是,你修行还不到家,还是朦朦胧胧的,这是第一正中偏。   第二偏中正是你由最初的执有已经归于正了,已经与自性相应了,这个正知的宝镜,时时刻刻、时时处处、能够照亮你的每一个念头,了了分明,不会忘失正念了,但是还不够,你还没有见性。   到了第三变正中来,你就是回到中正了,回到中正的位上,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直指心体,这时候你心的本体光明就照天照地,就彻底显露了,这个叫正中来。所以从正中来一直到第五变的兼中到,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后面的就是讲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所以我们就能够很明白这里面的实修方法了。   南宋时候有一个廓庵禅师,这个禅和子都知道。廓庵禅师曾经画过一幅《十牛图》,来描述修心能够悟道,能够见性的过程,而且还配了一首诗偈。后来有很多的禅师都给《十牛图》配过类似的诗偈。其实,如果你只是去看《十牛图》,你永远找不到真正修行的方法;如果你有《十牛图》又得到了曹洞心法——《宝镜三昧》,就可以借鉴描述修行悟道过程的《十牛图》,用这个五位君臣,偏正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来修。我们今天因为不是个别的小参,无法针对每个人的心行去说得那么透,只是先告诉你这个路在哪。然后你上路,在哪里卡住了,就可以在哪里点破。   正中来,其实就是破初参。宗门底下有一句话“不破初参不开口”,开口就错,因为你没有见性,“不破重关不住山”。这个功夫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正中来就是破初参,兼中至就是破重关,兼中到就是破牢关,然后法身向上一着,“踏破毗卢顶上行”,彻见本来面目。所以我们把偏正就讲得很清楚了,“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   这是我们用最简略的方法来讲曹洞心法,如果详细讲就要针对当下人的心行来讲。回互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曹洞宗为什么修行看起来很慢?但是一旦开悟了,就不会退堕。其他的悟得很快的方法很多会退下来。我们看宗门底下一千七百则公案,有好多禅师当时是确实开悟了,他的师父也认可了,但是后来退下来的多了去了,还有些背叛师父的,什么样的都有,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绵密用功夫,不像曹洞宗,曹洞宗你要见性,怎么样都不会退堕了,因为你前面的修行功夫非常细,非常深。   这里有一个洞山度道膺禅师的公案。师父去度弟子,然后明确地告诉弟子:“哎呀,你这么一问,我全身汗直流啊。”为什么?他也说:“我在云岩昙晟禅师那里也是这样子,我一问,师父也这样说,当时是个大冬天,本来很冷的,但是全身都火冒。”为什么?因为他要逆转十二缘起那个心行,你的心行要把这个十二因缘,顺观生死,逆观还灭,这心行用到很细微的地方逆观缘起。我们不展开来说,以后大家功夫更绵密了,有机会就可以透过这个来说,这是讲偏正。   回互是什么意思?回互就是一直相应,我们说“关系”,对不对?修行在当下,其实就两个字“关系”。关系用祖师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字“回互”。什么叫回互?定慧双修是回互,生死和涅槃是回互,顿悟和渐修是回互,烦恼和菩提是回互,顿教和圆教是回互。   你看顿,顿悟;圆是理上圆满,认知圆满。你修行无非是认知要提高,修行行持要提升,认知提升,行持改善。为什么叫修行?这是两个字,修是修心,行是行持。所以修持和行持是两回事,修持是认知提升,是修心;行持是行为改善,是修行的具体途径,方法能够改善,能够找到捷径,找到窍诀。因此说,顿是行持的极处,圆是修持的极处,理上彻底圆满,领悟圆满,这是修持的极处。而顿,是行持顿悟的极处,所以这是顿教圆教回互。   你不想解脱,不想开悟,不想见性,不想真实用功,只想听故事,那也就罢了。如果你要想真实用功,真实见性,那么这个偏正回互、偏正五位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曹洞宗禅修的无上秘诀啊!下面的就描述得很轻松了。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荎草味,荎草是什么东西呢?荎草就是五味子,它是五味俱全,所以叫五味子。它是一种草籽,但是这种果子很奇怪,它五种味道都有,你说是酸味吗?是有点酸,但是又不是酸味;你说是辣味吗?还有点辣,又不是辣味。所以酸、甜、麻、辣、咸五味具足,这个叫五味子。   为什么要用这个?你看这种修行用功的境界是什么味道?这种禅味是什么味道?五味俱全。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全部具足,这种禅味就是五智具足,就像中药的五味子一样五味具足,这是真禅味。你看祖师有智慧,写的东西又有文采,描述得很生动啊,想尽办法从各个角度来让你开悟。   “如金刚杵”,就是讲形象,你要用曹洞宗这个偏正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来用功夫,你功夫用得得力了,它是什么形态呢?如金刚杵。我们放焰口用金刚杵,我们念仪轨也是用的金刚杵,对不对?金刚杵是什么样?中间是实的,两头是虚的,两头是空的;中间是小的,两头是大的。而且五股金刚杵,五股也是表示五智菩提啊,如金刚杵。如金刚杵其实也就是像什么?像离卦,中间是实的,两头是虚的;中间是细的,两头是大的。其实金刚杵在这里是描述曹洞的偏正五位。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正中妙挟”是什么意思?你修行一定要抓住根本。抓住根本,何愁枝末?既要顾根本,又要顾枝末,所以曹洞宗修法很圆满。正中妙挟,就是你要时时刻刻牢居中道,时时刻刻抓住根本,与真心本体相应。同时,你又左右兼顾,上下兼顾。不单单是要顾理体,还要顾事相;不单单是要牢居中道,还要左右兼顾,什么意思?你不要怕事相上的烦恼,以为一入事相你就起烦恼了,怕这个呀?不对!你要勇入尘劳,这个事相上面要能够体现你见性的功夫才是对的,不怕烦恼。菩萨未成佛时,菩提为烦恼;菩萨已成佛时,烦恼即菩提。什么意思?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我没有解脱,我没有证得菩提。菩萨已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烦恼即菩提,烦恼菩提不二。因为这样你留惑润生,所以能够看到众生的烦恼,能够看准他的根器,能够帮助他,找到最好的方法能够点醒他,让他生命觉醒啊。这个是叫做“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敲,是什么?棒喝,猛利的手段,特殊的手段。唱,是什么?是常规的手段、讲经说法、循循善诱,一点一点慢慢地展开来跟你说,像一个公案,慢慢地跟你说这个公案什么意思,把它展开做四个回合你就明了了,这个就是“唱”不是“敲”。我想我如果老是用敲,我就门前草生三尺,鬼影都不见一个,全跑光了。用唱可能还好一点,唱了之后大家回去,心花怒放啊,但是三天之后就不知道有没有了。   我建议大家看一看法眼文益,因为他是禅宗“五家七宗”里面最后出的,所以他对曹洞、云门、沩仰、临济的宗风都有一个评说。他说曹洞就是四个字,“敲唱双举”,这是曹洞很殊胜的法,唱是常规的法。所以关键是什么?是你要修行首先要抓住根本,生命就是价值。然后你要事理兼顾,要圆修,要圆满。然后教理也要学,不立文字只是说不执著文字,不是叫你舍弃。   大家看书,好多人都不用心,都只取前面的一半,然后自己又没有翻原典,就以为是这个样子的。比如说有一个以讹传讹的话,我们都知道悉达多太子刚刚降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然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对不对?对吗?我给你讲,我不跟大家打禅机,但是我告诉你,就是从教理上来看,你这么说也是不圆满的。这句话出自于哪儿?知道吗?这句话出自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的原话是四句话,不是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欲度众生,离于生死。”   你把后面的这两句话砍掉了,然后拼命地为前面两句话解释来解释去,有些解释更加是离题万里。“欲度众生,离于生死”你完整地把这四句话一说出来,你就知道这大菩提心显现出来了,智慧、福德都有了,空性见、菩提心都具足了。对不对?你只选前面两句来说,又不够智慧,又不看书,没文化真可怕。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原典在哪儿,这个出处在哪儿,知道吗?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一句话,有人就引用说:“哎呀,净土法门怎么好呢?《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空法师也很喜欢讲这个,好多法师都引用这个。但是我告诉你,因为我很喜欢看书,我要有时间就关门两天,用睡光明法,把一大堆书看一遍,先迅速地翻一遍,然后放在枕头上睡觉,然后就全部通了,全部看完了。所以我可以告诉大家《大宝积经》虽然有一百二十卷,但是你绝对找不到这一句话。你有本事去翻翻看,把整个《大宝积经》看完,你看看有没有这句话。你知道这个话从哪儿来吗,这话其实不是在《大宝积经》里面的,这个话的原出处是哪里呢?这个话的原处是我们蕅益大师作《弥陀要解》的时候引用的,他没说《大宝积经》云,他只写的是:“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我们要知道蕅益大师没有写这个经叫什么名字,而且现在我们看整个三藏十二部也找不到这句话。但是我们相信蕅益大师这样性相圆通的大德,他绝对不会打妄语,不会说假话。只能够说明蕅益大师当时看到的这本经,我们福报不够,失传了,我们看不见了,就是这样子的。我们教理上引用文字不圆满的多了去了,我们不展开来说。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通宗通途是什么意思?见和行都要圆满,“见行更互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痴”。“通宗通途”这四个字,如果你看不懂,你就记住这句话“见行更互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痴”,就这个意思。通宗是什么?见地圆满,你真正的见心性,这是“宗”啊。这个宗不是宗派的宗,这个宗是指般若正见,是指“禅”,是指我们生命就是价值,这是通宗。通途,途是什么?途是行持、道路、途径、实践的路线,所以通宗是禅的见地;途是修证次第,这个叫通宗通途。   你看整个的《宝镜三昧歌》一气呵成,全部是贯通的。前面讲怎么样来教弟子,“婆婆和和”是讲发心,“有句无句”是讲手段。然后,“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就是讲具体方法了。然后又描述味道,禅味是什么?“如荎草味”,像五味子一样。是什么?是什么形态?“如金刚杵”。然后,“正中妙挟,敲唱双举。”这样以后弟子们能够怎么样?弟子们能够“通宗通途”,见行更互为助伴。什么是“挟带挟路”?挟带就是不紧不松。“修行”重要的就是要回互、要兼顾,你不能一味往前冲。你修行很精进,弦绷得太紧,嘣,断掉了。你要再进步就很难了。   所以“挟带挟路”,“挟带”就是要裹着整个的关系,往前修;“挟路”就是所有的路径、所有的途径、所有的关系都要圆满,这样绵绵密密用功夫。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就遍满法界嘛。你有一些路径不圆满,这个法界你就没有透,没有遍满法界,这个修行就不圆满嘛,是不是?你看祖师这些心法,确实是让我们五体投地,无以复加啊!非常透彻,而且非常善巧啊。不紧不松,注意“偏正回互”,要解行相应。遍满整个法界来修行,称性来起修,这个叫挟路。   回互是不是就是从曹洞宗才开始?不是了,《六祖坛经》最后一品《付嘱品》,六祖大师将要入涅槃了,弟子们请法:“师父您老人家要入涅槃了,以后其他人来求法,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说法?”六祖大师说了什么?知道吗?说了三十六对法。对法是什么?对法就是回互。所以说祖师心法都是有源头的,三十六对法,就是三十六对回互,知行合一。解行相应,行解相应,这样叫“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易经》六十四卦,她每一卦一定都有错卦,一定都有综卦,错卦表示变化。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什么?错综复杂。知道这个成语从哪儿来吗?就是从这个源头里面来的。因为有错卦有综卦,错综复杂,一些事情不是你想象那么简单,要看透彻整个事物,不是只看到一点点,所有的都看到,你要看清楚整个的关系。要看清楚所有的关系,你要懂得错卦和综卦,你就能够看到一切万法都在错然之中,所以叫“错然则吉”。什么是在错然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生就有死,一切都在相对应的关系之中运行。   一定要听清楚,相对应的关系之中运行,关系啊!如果你在因果上修,一定就有三世,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在因果上修,你就是在过去身上修,你要忏罪,你要积福。过去的罪要忏悔,未来你要培福。忏罪积福,这个是渐修的方法,在因果上修。而你如果懂得了一切都在相对应的关系之中运行,在一切当下的关系之中觉知,这个就叫“错然则吉”。   你修行相应了,你就是法界缘起,乘法界,乘法界性而起修,遍满法界而起修。你的修行就是普贤行,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普贤行。菩萨修行的最高处就是普贤行,所以一定要知道它非常殊胜,“错然则吉”。“不可犯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可以违背你的真如自性,不可以偏到一边去。你修行如果一直偏在一边,要么偏在真谛这一边,或者偏在俗谛这一边,都是有问题的,很难相应的。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前面就把弟子们能够在师父引导下“通宗通途”描述好了。接下来就讲见真如自性的状态。真如自性的本地风光就是什么?就是自性天真佛。“天真而妙”,妙用无穷,“不属迷悟”,迷和悟都是相对的,还在二元相对的对立里面,真如自性,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   见性,佛种从缘起,要观时节,要善观时节因缘。心寂然而自性光明昭著,昭昭显露。也就是说明辨入微,然后能够得体起用。注意这两个词,其实就是实际修行功夫,你要始终如一地用正知去觉照你的念头,能够明辨入微。什么是明辨入微?四层功夫越来越细,叫做洁、净、精、微。首先什么是洁,清洁的洁,洁白的洁。这是说凡夫的污染心没有了,是最初的功夫,就好像“银盌盛雪,明月藏鹭”。洁净,清净的净。然后精,精致的精,精准的精。微,细致入微,洁净精微叫明辨入微,然后才能够真正的得体起用。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你能够做到洁净精微,这是细。修心一直一直非常非常细,细入无间,无穷无穷小。大呢,无穷无穷大。这个大不是那种大小相对的大,而是什么?而是绝代圆融的绝对的大,大绝方所。因为它不是相对的大,所以它离方所。要描述相对的大,它是有方有所的。   我们中国上古时代,尧舜禹那个时期,他不单单是传皇帝的位置,而且还要传做皇帝的心法。到后来就变成单单是抢位置去了。传做皇帝的心法是什么?我们看上古的《尚书》就可以知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人心惟危,世上无如人欲险。凡夫迷以后,分别心重了以后的那种欲,是很危险的,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比动物还坏多了。道心惟微,你要一直向内去照亮你的心,一直能够见道,那你要怎么样?要用洁净精微的功夫。   【毫乎之差,不应律吕。】   也就是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在这个关系,在这个回互之中修行,如果你有一点点差异,“不应律吕”,像音乐一样,不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不能够展现你生命中天性的、自性天真佛的、美妙的这种见性的音乐。所谓的懂音律是小开悟,为什么?言为心声,能够看到你的心。一个人,如果年轻时候说话喉咙很沙哑,怎么样?晚景一般是不太好的。说话声音很清亮,相对也是比较好的。男众应该声音很浑雄,女众声音应该相对比较高,这个才是对的。律吕就是由音而知心,这是一个比喻。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法门是有顿,有渐,有顿悟法门,有渐修法门。“缘立宗趣”,随顺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而立了五家七派的宗旨、纲宗。比如说临济宗四料简,还有讲宾主。你看有时,临济说:“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所以这个临济棒喝,德山棒临济喝,这个喝不是随便乱喝的,他一定是看根器来,这是他的纲宗啊。云门是三句,截断众流,修行的实际功夫一定是要能够截断众流,云门天子,岂是那么容易,岂是那么简单,他有时候回答一个字,乃至于说云门顾、鉴、咦 。你看“截断众流”,这个是从实际用功夫上修,“函盖乾坤”,这个是本体。然后,“随波逐浪”。像我们沩仰宗的心法,圆相等等。所以每个宗派都会有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因为宗趣不同,修行的纲宗不同,所以就形成了每个宗派的特色修法,为了保障大家特色修法能够互相不干扰,就要立规矩,当然这个规矩离不开戒律。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这是描述大彻大悟的境界,明心见性,就是一个字“通”。能够宗通,能够对你的宗,本体、禅,真正彻底的通了,大彻大悟了。趣极,这个趣,就是趋向的趋,趋向到极处。趋向到极点那就是什么?那就是大彻大悟,就是见性成佛了。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所以说,你要真正的得到这个曹洞心法《宝镜三昧》,一定要能够通达《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金刚经》的实修版。《金刚经》是怎样能够达到那个境界的?实修版就是《六祖坛经》。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   前面已经描述了“宗通趣极,真常流注”见性成佛的境界,现在是降下来讲那些刚刚入门的人,他们的修行是什么状态?这八个字就说得很生动了。你看“外寂中摇”,什么意思?一般的人刚刚学禅,刚刚学佛,哎呀,你看起来有模有样,打坐如如不动,眼观鼻,鼻观心,好像坐得很好,但是这个叫做外寂,外表是寂静,但是内心像狂风巨浪,波涛汹涌。“中摇”你知道吗?内心里面妄念纷飞,这叫外寂中摇。   我们看有一个禅师,谁呀?临济义玄,临济义玄见性了。见性以后他回到师父那里,回到黄檗希运禅师那个禅堂,他一进禅堂就睡觉,不单睡觉,还要打很响的呼噜。师父黄檗希运来了,这个首座和尚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很好,腿子功夫也很好,但是师父拿起香板就砍首座:“你看看,修行不用功,你看人家义玄修得多好。”在打呼噜睡觉是修得多好,这个如如不动,是说他在打妄想。确实也是,因为他没有见性的人,就是这四个字“外寂中摇”。   “系驹伏鼠”什么意思?大家观察过,牛和马如果有一定的年岁了,它是很安静的。你把这个牛缰绳系在那里,它就不动,乖乖地就嚼草料去了,马也是,有一定的马齿,它也是这样,很安静。但是这个小马驹就一刻也闲不住,像小孩子有多动症一样,一直跳一直跳,到处跳。系驹,用一个缰绳把这个马驹绑起来,要让它安静下来。这是比喻我们有些人修行,他是用系驹,就是想要用一个方法,让这个一直奔驰的念头停下来。这个方法究竟吗?没用啊!石头压草,这个叫系驹。   伏鼠,伏鼠是什么?就是抓住老鼠。老鼠一个喜欢偷东西,再一个老鼠的牙齿要一直咬东西,为什么?如果不咬的话,上面和下面的牙齿都会长出来,然后把嘴巴撑住了,吃东西就咬不住,咬不拢了,那就会活活饿死掉。我们原来的房子里面有木柜子,晚上睡觉,这老鼠叽叽吱吱一直咬木柜子,它停不住,一刻不停地咬。那么,你想把这个老鼠抓起来,把它这个偷心打掉,让它停下来,这是不究竟的,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它就这个习性。所以,这都是不究竟的修行方法。“系驹伏鼠”是洞山良价禅师对这些刚刚入门的人那种修行不相应状态的幽默描述。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我们从释迦如来开始,历代的祖师,历代的圣贤,他们都大悲心起。为了这些众生,来给他们布施法语,檀度就是布施度,给他们布施种种法语来应机说法,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禅法,才有了禅门的五家七派,佛法才有了无量的八万四千法门。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众生有颠倒见,要把他这个颠倒见倒过来,“颠倒想灭,肯心自许”。颠倒想灭,什么意思?烦恼障是颠倒心,所知障是颠倒见。你看凡夫就是有颠倒心,有颠倒见,所以祖师就要点醒他们,让他们能够“肯心自许”,这四个字很重要。“肯心自许”,你没有到达“肯心自许”,你不是真见性。   什么叫“肯心自许”?你看我们一般人学佛是什么?一开始是不信佛法的,对不对?一开始你怎么说他都不信。他由不信佛法转到了信仰佛法,真正地信了,但是又有另一个毛病冒出来了,什么毛病?执著佛法,有些人他学了佛法以后他就忙。   自从他学了佛法,而且真正生起信心他就变了,变得神神叨叨的,满口佛话,不再会说人话了。这个就很糟糕了,人家听不懂你说什么。你说人话好不好,你要度众生一定要说人话。你说的那个佛话又不是真的佛话,其实不懂,自己背一点名词到处乱套,这不靠谱,不是这个样子的。真佛只话家常啊,用人话,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把佛的心法说出来,这样就对了。你那样子满嘴佛话,其实就是执著,而且你没有真正懂。所以,要由这种执著于佛法,然后扫掉这种执著。   黄金虽然珍贵,但是放到眼睛里面,我们眼睛会瞎掉。佛法虽然珍贵,但是你如果执著她,她也会变成知识,所知障。所以一定要知道,扫除掉这些执著以后,你才能够见到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当你扫除掉执著以后,随拈一法都是佛法。佛法是真正从你的心里面流出来的,你前面所学的那些痕迹全部消融了。   我有一个体会,是什么?我最早在南华寺和云门佛学院教课的时候,那时候讲佛法就像什么?就像我到菜市场去批发一点菜过来,今天批发辣椒300斤,批发青菜500斤,然后我再来卖,再来零售。你来了,买5斤我就给你称5斤,你买3斤,我就给你称3斤。我那是贩过来的,知道吗?我那时候说佛法是个小菜贩子。   现在说佛法就不是了,现在说佛法是我自己园子里面种的,在我心地这个园子里面长了很多蔬菜,现摘现卖,你需要了,我马上去菜园子里摘一点,然后给你就对了。你能够吃这个,我就给你种这个。   其实一定要这样子。前面贩过来的,第一它没有根,对不对?第二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家珍宝,是人家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是祖师的。把她记住了,然后重新鹦鹉学舌给人家再说一遍,这个就是小菜贩子,好多人说法就是做小菜贩子。要修学到有一天你真正地贯通了,自己的心地这个菜园子里面随时把它摘出来,现摘、现送、现卖,这样就对了。   其实也就是说,要等到佛法真的从你自己的心里面流出来,才是做到了这四个字“肯心自许”,从你的心里面流出来的,这就叫“肯心自许”。   不啰嗦了吧,今天就到这里,留一点余味!……   愿大家福慧自在,阿弥陀佛!   插入8.21图片   《宝镜三昧歌》续讲   今天我们还是把《宝镜三昧歌》讲圆满吧。   前天晚上我们已经讲到了“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今天继续把剩下的讲圆满。   我们今天所去的仰山跟我们明天上午要去的沩山密印寺是沩仰宗的根本祖庭。下午所去的浏阳石霜寺也是临济宗在宋代得以复兴的一个根本祖庭,在唐朝是一个很重要的禅宗祖庭。宋朝时候的杨岐派、黄龙派,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都是在这个石霜寺楚圆禅师会下见性开悟,然后去开宗立派的。   我们最后出来去看了一个太子桥,谁知道“太子桥”是什么意思?哪个“太子”? 答“朱元璋”。   所以大家没有真正地用禅,不能够随处做主了,所有的思维都挂在人家的嘴巴上。宗门下说,你要参禅不要被天下老和尚的舌头瞒住。   如果是听了村里人这么说,是朱元璋的母亲讨饭讨到那个地方,然后把他生下来,以为这个就是了,这也就是太开玩笑了。我们怎么可以停留在这么一个水平呢?他们是什么水平,我们就是什么水平,那我们不是婴儿吗?就像父母亲都是教授,都没有时间教儿女,生下来以后,请个从山村里面来的保姆,然后,这个儿女再高再高的水平,也不会是教授水平,而是保姆水平,我们也准备这样吗?开个玩笑。   其实我认为大家真的要用功啊!能够回归自性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能,起码你在知识层面也要透彻一点嘛。那个“太子桥”,实际上有禅宗的公案,大家看看《灯录》。为什么虽然他们没有讲清楚,我仍然说,既然路过,还是可以顺便去一下呢?就是这个原因,不立文字,不是说完全排斥。你看禅宗的公案,其实《灯录》内容是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最多的。《灯录》上说“太子桥”的来源是什么?是晚唐唐僖宗的时候浏阳石霜寺的开山祖师庆诸禅师在那里住持,唐僖宗的第三个儿子听闻庆诸禅师说法以后,非常喜悦,心开意解,然后以王子的身份发心出家,法名普闻,后来他在石霜寺也包括在“太子桥”这个地方,跟他师父之间有很多很精彩的公案。因为我们时间有限,不是这个主题,也不展开说。他见性之后去大潜山住持正法,能够接引大家明心见性,号称龙湖禅师。   大家看《灯录》,龙湖禅师就是唐僖宗的三儿子,他在这个石霜寺住了很多年,所以,是因为龙湖普闻禅师曾经在桥这个地方(原来是山路,没有公路)跟他师父有很多的机锋、禅宗公案,因此,这座桥叫“太子桥”。   怎么扯到朱元璋去了,朱元璋是安徽凤阳的,讨饭也不会讨到这山沟沟里面来,这山沟沟里找谁讨饭,向山神讨饭啊? 怎么会这样子呢,人家打个妄想乱编一气,我们就跟着他转了,真是的!临济宗说要随处做主,我们岂能随处做主?一个山民的舌头,就可以把我们两百号人玩得团团转,我都笑翻了,怎么会是这样子啊?完全不合逻辑,都不用说禅了,连基本的常识、逻辑都对不上号了。要讨饭也要到繁华的市区去讨饭,跑到这山沟沟里来,是找水神讨饭还是找山神讨饭?还是找树神讨饭呢?有这个本事就好了,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包括我说的你都只能够借鉴,有这么一个机缘来触发你,任何时候记住临济祖师的话,随处做主,最重要的是开启内在的自性,这是关键。   今天我们看了石霜庆诸禅师这个道场,常住人不多,禅堂也没有建立起来,钟板也没有挂起来,看来还是弘法力量不够,但是,历史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兴盛、龙象辈出、见性大德辈出的一个寺院。   唐末的石霜庆诸禅师在这里住持的时候,他座下有一千多众,其中就有八百个人常年住在禅堂里面精进用功,夜不倒单,晚上从来不躺下去睡觉,一直在这里打坐,精进修行,像一根木头一样,号称为“八百枯木众”,在天下丛林都是非常有影响的。   后来传下来到宋初又有石霜楚圆禅师,他接引两个弟子开悟的公案我们讲过了,非常善巧。杨岐方会长年在这里做当家,做了二三十年了,师父就不肯跟他说法,天天叫他干活。他要请法,师父说:“你看还有某件事、某件事没干,你去干,干好再说。”等他干好了,回来求法,又说,还有什么什么事没干,你去干好再说。人家等了二三十年,心一直不能安。   后来“争知这老汉要从小路过,狭路相逢”(成语“狭路相逢”也从这里来的)。下点小雨,藏在路边然后堵着师父,“这老汉今天不给我道呢,我揍你。”师父就说:“噢,你知道是这么回事情就好了。”马上就豁然大悟。   我们一直强调你不能够用教理来思维这些禅宗公案,那是转求转远的,一定要落实在当下的心识流注,当下的心行上,要下绵密、深入、细致的功夫,这才是真正地修禅。包括黄龙慧南也是几次求法几次被骂,他就说:“师父,这个骂人也是法吗?”然后师父说:“你做骂会吗?”然后也恍然大悟等等。   明天基本上祖庭之旅就圆满了,这几天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得个入处,真正地开启内在的般若慧,真正地生命觉醒。今天,我们就先把洞山良价的《宝镜三昧歌》讲圆满。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已经讲了曹洞宗的根本法就是“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其实这就是把曹洞宗怎么样引导弟子开悟的心法都和盘托出了。   我们再看: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要合古辙”,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肯心自许”,佛法要从自心里面流出来才是见性。比如说雪峰义存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他的座下传下去就有了我们的云门宗、法眼宗,源头都在雪峰义存这里。   雪峰义存为了明心见性,为了四个字“肯心自许”,佛法真正是从自己的心间流出来的,不是书上看的,不是耳朵从人家那里听来的。他是“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三次到安徽桐城的投子山去求法,九次上洞山祖庭去参学(洞山昨天我们也去过了,你看如此殊胜的道场),总共参学了三十年,后来才在常德的德山宣鉴禅师座下破了初参,虽然是破了初参,但是还不能够完全达到肯心自许的状态。   有一次他就跟着师兄岩头和尚一起行脚,因为天下大雪,就被困在一个叫鳌山镇的地方。雪下得很大,蒲雪、鹅毛大雪连续下了六七天,没办法出行,所以,一直就住在一个小旅馆里面。   岩头禅师天天睡觉,雪峰义存天天打坐,然后岩头就问他:“哎,奇怪,你已经是得到德山宣鉴印可,是一个悟道、见性的人了,为什么还在基础上下功夫,还要天天把腿子盘起来去用功呢?本来应该是无功用行才对啊,为什么这样呢?”   雪峰义存说:“我不能欺骗自己的心,当时德山宣鉴给我一点拨,我虽然是破了初参,好像恍然大悟,见性了,但我还是心有不安,不能够完全地肯心自许。”你看祖师用功夫是用得很绵密的,不像我们得了一点点,得了10分吹成50分、100分,人家是一直绵绵密密用功夫,没有达到圆满,他都是不会肯心自许的。   岩头和尚很慈悲,他就说:“这样,把你这30年来的参学经历全部说出来,你去见投子和尚,见洞山,然后你又到德山这里参学,是怎样的一些参学因缘,你一则一则地来说你对当时禅师机锋的悟解,如果是对的,我就肯定你,如果是不对的就给你扫除。”   功夫是这样做的,小参是这样参的。我们看《灯录》以为好像很简单,一棒子打下去就开悟了,像我们马祖大师度那个水潦和尚,一脚踢下去就开悟了。但是你要看到,那写的只是结果,前面很长的用心的功夫,我们没有看到,那个才是关键的。包括马祖度邓隐峰禅师,自己把腿伸出来,故意挡着隐峰禅师的独轮车,为了度化弟子开悟,祖师不惜损伤自己的腿。这一定是师资契合才可以啊,所以他是有绵密功夫的。   这样过了好久,雪峰义存仍然还是心不能够“肯心自许”,所以“肯心自许”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一直把他这30年的参学都说完了,岩头和尚都不肯定他,说:“你这个还没有到,你是有一点悟入了,但是还没有真正透过去,你那些感觉、那些悟解都不是真正彻悟。”   把他这30年的参学都说完了,还是没有肯他。因此,雪峰义存就请教岩头和尚说:“那到底什么是彻悟?”岩头和尚说:“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这才是彻悟,完全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完全把你以前所学的通通扫干净了,没有一丝痕迹;如果你还留了一丝的教理痕迹来套,有一个思维模式来套都不是彻悟。   这样一说,雪峰义存真正地桶底脱落,真正地大彻大悟,马上就下座来给岩头和尚顶礼,说:“顶礼师兄!今日始是雪峰鳌山成道!”今天才是我义存在鳌山这个地方成道,彻悟见性。所以“肯心自许”很重要,那就真正彻底心安了。   要说佛法也是这样的,原来做个小菜贩子,都是从释迦牟尼佛、从历代祖师那边贩过来说的,现在是真正从自己的心里面流出来的,这样就对了,从自己心田这个菜园子里面现摘现卖来度众生的,肯心自许啊!   “要合古辙”,就是说你真正认为你有悟入了,你应该要怎么样?要合古辙,你对禅宗的1700则公案透得过去,是合古辙。为什么?因为佛佛道同,你完全安心了才是真正地合古辙。像雪峰义存一样,一直到鳌山成道,他才是真正地“合古辙”。“请观前古”,要观前古的那些公案。   “佛道垂成,十劫观树”,这个用的是《法华经》的公案,《妙法莲华经》里面就讲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大通智胜佛是十劫坐道场,但是佛法都不能现前,不得成佛道。为什么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而佛法不现前呢?对这个经典,你要能够下得转语,这才是真正的“透网金鳞”。临济祖师的大弟子三圣禅师,三圣和尚去参方,他说的就是“透网金鳞”。我们对于佛所说的这些一定要能够下得一转语,不是你能解说,而是要真正宗门下下得转语;宗门下不能下得转语,哪怕能够烧出舍利子来,那只不过表示你定慧力强,并不表示你见性了,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我们浏阳石霜寺也发生过这样的公案,所以说“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   “如虎之缺”是什么意思呢?老虎每吃掉一个人,耳朵上就会长一个缺口;如果它吃了很多人,每次都有一个缺口的话,整个耳朵变得像一把锯子一样,有很多很多缺口,对不对?如果你看到一只老虎耳朵长得像锯子一样,那表示什么?表示它已经吃了很多人了,这是“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是指什么?我们知道西汉时候的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他曾经专门派大臣出使西域,去联系西域三十六国。一方面是联合西域三十六国来联合攻打匈奴;另一方面他还是有一个目标的,他要去大宛国求天马,所谓的汗血宝马。大宛国是哪呢?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那时候那个地方出良马,一般的这种天马或者汗血宝马,跑的时候跑得非常快,它流的汗是红色的,所以叫汗血宝马,而且最好的这种,它四个蹄子是白色的毛,你看起来,就像在云上飞一样,这种马叫馵。   其实这两句是比喻参禅的功夫,要很深、要长久、要非常有力量。你要像老虎吃人一样,把生死轮回的业因斩断,这样是把你的轮回命断掉了,“如虎之缺”,用正知的宝镜,能够在生灭的身中现证不生不灭的本性,要有这样当下的功夫,当下证得无生,这个才是“如虎之缺,如马之馵”。像千里马,汗血宝马一样快捷如风,顿悟见性。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   这个就是曹洞禅法的特色了——回互,《六祖坛经》讲三十六对法,就是三十六回互。一定是要回互,你才能够真正地证到法界缘起,称法界性而起修,遍满法界而起修。一般的修行人他都想坐在妙高峰顶,其实,你有证悟最高佛法这么一个概念在的时候,就必定有什么?必定有相对,必定有高和下、圣和凡这样的一个分别概念,而且你还有境界相,这样就是不够的,其实我们一定要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如果你认为凡夫众生是下劣的,诸佛菩萨是宝几珍御;如果你认为顿悟了是高的,迷的状态是低的,有这样的分别念,其实你就没有见性。所以,真正能够透得过一切境界无挂碍,那么一切法都是佛法,贵和贱是平等平等的,上和下也是平等平等的。这是一个回互法。   “以有惊异,狸奴白牯”,这也是曹洞禅法的回互法。   祖师会破除人们心中一个惊异,就是求什么?求惊奇之法,好异之心,求圣之心,认为圣人跟凡夫一定是完全不搭界的。不是这样的,其实是开启我们的自性,这种好异求圣之心,不能够破除的话,这种喜圣厌凡的心理不能破除的话,那么,你仍然是凡夫。   底下说“狸奴白牯”,因为众生有这样的喜圣厌凡的心理,有这样的好异求圣的心理,所以历代的禅师就要打破这种凡夫的分别念和执著,因此就会有一些很好很尖锐的开示。   比如说明天我们要去的沩山,沩山灵佑临入涅槃之前,弟子们就问他说:“和尚百年之后会去哪呢?”他不是像一般地说,我去极乐世界,或者我再回入尘劳做禅师来度众生,他不是这个样子的。他说百年之后,我到沩山山脚下去做一头白牯牛,而且这个白牯牛身上写了三个字“沩山僧”。   大家参参看,到底他是一头白牯牛,还是沩山僧呢?这是宗门下一则很著名的公案,这个公案我就不说破了,把所有的公案都说破了,在你们这里就全部变成废掉了。   我们前面讲了见性的祖师,“婆婆和和,有句无句”,他是一种像老婆婆爱护孙子这样的心,就恨不得把心肝都挖出来,能够让孙子迅速地开悟见性,这是“婆婆和和”,而且不管什么手段都用了。“有句”是跟你讲道理;“无句”就是不跟你讲道理,直接棒喝,只要能够帮助到你就好。所以他就会怎么样?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这种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叫做“狸奴白牯”。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   我们都知道上古时候有个神话说:天上曾经有十个太阳,后羿是个神箭手,他看到十个太阳实在太糟糕了,河流晒干了,许多人和动物都渴死了,禾苗也干枯了,怎么办呢?后羿就去求高明的箭法,成为神箭手,射掉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   祖师就以这个来做比方,“羿以巧力,射中百步”,后羿是神箭手,他能够以巧力来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但是“箭锋相值,巧力何预”。宗门下不是靠这个巧力,那是什么?因为我们自性本自具足,祖师禅的殊胜就是直指心性,本自圆满,本自具足,在当下一念,在师徒的机锋问答之中,师父用扯脱或者用夺所的方法,当下使学人能够在电光石火一瞬间就能见性了,这个是“箭锋相值”。如果你去用教理思维,早就是一箭过西天了,早就错过了。“巧力何预”,不是靠巧力。   再看底下: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当我们通过“箭锋相值,巧力何预”,真正明心见性以后,我们的境界就会焕然一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平等心,就会有喜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看一切的无情万物都是喜悦的,都是法身说法,都是无情说法,因此说“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木头雕刻的人能唱歌,石头雕刻的女子能跳舞,大家见过吗?   木人也没有唱歌,石女也没有跳舞,而是什么?这就是描述真正明心见性以后的境界,我们是曹洞宗的子孙,《宝镜三昧歌》就是祖师最秘密传给够根器的弟子的法,实际上怎样?是指你明心见性以后,处在一种喜无量心,法喜充满的状态之中,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了,变成妙观察智以后,你没有分别心了,所以就能够像祖师所说的“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这不是一个描述,是祖师的现量境界。   我们大前天讲过,有人问祖师西来意,到了百丈怀海这里,怀海说:“到我这里却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一直都是当下的心识流注,确实不能够再起过去心了,所以说“到我这里却不会”。这是现量证得的境界,因此我们要知道,“木人方歌,石女起舞”,也是现量证得的境界。   你既然能够“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当然凡夫看起来污秽的娑婆世界,在禅师见性的眼中看到是庄严的佛净土,第七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了。因此,见性以后,他看到以前凡夫状态的时候,最仇恨的,令他咬牙切齿的那个人,都是跟看到最亲的人一样的喜悦,一样的平等,真正体会到了冤亲平等,凡圣一如的境界。要注意的是,这个描述的都不是教理,描述的都是禅师的现量境界。看禅宗公案,参禅宗公案,一定是要在心行上下功夫,不要从教理上会,从教理上来解说,你一定走偏了,一定走错了。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这种凡圣一如,冤亲平等的境界;净秽一如,娑婆极乐无二的境界,他一定是“非情识到”。情是什么?情是第七末那识,执著。识是什么?识是第六意识,分别。不是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能够到的境界,“非情识到”你用执著心,想破脑袋也到不了。“宁容思虑”,不是思虑思量的境界,千百种思量不如不思量。这种现量能够见到无情说法,也就是见到“木人方歌,石女起舞”的境界,不是第六、第七识能够到的,而且越思虑就越远离。   比如洞山良价禅师,他开悟现量见到无情说法的悟道过程,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公案,这样大家会更容易入。我们看《景德传灯录》——洞山良价。   筠州洞山良价禅师会稽人也,姓俞氏。幼岁从师,因念《般若心经》,以无根尘义问其师,其师骇异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默禅师披剃。年二十一,嵩山具戒。游方首谒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次,南泉垂问众僧曰︰“来日设马师斋,未审马师还来否?”众皆无对,师乃出对曰:“待有是伴即来。”南泉闻已赞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次参沩山,问曰︰“顷闻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良价未究其微。”沩山曰︰“我这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曰︰“便请师道。”沩山曰︰“父母所生口,终不敢道。”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山曰︰“此去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云岩曰︰“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曰︰“若恁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也。”云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师乃述偈,呈云岩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   遂辞云岩,云岩曰︰“什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来?”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去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   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祇对?”云岩曰︰“但向伊道,即这个是。”师良久,云岩曰︰“承当这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我们看就这么一段,其实洞山良价开悟的六个阶段都说得非常透彻了,我们就可以看到祖师们见性,是经历了很多艰辛的,很多绵密的修证功夫。   第一个阶段是,洞山良价禅师很了不起,幼年只有5岁的时候,就到一个寺院去做行头,师父就教他念《般若心经》。这个小孩子好厉害,我们天天这么念,我们仍然没有任何的感觉,人家一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说:“哎呀,师父,我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舌头、有身体,我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为什么说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师骇异曰︰“吾非汝师。”这师父也不错,虽然他有见性,但是很本分,很踏实,他不会摆出一个架子来,明明不懂还要乱说一气,兜圈子忽悠人,然后把徒弟耽误掉。他就老老实实说,你这个小孩子太厉害了,这么厉害我做不了你的老师。然后就指点他可以到浙江五泄山去礼默禅师,去拜他,他能教你。在那里剃度了,年二十一到嵩山去受具足戒了,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他到马祖的上首弟子南泉普愿这边来参学。我们知道马祖会下一百三十九位大善知识,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禅法最兴盛就是从马祖这里开始遍满全国了,其中的三位上首就是南泉普愿、百丈怀海、西堂智藏。他去的时候刚好就遇上马祖二月初一的忌日,马祖是二月初一往生,示现涅槃的,大众正在上供,祭马祖。   南泉就借助这个机会点醒弟子们,来上堂说法,开示禅的精要,就问大众说:“明天我们要设马祖斋,但是不知道我们设斋供养马祖,马祖来不来呢?”   众无对,大家答不出来,为什么?宗门下法身是无去无来的,马祖大师这个肉身已经示现涅槃,法身是无去无来,你怎么答呢?凡夫没有一个入处,很难答得出来。   师乃出对曰:“待有是伴即来。”这个就很厉害了。也就是说,法身无去无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转到色身,就可以说去来了。“伴”是指什么?是指二元相对,心境相对。这个很妙,说明他有个入处了。所以,南泉就很赞叹他。   南泉普愿一般不随便赞叹人的,我们这个王老师很厉害的(注释:南泉普愿俗姓王,河南新郑人),“南泉斩猫”你要答不出来,一刀砍下去,就砍掉了。他就赞叹:“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这个小孩子虽然年轻,后生小辈,但是,是龙象之才,可以培养,值得培养。   良价才不肯因为人家赞叹,就跟着他的舌头转了,才不是这个样,他是能够随处做主的,师父赞他,他也不会跟着师父的舌头跑,良价不肯为这个赞叹、赞扬而落入到相对,因此,他就马上说:“和尚莫压良为贱。”为什么?佛性不需要雕琢,佛性不是雕琢出来的,是本自具足的。如果你说“堪雕琢”,那就是“压良为贱”了。所以,很厉害,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他到南泉普愿这边住了好多年,还是心不能安。他又跑到沩山来参灵佑禅师,就举了一个南阳慧忠国师无情说法的公案。因为南阳慧忠墓在河南南阳,我们香严智闲把瓦片子扔出去打在竹上,也是听到无情说法而见性的。所以,他把当时弟子们参南阳慧忠,这个无情说法的公案,用话头提起来来参。所谓的参这个以前的南阳慧忠的公案,其实也就是怎么样?“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无情说法是什么?我们看,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其实,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个最内核的本然纯净状态,她显现出来是什么?显现出来就是勃勃生机。你看白居易写过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孔子也说,大人、君子的境界就是什么?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描述的是什么?描述的就是这种勃勃生机,万事万物的勃勃生机。   我们看一切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背后的力量是什么?背后的力量是法性,背后的力量是生命力的展现,是生命最本原的纯净状态,她的相呈现出来就是勃勃生机。你要见道、要悟道,也是要开显你这个勃勃生机。   但是,白居易是凡夫,虽然读了那么多书,好像有一点对了,后面就露出马脚来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面看好像这个人懂得一点勃勃生机了,后面一看,就变成落入到感情里面,堕下来了,不是真正见性。   这个唐宣宗,他是很欣赏白居易的,他是唐宪宗的儿子,是敬宗、文宗、武宗这几个皇帝的叔叔。后来武宗死掉了,没有继承人,遗诏是让他的叔叔来继承皇位,因为他出过家,所以又舍出家再去继承皇位。继承皇帝位后,首先第一件大事就是找一位好丞相、好宰相,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白居易,但是一问,发现白居易刚刚死掉八个月,还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我们不扯远了,这些文化典故很多。   我们要说明的就是,修行,心的本体你是无法说的,这个是君,是主,你用语言来描述就不是了;用凡夫心来缘念,根本上缘不到,不是凡夫心行境界,那你可以怎么入?从相入,从用入。用入,就是觉知力;相入,就是勃勃生机,从这里面来入就对了。所以,很多禅宗公案,你要懂得她绵密的心行功夫,其实无非是这么几个入处。说起来是蚊子叮铁牛没有下口处,其实祖师的心法里面是有很多方便的,不过是不会公开说透而已。   我们来看无情说法的公案,“溪声山色”都是显露的法性啊,因为她显现勃勃生机,对不对?法性流露出来就是“郁郁黄花”,就是“青青翠竹”,展现了她的背后都是勃勃生机,都是法性。这就等于是法性在说法呀。   法性在说法,什么是法性?“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其实就是法身说法,但是,她没有能所,没有谁对谁说。不像我们有情众生是我对大家说,就有一个谁对谁说,而是一个什么状态,无情说法,法身说法,是一个法尔如是的现量境界,没有谁刻意要说给谁听,也没有谁刻意去问谁什么法义,只是法尔如是的现量显现。我们不扯远了,忠国师这个公案也比较长,大家去参。   我们来看沩山怎么答,沩山说:“我这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你看祖师,他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的心行境界到了什么层面,到了什么境界,马上就显出来了。   其实“我这里亦有”就是语带双关,一个是说我这里已经实证得跟南阳慧忠国师一样的境界了,这是一重意思;第二重意思就是,我这个地方也有无情说法,也是展现无情说法。“只是难得其人”,只是难得有一个真正根器好,能够听到无情说法的人。良价当然就马上请师说:“请师父您开示。”   沩山就把拂尘举起来。   你看宗门底下上堂说法的时候,拂尘一挥是无情说法;拿拄杖子一顿是无情说法。但是,如果你没有见性,这么演一下,也就是演员在演戏,就不是禅师了,没有见性,你把那个拄杖子顿断也没用,是不是?这个是表法,你要能够见到心,见到无情说法。   沩山举起拂尘,这个就是无情说法了。其实这个很妙,妙在哪儿?平时我们说风吹树动,溪水潺潺,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无情说法、是法身说法,对不对?但是这里面妙在哪里?是有情来展现无情说法,他举起拂子来,这个就是有情展示,显示无情说法呀。但是,洞山良价不会,还是没搞懂,没有接受啊,就说:“请师父您教我,您用话、用语言来教我。”   沩山说:“父母所生口终不敢道。”父母所生口,我终不跟你说,为什么?说了就堵住你的悟门了。那怎么办?就只有善巧方便像我们前面讲的公案一样,这个师父这里请法我进不去,那就去找下一个师父。他妙的是哪里呢?他不单单是找下一个师父,还请沩山灵佑和尚给他介绍下一个善知识。   “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跟师父您这样大彻大悟境界的人,还有吗?沩山就给他介绍了云岩昙晟,所以,我们看洞山良价,他的得法师父,法脉传承是云岩昙晟,也是云岩昙晟把《偏正五位》、《宝镜三昧》传给他的。他又跑到云岩昙晟那里去了。   这是我们讲第三个阶段,就是参沩山灵佑禅师,沩山灵佑介绍他去找云岩昙晟禅师。再看第四个阶段,就是参云岩昙晟,这个公案就更精彩了,分为四个回合,宗门下的公案像打仗一样,法仗。   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这是第一个回合。   疑问来了,无情说法,无情才能够听得到,那么云岩昙晟和尚你是有情,怎么知道无情得闻呢?禅师啊,你要有任何一点点的语病,一点点漏洞,他准确地抓住你二元对立的任何一个疑点,他就钻进去把你打翻在地上了。   师曰:“和尚闻否?”所以良价马上就问,你是有情怎么知道无情得闻呢?那么和尚你能够听到无情说法吗?你看智慧转得很锋利,既然是无情说法无情得闻,那和尚是有情,你听得到无情说法吗?这是第二回合,那我们来看看这么一个坑,云岩昙晟怎么跳,怎么答。   云岩曰:“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云岩昙晟就说,如果我听到无情说法,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曰:“若恁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也。”第三个回合,洞山就很奇怪,你明明在给我说法,你有语言,我听到了,你说的话我也听到了,为什么说我听不到你说法呢?这不是莫名其妙,自相矛盾吗?明明我就听到你在给我说,你为什么反而说我听不到你说法呢?良价为什么不闻呢?   云岩也是竖起拂子,把拂尘一举然后问他:“还闻么?”这个不单单是有无情说法,还有有情说法,都具足了,把拂尘一举,“还闻么?”还听到说法么?莫名其妙,不晓得你什么意思。当然,凡夫的心行,你没有绵密用功夫,你是听不懂的呀。“不闻”,意思就是没听到。再看云岩怎么答呢。这是第四个回合。   云岩说:“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呀。”我用语言在巧妙地指示你,语言和动作同时展现有情说法、无情说法,你都还听不到,何况是法性流露,无情说法呢。我用举拂尘来显示无情说法,然后还刻意来点醒你,旁敲侧击,问你:“还闻么?”没用语言跟你说清楚你就听不懂、听不到,何况无情说法,你怎么会懂?怎么会听得到呢!   这样他有一点明白了,有一点悟了,所以,他马上写了一个偈子表达他的悟境。“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   这表示他对无情说法的一个悟处,这样,良价有一点明白了,有一点悟了,还是不放心,就问说,那么无情说法有经典依据吗?有圣言量吗?佛陀说过吗?云岩昙晟就回答他说:“汝岂不闻《阿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这样一说,洞山良价就放心了,就开悟破初参了。洞山明白了,才说了这个偈子,也就是说,自性,我们的佛性,或者法性,她是无我而能动啊!不能够处在宾格去被了知、被理解、被认识,那都早已经不是了。但是,可以现量地当下见性开悟,眼睛不黏于色尘,能够六根互用,所以说眼处闻声方得知啊。这个是第四回合,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就是洞山向云岩禅师告辞,“遂辞云岩”,他没有真正地彻底安心,但是,他有一个入处,破初参了。所以他就向云岩昙晟告辞。   云岩问他:“什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没有决定去哪里,也没有说是去湖南,也没有说是去归乡,回洞山。云岩昙晟就说:“早晚却来。”其实是说你还是可以随时再回来,洞山就说:“待和尚有住处即来。”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很难得来了,从色身上来说,等到和尚你有住处就来,他明明知道云岩昙晟是早已经实证无住无生,不会有住处,不会有黏着,不会落在二元对立里面了,但他偏偏说等和尚有住处即来,实际上就是难得来,难得相见了,所以,云岩马上就知道,“自此一去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   当然,如果你从教理上来说,法性是没有相见不相见,但是,如果你执著这个话,你又被黏住了,任何时候不要落入心所法。为什么呢?难就难在这里,我能说,大家能听,能理解,是只能够有这个方法。但是,事实上那个都是落在心所法里,你要一起执著就堵住了,你的心路就不通了,我们一直强调,心路要通啊!所以,只能够算是一个善巧方便,一个借鉴,一个启发,一个引导。   看下面“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洞山良价虽然是开悟了,是破初参了,但是,他心没有真正彻底安下来,所以就问说,如果和尚你老人家百年以后,有人会来问说,我有没有把师父的真容画下来,我怎么答?意思更深的是如果有人问我是不是得到了师父的真传,我怎么回答呢?其实是问表面和内在的意思。   云岩曰:“但向伊道,即这个是。”云岩说这个就是,当下直指。“这个就是”,你能问的这个就是。洞山,“师良久”。云岩曰:“承当这个事大须审细。”这个就是师父的悲心了,就是说,你见性了,但是功夫没有透脱,你要“大须审细”啊,你还要悟后起修。“师犹涉疑”,这个心行功夫要很绵密。   再看最后的第六个阶段“过水睹影”。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我们昨天去了洞山,去了那个逢渠桥。一定要知道这个“渠”不是水渠的“渠”,不要以为就是指溪水这个水渠,你那样想就错掉了。这个渠是什么?这个“渠”是江西土话“他”,现在还是好多地方说这个“他”就是“渠”,其实是指什么?是指本觉,是指我们的本觉智慧啊。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不要执著于从别人那里去寻找得道的方法呀,那只会离自己自心的本性、自性越来越远。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我做一个无依道人。前面你在渐修的时候,你要做一个四依道人,对不对?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个阶段在渐修,你要做一个四依道人。现在,修祖师禅,你要做一个无依道人,要空一切的依傍,所以叫“我今独自往”。时时处处都会与自性相逢,“处处得逢渠”,你能够“独自往”,能够做无依道人,你就时时处处都与你的自性本体相逢,与真如妙心相逢。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本觉智慧正是我,为什么?实相无不相啊。我们显现的这个身心只是海水里面的一个泡,整个的海水都是本觉的显现,为什么你只是执著于这个泡呢?所以说“不是渠”,不是本觉。“我今不是渠”,我现在这个水泡,这个肉身,不是渠,不可以执著于这个,为什么?实相无相,本质上就是,从教理上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了。   总而言之,他前面有个入处,但他只悟到真如自性的理体,悟到了无情说法,悟到了法身说法,但是,他只见到理体的共相,还没有到达事事无碍的境界,前面理事无碍,到这里才是事事无碍呀,不但是见到理上的共相,而且见到事上的别相,事上见理,共相、别相,华严六相都具足啊。   譬如说,我的相片不是我,但是不离我;水中的影子不是我,但是也不离我;同样的,本觉无相——不是我,但是无不相——不离我呀!所以“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一定要知道从心性上下功夫,不要执著于相。   大家一般以为说,所谓的执著于相,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有些人迷在相上,“锄禾日当午,长肉好辛苦,早起照镜子,一哭一上午”,凡夫他是执著于这个相。其实,修行的相也不可以执著,修行的任何境界相都不可以执著,一切神通妙用都不可以执著。   现在的人心迷得很,八月十八日,北京警方就确认成龙的儿子房祖名在北京吸毒被抓住了;还有一个艺人叫柯震东,因为一起吸毒被抓住了,而且发现房祖名是吸毒八年,这个很糟糕,你看社会的人心迷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很有智慧,我们大家很有福报,和他们比较起来,他们的心那么黑,简直像在地狱一样;我们成就清净心、明白心,就已经在净土中了。   有人就开玩笑说,哎呀,这成龙啊,他代理小霸王,小霸王就出事了,发现有毒;做明星代言、做广告,代理一个,一个就出事。说凤凰卫视这个鲁豫,她要找一个人访谈,访谈完,这个人要么被抓了,要么就出事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能够有如此殊胜的因缘,在“去圣时遥”这么久之后,我们还能够听到这么殊胜的祖师心法,这个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这个法本里面也有一个公案,大家可以看。   师问僧:“世间何物最苦?”   僧曰:“地狱最苦。”   师曰:“不然。”   曰:“师意如何?”   师曰:“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良价为了启发学人,启发学僧,就问他,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苦呢?当然一般地说在地狱里面最苦了,但是,洞山说:“不是!”什么最苦呢?在这么一领袈裟下,在这么一个人身下,不能够明白心性是最苦啊!   你看这个逢渠桥上,年年都走过了多少千千万万到处去寻师访道、寻求见性法的人呐!我们如此地有福报,这么短短的七天就能够听闻到洞山良价的甚深心法《宝镜三昧歌》,希望大家能够“处处得逢渠”,时时处处都与真如自性能够相逢。   这是我们讲到了“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所以展开来引用了《宝镜三昧》的作者良价禅师,怎么证悟的六个阶段,就可以看到绵绵密密功夫是怎么用过来的。你看他几岁就能够懂得起疑问、起疑情,能够参:明明有,为什么说是“无眼耳鼻舌身意”?也要经过几十年,才是大彻大悟,成佛作祖啊!我们再看底下。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这四句就是总结了君臣父子。真如是主,万法是宾。真如虽然是主,但是主不可以放在宾格上,放在宾格上来认识就已经不是了。主是不可以言说,但是,可以旁敲侧击,从侧面来展现你的悟境、悟处。所以,一切时处都要体道而行,这个是“臣奉于君”。不然你老是处在宾的状态被万法所转,而不能够处在主的状态,不能做主中主,乃至于宾中主你都不能做呀。   关键是我们要能随处做主。从用功夫的心行上来说,它包括了主中主、宾中主。先且不说主中主,我们先做到宾中主,在一切万法中都能做主。不然,你一直都被万法所迷,那你就一直处在宾的状态,一直在那个万法中去起计较、分别、执著,在境界上面去分别、执著,那就是心迷,在境上起种种的分别境。   要知道这个境界不单单是指外在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种种的内心境界,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之中,她会出现很多的境界,见光明了,闻香气啊,乃至于感受到能量的流动等等;要知道,这些只说明你在道路上,不能够起执著呀。实际上,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什么?都是有能所,有所知的境界,是宾,不是主啊。   “不顺非孝”,顺天性,顺应你的真如自性,这才真的是孝。心体是君,念头是臣,念头不顺从于你的心性,那你就会造恶业,念头要顺从你的心性,不顺从你的心性,就是迷惑颠倒,就是造恶业,那你就入三恶道去了,入泥入水去了,所以“不顺非孝”啊。   用《宝镜三昧》,用正知的宝镜来照,照到每一个念头都明明了了,都是“臣奉于君,子顺于父”,念头是子,真如是父,“子顺于父”这个是真孝顺呐。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这是祖师最后的叮嘱,前面已经做了总结了,现在就再叮嘱。真正已经明心见性的修行人,要“潜行密用”,精进用功,不要张扬,悄悄地潜行,绵绵密密地在心地上去用功夫,叫“潜行密用”,悟后起修啊。悟后也能够观众生的根机而来教化。   外表看起来是“如愚如鲁”,好像很愚钝,很迟钝的样子,但实际上是什么?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啊,孔子也说“讷于言而敏于行”。(你看毛泽东两个女儿的名字李讷、李敏就是从这里来的,因为毛泽东在战争之中,曾经用过一个名字叫李德胜,所以两个女儿就姓李,其实是化名。)   我们看祖师都是这么过来的,六祖大师得法以后,他并不是马上说法,而是在四会那个山山水水之中隐居,潜修默炼十五年的光阴;云门文偃祖师也是在灵树这个地方藏了八年时间,因缘和合才出山说法,这个是“如愚如鲁”啊。   “但能相续,明主中主”,一直活在当下的这种证悟,时时处处都是活在当下,这种证悟能够念念相续、持之以恒,就名为“主中主”。我们再来看看洞山良价最后示现涅槃,他怎么教化弟子的。   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僧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份。曰:和尚争得看他。师曰: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师又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众无对。   前面这个公案机锋的几个回合,我们已经讲过了,希望对大家能够启发心性。再看洞山良价禅师,他到示现入涅槃,还来用这么一个示现,游戏人间来度化众生。   唐咸通十年三月,命剃发披衣,令击钟,俨然坐化。时大众号恸移晷。   洞山良价入涅槃了,俨然坐化呀,大众因为好多都是没有见性的嘛,就很不舍得师父走,所以“号恸”,“移晷”,从中午太阳很大的时候,一直哭到傍晚了,哭了很久。   师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   你看,他明明已经走了,呼吸也断了好久了,大半天了,但是听到大家一直一直哭,哭了老半天,突然他又来了,生死自在哟,你看这个祖师真是功夫好,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又来给大家说法了,祖师的悲心啊:“出家人要心不附物”,不执著于物啊,“劳生息死,于悲何有?”   为什么你还要执著于生死相呢?大家太愚痴了,怎么办?   乃召主事僧,令办愚痴斋。   他就跟主事的当家师说,大众这么愚痴,就办个愚痴斋吧,我们一起吃了愚痴斋后,希望大家破除愚痴开智慧我再走。这个就是一种游戏人间度众生啦。   盖责其恋情也。众犹恋慕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备。   你看,弟子们还是不舍得师父走,要留着。办一个斋本来很快,半天就搞定了。师父不是说要吃了斋饭才走吗,好,我就尽量拖,拖到第七天这个食材才准备好,延至七日才办斋。   “师亦随斋毕”,吃完了,好了,真的要走了。   曰:僧家勿事,大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   “勿”是无,有无的“无”。“大率临行”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归根了,真的要走了,不要“喧动如斯”,不要哭嚎,不要吵闹,勿须喧动。   至八日,沐讫端坐长往。寿六十有三,腊四十二。(寿命六十三岁,戒腊四十二年)敕谥悟本大师,塔曰慧觉。   洞山良价,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他的《辞北堂书》、《再上北堂书》和他母亲的回信。他其实是有一个自我告诫、教诫的一首八句偈子。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众生;   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   衣衫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   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人生在世最有意义的,生命价值最大化是干什么?不是为了求名利,不是为了求荣耀,不是为了求光宗耀祖,“只么随缘度众生”,一口气不来,“三寸气消谁是主”啊?“百年身后谩虚名”,这些虚名有什么用呢?   这个都很浅,我们就说点干货,这些水货就不解释了。   我们基本上就把《宝镜三昧歌》略解说了一遍。   栖隐禅寺图片   密印寺1图片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   我们再来看明天要去的沩山,这个公案也非常多,也跟大家讲了好多了,希望大家不要从教理上会,不要从语言上会,不要被我的舌头所转,真正从心性上会。我们讲一个真正用功夫的警策,很浅,但是很重要,看起来是专门为出家人说的,但是对一切要求解脱的人都很好用。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缅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迥脱尘世,冀期出离。】   我们发心出家,不能够在父母面前承欢膝下、侍奉父母,更加要报父母恩,精进修行,要此生解脱啊!这才是真正究竟的报父母恩。   我们也讲个公案,大家有些听过。黄檗希运禅师是福建人,童贞入道,出家以后三十年从来没有回过家。不像我们有些出家人,老年出家,出家以后天天牵挂的是,“我儿子买房子了,装修又不够钱。”怎么会这样子?你是出家还是在家呀!好多都是这样的,完全只是现个出家相,怎么可以这样呢?人家童贞入道,出家以后三十年寻师访道,参禅,从来没有回过家。   母亲一直想他,一直哭,希望儿子能够回来一趟,母子见见面,但是一直没有见上。每天都想他,每天都哭,哭了好多年。眼睛就瞎掉了,瞎掉以后还是想见儿子。眼睛看不见,怎么可以见到他呢?这母亲有点智慧,就在大路边上用茅草盖了一个茶亭,专门来布施茶水,接待云水僧,任何寻师访道、走江湖的这些禅僧,禅和子,只要来了,都请他们到茶亭喝喝茶,歇歇脚。   而且,她还有一个规定动作是什么?你要喝了我的茶,我一定要倒上一盆水来给你洗脚,接待云水僧给他们洗脚,种福田呐。其实还有一个目的是什么?眼睛看不到,希望手能够摸出是自己的儿子,因为母亲知道黄檗希运禅师左脚上有一颗肉痣,很大颗。经过了几十年,洗了无数禅和子的脚,但是从来没有摸到一个禅和子左脚上有颗痣。   后来黄檗希运在百丈怀海座下见性了,见性以后仍然还是到处去进一步修,要肯心自许啊,所以仍然还在参方,路过家乡发现母亲在大路边上的茶亭里面施茶水。当然乡亲们都请他去受供,说此地有这么一个规矩,你一定要去喝茶。他也就进去喝了,喝了以后洗脚,母亲把洗脚水端出来,他先把右脚伸过去,母亲洗了右脚以后,第二次又伸右脚,母亲以为两只脚都洗完了,然后,禅师穿上僧鞋就走了。   走了以后,乡亲们才敢告诉母亲说:“刚刚你洗脚的这个禅和子,这个僧人就是你儿子啊,你不知道吗?”哎哟,这母亲就很急,她就一直一直追呀,刚好家乡有一条河,因为她心很急,眼睛又看不见,一直冲出去,冲到这个河里面就淹死掉了。   黄檗希运因为已经坐船渡过对岸了,听说这个事情,马上又返回来给他母亲举火荼毗,然后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据说这时候,大众见到他母亲的形象在荼毗的上空显现。而且在给母亲荼毗举火的时候,说了一首偈子:“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皈命大悲观世音。”总而言之,是希望我们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能够精进地修行,精进地用功。不要以为《沩山警策文》就只是一个出家人的警策,对我们所有想要此生此世解脱的人,一定要能够学好、用好这个《警策文》来鞭策自己。   我们今天下午去了庆诸禅师的寺院石霜寺,他座下也有很多居士是开悟的。有一个张拙就是在这里开悟的。   张拙是个秀才,有一天他去参马祖会下的西堂智藏禅师,就问西堂智藏禅师说:“请问师父,有天堂、地狱吗?”师父说:“有。”“有诸佛众生吗?”“有。”问什么都说有、有、有。   张拙就说:“不对呀,我在参你之前去参过径山和尚,我问什么径山和尚都说‘无’啊,你们两个禅师都是开悟的,为什么说的相反呢?”智藏就说:“张拙,你有老婆孩子吗?”“有。”然后问他:“你有工作吗?”“有。”……又问他说:“径山和尚有老婆吗?”“没有。”“径山和尚有儿子吗?”“没有。”   “那就是了嘛,我回答的是你的境界,径山禅师回答的是他自己的境界;你要懂得你在什么境界,我要度化你,跟你说径山的境界没用,跟你说我的境界也没用,说你的境界就对了,我才能够度你。”   哎,这样一说,他有个悟处就明白了。噢,原来事事相关、物物相应,一定要破掉执著,破掉无明,这个能量透发出来,心性的智慧透发出来,要到达这个境界才会相应。   然后他继续寻师访道,又走到浏阳石霜寺来了,一开始见到庆诸禅师,他看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有很多大善知识,以为他们那些都很高明,后来有一位见性的大禅师说:“你要知道,我们庆诸禅师会下呀,跟我们一样水准的有七百个,超过我们的也有七百多人。”从此他才真正生起信心,然后就去参庆诸,果然,他在庆诸禅师这边几句话就开悟了。   他来见庆诸禅师,庆诸禅师就问他说:“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说:“弟子叫张拙。”庆诸马上就启发他说:“巧尚不可得,何拙之有?”自性离于巧拙,自性离于迷悟啊。这么一说,他马上就豁然开朗了,就说了一个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应该大家很熟了,有些人写的是“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真如是不可趋向的,不可以放在宾格的,“世事尘劳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居士,经过这么参方啊,能够像张拙一样,言下顿悟。我们再看底下。   【迥脱尘劳,冀期出离。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对照一下看看,我们好多出家人有没有这种情况。   【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曩劫徇尘,未尝返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   衣食之中无道心,道心之中有衣食。无非不为法来,便为食来。一定要知道道心之中有衣食,如果你不是为法来,而是为食来、为财来,那么,衣食之中无道心啦。所以,一定要知道,你出家了,不是为衣食来的呀,是为生死大事,明心见性而来的。而且,“日往月来,飒然白首”,很快地,无常一切都流逝了,过去了。   我看了一下我们的微信圈,好多居士都在分享图片,当然,也有一些非常好的,图片呢不要分享太多了,分享你对法的领悟就更重要。起码你也应该要把那些文字整理,那些祖师的开示记下来给大家分享。我看了一下,有几个也不错,朋友圈里叶思言发的对于禅的领悟,对于这几天开示交流的领悟也还是不错;谭慧荣也是每一天都把每一个祖师道场的对联抄下来,然后发给大家,也很不错。   你看我们在洞山普利寺,山门口那个对联很好,文采、意境都不错。“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风潇潇,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既有禅宗公案在里面,又有文学意境在里面,而且大悲心、菩提心都在其中。“片片白云催犊返”,我们都是像一个小牛犊子一样,要见性,要能够坐大白牛车啊。   【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弊。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谙法律,戢敛全无,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忄+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   “饕餮”,上古神兽,很好吃的那种,现在有些人为自己的好吃取一个好名字——原来是呵斥为“饕餮”——像鬼怪一样,现在人安了个名字叫“美食家”,   【遂成疏野。不觉龙钟老朽,触事面墙。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瞋心忿起,言语骇人。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   你看,沩山灵佑禅师那个时候,善知识如云,见性的大德到处都有啊。他那个时候就已经觉得是“同生像季”,同生在像法、末法,“去圣时遥”,我们现在更加要精进。   【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若不如此,滥厕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   你看,我们时时刻刻用洞山良价那个自诫偈“不求名利不求荣”来提醒自己,我们辞亲决志披缁出家,所以,不可以浪费光阴,要精进用功办道。   【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说乃傍于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   这些都是大悲心流露,告诫我们。   【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于中能够顿悟正因佛性,开启我们心性的本具智慧,就是“出尘阶渐”。   【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   如果说教理的话,这个里面有很多,对于教理不深的人,可能有点听不懂,如果有基本的教理常识,其实很好懂,这里面包括三界二十五有啊等等,这些应该都是很容易贯通。   “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法性周流是什么?无情说法是法性周流啊。我们在娑婆世界能够见风吹树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为什么?因为法性周流啊,这个是真正地见法身说法,见无情说法呀。   我们再看一个沩仰宗的公案,既然是沩山灵佑的警策文,我们来看他的弟子仰山的公案。   僧问:法身还解说法也无?师曰:我说不得,别有一人说得。曰:说得的人在什么处。师推出枕子。沩山闻云:寂子用剑刃上事。   你看,还不够两行,就把一个公案描述得很透彻,很有启发性。这个公案还是讲无情说法,我们看沩仰宗是怎样接引学人能够悟到无情说法的。   第一个回合是有一个僧人来问法,这个时候已经是很晚了,仰山慧寂已经躺在床上睡觉了。那个时候的方丈不像我们现在的方丈这么难见,半夜三更跑去都可以见和尚,只要你是请法的。我们现在请法的也少了,问世间事情的就多了。   仰山慧寂已经躺下去休息了,还是大悲心让这个禅和子来请法、来参方。僧人进来以后就问他说“法身还解说法也无”,法身能够说法吗?我们从学教理的角度来说,法身是不说法的,对不对?四十一个阶位的大菩萨,报身佛来给他们说法,“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凡夫用化身佛来给他说法,法身佛是不说法,为什么?因为法身是本体啊,法身是根源,你要说,你执著于任何相都不是了,所以法身不说法。我们《华严经》虽然是毗卢遮那佛,其实他那指报身佛,这是从教理上来说。   但是,其实有特殊,法身说法吗?法身说法。为什么?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都是我们这里面讲到的法性周流啊,都是法身说法。   这个僧人问:“法身能说法吗?”这其实是个难题。你从教理上说,当然就不是了,从宗门下来说,怎么说呢?所以“师曰:我说不得,别有一人说得”,这是第一个回合。   法身,教理上说是不说法,但是宗门下又说无情说法,所以,他刻意来问法身能说法吗。仰山慧寂说“我说不得”,我,虽然不离法身,但是怎么样?他显现的是化身嘛,毕竟是归于化身嘛,所以说“我说不得”。   关键是下一句启发学人,“别有一人说得”,我虽然说不得,还有一个人说得,凡夫人就会怎么想?你说不得,那个能够说得的是谁呢?凡夫就想到另一边去了,执着心。第二回合果然这个禅和子没有见性,他的心还是向外的,所以,他马上就追问,喔,原来仰山和尚你说不得,另外有一个人说得,那么“说得的人在什么处”?请问那个能够法身说法的人在哪 儿呢?我去参访他,我再去参。“师推出枕子”,这个公案就结束了。   仰山慧寂本来是枕着枕头在睡觉,你问他:“另外能够说的人在哪儿? ”他把枕头推出去。大家有没有见到能够法身说法的那个人,见到了吗?在哪里?怎么没个人敢说呀?没个人敢承当啊! 弟子答:推枕头;用枕头来表示法性;用枕头的那个人?   可以哦,不错,我看我们应该说是出窟的狮子啊,不错,还是有一点契入了。   一般从教理上很多人就会说,哦,这个风吹树动、山河大地, 这些都是法性的显现,枕头也是法性的显现。如果你单单从教理上 来说就离题万里了,不是了。如果你说是用枕头这个人,其实,就有问题了,为什么?有能、有所,有人和枕头,对不对?能所相对就炽然了,对不对?那应该是什么?   对,我们现在用语言来描述,就是“推”,这个动作最关键。推枕头这个动作表现的“推”,这个“推”,它背后的是什么?它背后的是法性啦,跟“溪水潺潺”,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跟“风吹树动”这一切一切的法性周流是一样的。所以,其实关键就在于他的这个动作。他不说法,用动作来展现,这个是最明白不过的了,这个叫暗投机呀,不用跟你说明白,你要见性了,马上就豁然大悟啊,这个就是很有智慧。   所以,你看,就这么一个动作,仰山就把这个禅和子度了。后来他的师父听说这件事情了,很高兴,他师父沩山灵佑一般是不轻 易表扬人的,“沩山闻云”,听闻以后他就说了一句话,说:“寂子用剑刃上事。”哎呀,我这个儿子,我这个法子慧寂啊真是不错,“用剑刃上事”,用锋利的智慧宝剑来度众生,来斩断众生的妄念、无明,直接就用一个动作,就全体显露啊。   禅师是好厉害的,有一次沩山和尚中午累了,稍微睡了一二十分钟,然后起来了,(有几个侍者,弟子们很不错,开悟见性了 还是留在师父身边做侍者。)仰山慧寂听到动静就过来了,师父就考他。   其实,那时候仰山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搞这些公案出来?几个原因,一个是要度众生,用这些公案中师徒之间的机锋来启发后来者。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师资锻炼。要培养到很厉害的老师,最高明的老师,那要经过反复锤炼《禅门锻炼说》禅门锻炼。所以沩山睡醒了唯一要干的活就是挖坑,到处挖坑。   他已经醒来了,本来这个脸是朝着门外面的,看到仰山一进来,马上就转过去,脸向着墙壁。仰山说:“师父醒来了吗?” 沩山就说:“我刚刚做了一个梦,你来给我解解梦看看。”这就是挖坑了。那怎么解梦呢?仰山马上就去打了一盆洗脸水,毛巾放在盆里面,这个叫给师父解梦了,当然师父很高兴。   过一会香严智闲又来了,香严智闲来了以后,沩山又挖坑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慧寂已经给我解梦了,请你也给我解解梦看看。”香严智闲马上就跑出去,倒一杯香茶给师父,这就算给师父解好梦了。   沩山灵佑就非常高兴,说:“我这两个法子,我这两个儿子的智慧呀,胜过鹫子。”鹫子是谁?鹙鹫,就是舍利子。胜过当年佛陀会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智慧,这个是真正地圆梦、解梦。   我们在这里面留一点大家去用功参,我们刻意只讲《警策文》的宗门下这一段,因为其他的都好懂。   “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这个就是心法了,禅师说法都是深浅无碍呀。   【闻声见色,盖是寻常。遮边那边,应用不阙。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玄最妙,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佛佛道同,洞山说“肯心自许”,这里还是说“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这个法是最妙最玄的。   最晚出的法眼宗的开宗祖师,法眼文益就曾经评判过在他之前的四宗。我们今天去了仰山,有没有看到四个大字,“方圆默契”,这就是文益说的沩仰的宗风。他说:“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沩仰则方圆默契,韶阳则函盖截流。”其实,就把前四宗的心法都说透了。   曹洞宗最殊胜的法是什么?敲唱互用,回互啊,为什么?他说“偏正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用特殊的手段敲,也有唱,循循善诱,说明“五位”相互的配合关系。所以师父教弟子,他有很好的而且又非常灵活的能够契你机的方法呀。这个“君臣五位”、“偏正五位”,在什么时间?用什么?这个互换、回互是非常妙的,互相配合的。   临济呢,就讲“三玄三要”,我们今天也念了这个楚圆禅师的偈颂。(你看,虽然是临济祖庭,他讲了临济的“三玄三要”,而且也讲了曹洞的“偏正五位”。)临济是讲宾和主的,宾就是事,主就是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禅和子宾和主是能够互换的,这个就很重要了。你是明眼善知识,他是一个暗的宾,当然很难度他;有些是明眼善知识,也是明眼的宾;有些是暗的主,但是明的宾等等。其实宾、主在机锋之中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云门,云门三句,从理上来说“函盖乾坤”,从事上来说,心行用功上来说“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个是讲“最妙最玄,但肯办心,必不相赚”。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亏逾,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辜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他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乃为铭曰:   这个是在丛林里来说的,对我们现在都非常实用,后面这个铭我们就不说了,大家一起念一遍: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好了,我们今天晚上就略讲到这里。其实,这个法本确实大家就可以用来好好地参,我们也透了一线消息,而且我们这个禅文化大学堂已经学了两年半了,十月一日就要考功了,肯定是你想不到的方法,也一定不是考你的记忆,不要考零分噢!   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晚上就到此地了,大家福慧圆满!   密印寺2图片
下载

宝镜三昧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