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如何证悟般若三昧

  修行用功怎么用?怎么开启禅的智慧呢?首先是我们不要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的事物,而是要用现在的心来觉照当下的事物,觉照现在的事物,活在当下。因为当下的生命是永远新鲜的,永远都是不断地在观察、在觉照的,但是我们不懂得去用它,错过了,反而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它。那过去的知识不过是一个片段,不过是一个知识的碎片,你抓住这一点,那你把其它的无量无量的都看不见了,仅仅执著于某一点的时候,其它的无量的智慧都被遮蔽了,都被遮挡了。   所以,我们这是第一个:要将凡夫的运用记忆和解读的大脑思惟提升到修行人的灵性生命思惟,那就是运用觉照和欣赏。
视频

第一集

第二集


文本
  如何证悟般若三昧     《禅的智慧》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尊敬的诸位法师和各位居士:   非常欢喜我们今天下午在佛陀慈光的加被之下,有缘共聚一堂,来共同探讨佛法。先让我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来闻法。   ……受到全国的表彰,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听了刚才几位的介绍,马部长代表县委县政府表态,愿意无偿地行政划拨三百亩土地用来扩建庙宇,我想这个对我们的四众弟子都是非常好的消息,使我们有一个更好的过好宗教生活场所,让佛教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从此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最近四五天时间刚好有一点闲暇,考虑到有几处一直邀请,所以我想利用这段时间到广西这边来拜会各地的宗教局和佛协,以及与当地的法师、居士、信众们见见面,同大家结一个殊胜的解脱的因缘。从十号开始,大概连续四五天,已经到过梧州的辰溪,又到了玉林,昨天晚上十一点多到达柳州市。   前面略略地都讲过一些佛法,在梧州讲了修行四要,就是蕅益大师的开示:“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在玉林讲的就是《不执著的智慧》。广西的佛法虽然看起来暂时还比较薄弱一些,但是我又看到信众对佛法都非常踊跃、非常虔诚,修持也非常精进,从而我非常随喜和赞叹大家的功德。   今天我们有缘见面,我想也简要地讲一讲,因为后续有三皈五戒,还有居士学习班的初级证要发,大家有些事情要问一问,我们还要请登觉法师给大家传承《大悲咒水》的修法,所以我们此次大概是简要地讲一讲。我想讲的题目就是《禅的智慧》,或者按照六祖大师的开示也可以名之为《如何证悟般若三昧》。   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有超过五千年,尤其是世界六大文明体系,我们中华民族的华夏文明五千多年以来没有间断过,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就是科学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人文文化依然是停滞不前。   我用一个最浅的比方就可以知道,两千多年以前的时代,那个时候,物质文明是比较薄弱的,哪怕是贵为帝王,他居住的也不过是茅草房子,或者泥土做的房子,出入最多也只是用马车。现在当然物质文明是非常丰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最近看到的中国的“嫦娥二号”探索月球等等。我们乘飞机出行是非常普遍的事了。   虽然现代人外在的物质文明丰富了,但是内在的精神有没有同样地大幅度的提升?并没有。我们看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圣人出:印度有释迦牟尼佛;中国有孔子、有老子等等,都是划时代的圣人,都是影响和促进人类文明提升的大圣人。   那么,时代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的修养是不是比两千多年以前的人更高了呢?未必。不要说我们跟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和他的学生在内在的修养上无法比,更加难以跟释迦牟尼佛和那些大菩萨、大阿罗汉弟子们去比。两千多年以前的凡夫众生内心有贪婪、愤怒、愚痴、傲慢、怀疑、猜忌、嫉妒等等种种的烦恼痛苦,那我们现在减少了吗?我们进步了吗?并没有!而且可以说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同时,因为内在的心灵没有同步地提升和净化,可以说巨大的生产力的发展,其实是催生了人更为巨大的贪婪,这个是我们人类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中国有个神话叫做“夸父追日。”是说有一巨人追赶太阳,道渴而死,至死方休。人类对物质享受的追逐也是像“夸父追日”一样无有止境,内在一直不断地催生更巨大的贪婪,这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如何去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   马克思说,人的解放其实是包括了两个方面:外在是生产力的解放,让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满足大家的需要;而更重要的还是人心的解放。我们要从自身的种种贪婪、愤怒、嫉妒、愚痴之中解放出来,要把我们内心之中的这种偏见、执著放下。外在的平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要有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放下种种偏见执著,开启内在的智慧。   尽管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其实芸芸众生更加迫切地需要佛法的智慧,需要佛陀智慧甘露的滋润,为这个喧嚣的城市送来智慧的清凉,为这个冷漠的世间注入慈悲的温暖。所以我们看到信仰佛法、精进修行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提升自己内在的精神境界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那么如何来提升呢?当然我们用禅的智慧,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顿悟成佛。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如何运用禅的智慧来开启自性功德的宝藏呢?我们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实际上要做到很难。比如说,我们有贪瞋痴,尽管能够找到让我生气、让我愤怒的原因,但是并不是找到原因后我就不会再愤怒了,我就不会再生气了,逢缘对境我还是会起愤怒心。   那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学佛,但是我们学到的是佛法的知识,不是学到真正的佛法的活的智慧。如果我们像学世间的这些学问一样、学科一样,去把佛法作为一种知识的累积记下来,能够断烦恼吗?当然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让我们修养提高,但是要真正地明心见性那是很困难的,因为解脱的智慧不是依靠知识的积累。   还有,比如说我们也容易找出人与人、国与国、族与族相互之间产生战争的起因,但是人类至今仍然还在互相残杀。有一个统计资料说,人类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大的局部战争就超过一万五千场,那是因为人没有开启内在智慧,所以就一直在争斗。因为人内在的心迷了,用的是大脑思惟,而没有用真心来觉照,所以内心迷了,就拼命向外去争斗、去争夺。可见,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佛法。   尤其是现在的天灾,好像是比较频繁, 08年的5·12地震以后,接下来今年的4·14玉树地震,又是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等等。看起来天灾是越来越频密,其实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心有严重的贪瞋痴污染所造成的。因为现代物质生活丰富了,物质文明进步了,但是内心没有提升的话,更加催生了众生的内心之中更为巨大的贪婪,使之没有止境。我们打开衣柜,看到满满一柜子的衣服,但是有没有一件是自己觉得很欢喜、很满足的呢?或者会不会就因此而知足呢?很多人其实还是更会去追逐外在的物质享受,内心迷得更厉害。   所以,如何去开启内在的智慧,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呢?我想开启禅的智慧,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我们要能够打破成见,有随处作主的智慧。   我用一个公案来说好了。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五家七派:即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包括后起的杨岐派和黄龙派。千百年以来开启了无数中国人内心的智慧,出了很多开悟的大德。真正开悟以后就能够怎么样?就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像开悟的禅师一样“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然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环境之中,但是内心如如不动,不会被它染污;虽然示现有生老病死之相,但是不会被这个生死所束缚,成就了真正的自由。   其实开悟的修行人是一个大心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心的人就是有菩提心,无我利他;大写的人就是顶天立地,完全地在世间的使命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转迷成悟。   其中五家七派之中,临济宗是最为兴盛的。临济义玄禅师他的证量非常高。其实一个宗派能延续多长时间,跟开创这个宗派的祖师、禅师的悟境、福德,他是不是真正地彻底大彻大悟有极大的关系。“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边。”临济宗之所以兴盛是与义玄禅师的证量分不开的,义玄禅师的师父是黄檗山的希运禅师。我们其实可以学一学黄檗希运禅师的《传心法要》,还有《宛陵录》,这些都是真正见性的圣者的智慧。   临济禅师开悟以后,他有一天去参访一位前辈叫做翠峰禅师。一见面翠峰禅师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呀?”   义玄就回答:“我从黄檗山来。”   翠峰禅师再问:“黄檗山希运禅师有讲什么佛法吗?”   义玄禅师就回答:“没有讲什么佛法呀?”这是第二个回合的禅宗的机锋辩论。   可是翠峰禅师不放过,进一步追问:“希运禅师真的是没有说什么佛法吗?”   义玄禅师就回答:“就算是说了,我也不能跟你说。”这是第三个回合了。   第四个回合,翠峰禅师进一步追问说:“那么你试试,说说看。”   义玄禅师马上就说:“一箭过西天。”   如果在凡夫状态不晓得他们在说什么,尤其是后面。其实我们就知道,通过这么一些辩论,虽然说翠峰禅师是前辈,但是他没有真正地彻悟,在这个机锋之中他就已经输掉了。所以义玄禅师就说“一箭过西天。”   那什么意思呢?前面问话当然是很平淡了,翠峰禅师说:“你从哪里来?”义玄回答:“我从黄檗山来。”翠峰禅师再问“希运禅师说什么佛法呢?”义玄回答:“没什么佛法可说。”为什么?因为佛法采用的是禅的智慧,它是智慧,你要说有什么东西可以说,那就变成一种知识的累积了,你就执著了,所以说没有什么佛法可说。这也是释迦牟尼佛说,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没有说一个字?因为如果你认为他说了很多的佛法,你起了这个执著心,这个智慧就不见了,你就变成一种死的知识的累积了,你所学到的只是佛法的相,而不是学到佛法的真谛,不是学到真正的佛法。所以说他没有说什么佛法,这是第二个回合。   第三个回合就问他:“你的师父希运禅师是不是真的没有说什么佛法呢?”义玄禅师就回答:“就算是说了,我也不能跟你说。”就算是有我也不能跟你说,为什么?因为语言是相对法,要落入语言就是落入相对了,跟这个绝待圆融的、不生不灭的本体就有距离了,所以我不能跟你说。   因此我们都知道,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的智慧就传下来了。为什么这个传法是要拿起一朵花来,然后迦叶尊者就心领神会,就与释迦如来心心相印呢?因为你要用语言来表达,它是相对法,所以你会掉到陷阱里面去。   翠峰禅师到了这第三个回合,如果他是真正开悟的人,他就知道这个徒侄也是开悟了,所以他就不应该再继续追问了,他应该最多就回答一句:“善自护念。”善自护念就是说给你印可了,印可你真正悟入了,有禅的智慧了,那么你好好地护念好、好好地护持好自心,这样就不失为长辈。但是他还要继续追问说:“你试说说看。”其实他就已经落入分别心,已经落入相对法了。这个禅机来了他没有接到,错过了,所以义玄禅师就马上回答他:“一箭过西天。”你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个禅机就早已经过去了,但是翠峰禅师没有接到。   所以要打破成见,当下圆成的现观的智慧,这是我们所学习的,我们所要知道的禅的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禅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开启内在的灵性生命的智慧。这其实就牵涉到什么?我们有些人觉得这个听不懂,但是其实很简单。我如果要用比较浅的语言来说,其实没有明心见性、开悟之前,我们关键的是要学习真正的佛法,不是表面地学佛法的相,不是说你每天拿一本经书来念,比如《金刚经》、《药师经》等,天天念,认为我这就是修行了,是修行吗?是吗?当然不是。我们学到的是佛法的相,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为什么?因为真正的佛法是灵活的,永远都是鲜活的智慧,内在的智慧,而不是一种知识。如果你今天念《金刚经》也是这样,明天念《金刚经》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那就变成什么?那就变成静止的,变成死的,都还是知识,那不是真正的智慧。   我用一个常用的比方来说好了。例如百合花,大家看到这支百合花了吗?看到了吧?其实都没看到。为什么说没看到呢?我们说“看到”了,是“认识”了这朵花,不是真正地“看到”了这朵花。为什么?因为凡夫众生是用大脑思惟的,我说我“看到”这朵百合花,表面上开悟的禅师跟我们都是“看到”这朵花,但是禅师是真正地“看到”这朵花,我们是“认识”这朵花而没有“看到”这朵花,那有什么差别?   因为我们总是用大脑思惟,凡夫大脑思惟的特点就是四个字:就是记忆、解读。我过去累积了很多的常识,我过去学了植物学的知识,然后,我在遇到现在事物的时候,我就调动过去积累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这个事物。比如我来解读我眼根接触这朵花,这个色尘,我马上就解读它、判断它,然后就知道了,这花是白色的,这个花叫百合花。这是用我们过去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那有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事物是活的,而这个花每一秒每一秒都在呼吸、都在变化,它是活的。可是我的生命也是活的,但是我不知道运用当下的活的生命来真正地看这朵花,来与这朵花融为一体,我并不懂得用现在的活的生命的智慧来看它,而是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它,那有什么问题?那你把这个花就看成死的了,看成静止的了,你并没有真正地体悟到这个花是活的,你并不能够跟它相应。不能够跟它相应,那就产生距离了,于是它就变成静止的了。它本来是活的,本来是动态的,本来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然后我还给它一个名称,它变成死的、变成静止的了,这是用过去的心来解读现在的事物。   但是修行人应该是什么?应该是要运用真心来看,不是用大脑来思惟。如何用真心来看?就是运用灵性生命思惟,那运用什么方法?就是用觉照和欣赏。用现在的真心来看现在的这朵花。佛法是讲因缘所生法,这个花是由无量因缘成就的,而我也是由无量因缘成就的,我的眼根看到这朵花的时候,又是因缘重组了,因缘和合当然又产生新的生命,产生什么样的生命?产生智慧的生命。所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不断地在涌现智慧,涌现灵性智慧的生命。   故此六祖大师见他师父的时候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能够常生智慧?就在此地。因为我们用过去心看现在的事物,六祖大师用现在心、用当下的心来看现在的事物,所以就没有隔阂、就没有距离、就融为一体、就不断地涌现智慧。   打个比方,我们在座有很多女居士,你说你了解你先生,你真的了解他吗?不了解,你并不能够真正进入到他的心。为什么?你看到他一个行为的时候,你会用过去对他累积的印象来解读他现在的行为。但是你要知道,他现在的行为是由他现在的心决定的,他现在的心决定他现在的行为,而你用过去心来看他现在的行为,所以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他,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他的心。   因此,佛陀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别人的心,就是慈悲。但是,凡夫众生如果用大脑思惟,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心,所以就不断地产生误会,就有距离了,就会有隔阂了,就总是在争吵了。为什么离婚率会这么高?因为大家很容易产生隔阂和误会,因为我们的思惟模式有局限。   所以修行用功怎么用?怎么开启禅的智慧呢?首先是我们不要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的事物,而是要用现在的心来觉照当下的事物,觉照现在的事物,活在当下。因为当下的生命是永远新鲜的,永远都是不断地在观察、在觉照的,但是我们不懂得去用它,错过了,反而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它。那过去的知识不过是一个片段,不过是一个知识的碎片,你抓住这一点,那你把其它的无量无量的都看不见了,仅仅执著于某一点的时候,其它的无量的智慧都被遮蔽了,都被遮挡了。   所以,我们这是第一个:要将凡夫的运用记忆和解读的大脑思惟提升到修行人的灵性生命思惟,那就是运用觉照和欣赏。不是说你要讲很多佛教的名相,背很多名词,背很多佛经才是佛法。要学习活的佛法,要学习活的佛法的智慧,而不是要学习这个相。你学习这个表相,你学上五十年、八十年你也开不了悟,你学上八十辈子也开不了悟的。我们有缘相见,所以希望大家当下就能够领悟到禅的智慧,领悟到佛法精髓的智慧,而且开启内在的灵性生命的智慧,运用觉照和欣赏。   我们为什么会有分别心呢?为什么会贪这个、会排斥那个呢?因为我们的心迷呀!其实我们只要运用觉照,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庄严的、清净的。我们如果能够懂得欣赏,这个世间就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那当然就普天下都能够为我所用。   其实修行人应该是怎样的心量?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那么你要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且成就广大的事业是不是很容易?所以真实地懂得佛法智慧的佛弟子是要打破一切成见,不要陷在成见里面,少用成见、跳出成见,多用内在的智慧,然后就会不断地有创新的能力、不断地有创意、不断地涌现智慧。那么在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之中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人。做教师能够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做企业能够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有家庭的人是最幸福、最和美的家庭;养育子女、教育子女的人都能够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个才是真正懂得佛法。我们学了佛法,皈依三宝很多年,我还是原地踏步,甚至于反应比以前更迟钝,这个糟糕了。为什么?因为是所知障。你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开启内在的智慧,它往往会成为所知障。   所以要懂得打破成见,当下圆成的现观智慧。这个现观就是用当下的心觉照当下的人、事、物,那跟人就心心相印没有隔阂,对事物就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它、全面地观察它,而不会是用片面的知识。   大脑科学的进步我们都应该已经知道了,我们人的左右脑功能是不相同的。左脑的功能是什么?左脑的功能是逻辑推理的功能、分析的功能、数学的功能。右脑的功能是什么?右脑的功能是艺术的功能、 联想的功能。但是我们往往会着重于开发左脑,不懂得用右脑。   那么禅的智慧其实就是什么?全方位地开发我们大脑的能力,并且是综合性地、全方位地把左右脑的能力都激活起来,都激发出来,那当然就能够全方位地当下认识每一个事物而不执著于它。为什么?你要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了;你要执著,你就被它卡住了。所以大脑思惟是画地为牢的、是线段式的,它是很片面的知识,它只懂得运用记忆和解读,然后就变成“刻舟求剑”一样可笑。如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你想想是不是像中国成语 “刻舟求剑”呢?所以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事物。   那么,要学习活的佛法要懂得运用觉照和欣赏,这是我需要讲的第一个方面,即禅的智慧,要打破成见是关键。内在我们要从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并不会障碍你,你只要不执著就好了。所以要从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要打破成见。   有一位禅师叫做南隐禅师,他是开悟的大德。一天,有位大学教授来拜访他,这位大学教授是专门研究禅宗的,对禅宗的发展史颇有心得,于是他认为自己很懂禅。他就跑过来说向禅师请教,虽然表面上是说想向禅师请教禅法,怎么修、怎么参禅,但是其实他内心之中有种种的知见,有种种的成见。   南隐禅师怎么教化他呢?禅师说:“哦,好。来,请坐!我来给你泡茶。”然后禅师在教授面前摆了个茶杯,拿茶壶给他倒茶,不停地倒。   茶杯很快就满了,满了之后,禅师还在不停地倒,那位教授实在忍不住了,说:“禅师!水早就满了,都溢出来了。”   禅师马上就说:“对呀!这个杯已经满了,溢出来了,再容纳不了其它东西了。”   那其实就是启发他,意思是你抱着种种的思想、抱着种种的知识来,我讲什么你都听不进去,因为你有种种的成见。   所以要打破成见,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临危不惧,开启无穷无尽的智慧。我也用一桩公案来说明好了。   禅宗史上有一位药山惟俨禅师,因为他开悟了,所以来跟随他学禅的出家众越来越多,由于道粮不够,他就让弟子们都分头下山,去找一些护法来供养道粮。   其中有一位僧人就跑到一户姓甘的居士家里去了,而那位姓甘的居士其实是已经见性的人。两人一见面,居士就问僧人说:“你从哪里来呀?”   这位僧人说:“我从药山来。”   居士再问:“你来干什么?”   僧人回答说:“我来这个世间教化众生。”   这是第二个回合了。   第三个回合,居士继续问:“那么你带了什么药来呢?”   僧人就掉到这个语言陷井里面去了,说:“那么你有什么病啊?”   姓甘的居士笑一笑,就拿出两锭银子来,说:“这样吧,你遇到有人就送回来,没有人就算了。”僧人觉得很奇怪,说什么呀!遇到有人就送回来,没有人就算了,这是说什么?听不懂。可是当时他也不好再问,就拿着这两锭银子回去交给师父药山惟俨禅师。   惟俨禅师说:“你回来这么快?”于是僧人就一五一十把化缘经过说出来了,药山惟俨禅师马上说:“原来这样,那你马上把这两锭银子送回去给姓甘的居士。”   果然这位僧人把银子一送还给姓甘的居士,他很欢喜,马上又添加了更多的银两送到药山来。   那其实是说什么呢?因为在前面居士问僧人“你有带什么药来呢?”意思是说,你既然是来教化众生,那么你有为这个世间带来什么样的开启众生内在灵性生命的活的智慧的法药来呢?其实这就已经是一个机锋了。但是因为那位僧人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所以他不懂得,他以为就是说这个普通的药物,还问居士有什么病。   当然僧人在机锋里面就已经败了,所以甘居士也就没有进一步再考他,于是就说:“如果有人你就送回来。”其实这个话是有多重意思的,就是说,如果你们山上真正有开悟的人,当然就能够明白这个禅的智慧。如果没有真正懂得的人,没有真正的会家,那也就算了。其实也就是说,你们不能够真正地利益众生,你们说的佛法不过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并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髓,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用知识,那就是活在过去心里面,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那当然就不能够见到实相,诸法的真实相。我们说大乘佛法是一实相印,什么是实相?内在的实相,外在的实相。内在的实相怎么样?不被自己的念头困住,就是打破一切成见,不要落到惯性思惟里面去,然后直接运用我们内在的活的智慧,真正能够明白了,那就当下顿悟,当下顿悟就轮回顿息。   所以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就真正知道,不是要修才能够超出生死轮回,而是本来就没有生死轮回,真正见性的话。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凡夫心迷的状态之下,所以才见这个生死轮回的妄相,真正当下开启内在活的智慧,哪里有生死轮回之相可得呢?所以本来就没有生死轮回。真正明白、真正悟入,就可以说是参学事毕,参学圆满了,真正得到一个入处了,真正地开启内在的智慧了。   所以我们看《圆觉经》就知道:“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所以一个真正的当下顿悟,要能够开启内在智慧的人,要多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你真正懂得这都是什么?都是幻象。“不假方便”你不需要有什么其它的法,你只要真正地悟了,马上就轮回顿息。所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那就是指的觉照同时,即觉即照,即照即觉。你当下觉了的话,马上内在自性的智慧就能够照耀一切,让我们见到真实相,所以觉照同时。那么,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就能够永离诸幻。但是凡夫众生学习佛法,如果把佛法作为一种知识的话,他是以幻生幻,不断地在轮转,还是难以真正出离。   所以我们要向药山禅师一样临危不惧。临危不惧就是在一切境界上修。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当然会遇到种种境界,但是你不用分别执著任何境界,在境界上修,就会怎样?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要能够直接运用当下的活的智慧,就能够涌现无穷无尽的智慧。   我们也说一个更浅的例子。我们知道唐朝时候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出塞》大家应该都会熟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王昌龄赞叹西汉时候的名将李广。   在汉景帝时候,李广在抵御匈奴,当时匈奴是一个很强大的武装力量。汉景帝组成三十多人的使团,派出来犒劳军队。不幸在路途中就遭遇到匈奴的三个射雕手(射雕手就是的箭术很高明的骑士)的袭击,使团的三十多个人就只剩下李广一个人,而且是负伤跑到的军营里面去了,其他人都被三个射雕手射死了。那李广当然就很生气了,马上带了一百多个骑兵来追赶这三个射雕手,遇上了,射杀两个、生擒一个。   刚刚准备返回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前方有十万的人匈奴的主力部队,而李广这边只有一百多人,当时有些人很害怕,内心都很恐惧,马上就想逃跑,那其实是肯定跑不过了,对不对?一百多号人,肯定马上就死掉了。   此时,李广临危不惧,马上就命令部队只准继续前冲,冲到距离匈奴的主力部队只有两公里的地方才停下来。匈奴虽然是大部队,但是看到李广只有一百多号人,而且又是李广带领的,所以还是不敢交锋,原地不动地来看他们怎么办。   李广在两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以后,就下令士兵都把马鞍都卸下来,匈奴的部队更加不敢动了。为什么?匈奴以为李广是诱兵之计,来引诱他们的,但是又不放心,马上又派一个将军骑着马冲过来打探军情。而李广马上就翻身上马,马鞍都不用,马上张弓搭箭,一箭就把这个将军射杀了。那更加吓得匈奴不敢动了,双方一直相持到半夜的时候,匈奴还是害怕,内心有恐惧,于是一队一队地就跑掉了,而李广他们这一百多人就获得安全了。   所以这种临危不惧的智慧,其实是需要开启内在的智慧力。你要学兵法,要作为知识来学没有用。你看我们都知道战国时候的“赵括纸上谈兵”;还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明那些人学的只是兵法的知识,他并没有懂得用兵的智慧。   所以这个内在的智慧才是活的,你要用有限的知识来面对无穷无尽的、不断变化的当下的环境,那怎么会应付得了呢?所以就往往会判断失误。   我们为什么会有恐惧心?大家有没有想过,凡夫众生为什么会有贪婪的心?为什么会有愤怒的心?更深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会要贪?内在的更深的原因是因为恐惧。我总是恐惧,我担心我未来会资用不足,我担心我未来的生活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很恐惧,我希望现在多占有一点,贪婪的心就起了。   为什么会有愤怒的心?因为我担心自己受到伤害,有这种害怕受伤害的恐惧,所以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有恐惧。为什么有恐惧?因为我们总是用知识来面对事物,而知识是有限的,而万事万物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会活在深层的恐惧里面,活在永远都不满足里面。   佛教里面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说,苦谛就是什么?人生就是苦,世间的果就是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讲很多很多。   但是你不要背那些名相,你直接来说什么是苦,你怎么领悟这个苦?如果你老是背那些名相,有些人不信佛法,也不了解佛法,他就认为佛教是不是太消极、太悲观了,怎么老是说人生是苦呢?当然是有很多苦,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快乐的事情也很多。尤其是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我想吃什么都可以。我也有空可以去旅游,我满世界都可以去,我觉得也很快乐。你怎么老是说苦呢?他就会误解佛教很悲观。   其实怎么样?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什么?而是用智慧如实观。诸法本来的相是怎么样的,真实相是怎么样的,我们如实地去觉照它,用无穷无尽的当下的智慧去觉照它,这是如实观。   那么佛教说苦,其实什么是苦?这个苦其实是指内心之中因为迷了,所以永远都不满足,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学佛老是说:“哎呀,我业障重,我不够好,我要好好忏悔,我要更加精进地修行,要累积种种功德,有一天我会往生极乐世界,有一天我会开悟,有一天我会成佛。”   但是你为什么不考虑当下顿悟成就呢?对不对?你为什么不懂得运用活的智慧,当下顿悟,开启内在的自性的无尽的功德宝藏呢?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具足,为什么具足?因为他是用当下的智慧,无穷无尽的智慧,所以不管你有多少境界,不管这个境界是顺利还是不顺利,他用无穷无尽的智慧在境界上来修,他都没有障碍,所以,我们要知道要从境界上来修。第一个是讲从心念上、从内在的心上来修,所以说,打破成见,当下圆成的现观智慧,我们是要在念头上下功夫,向内在下功夫。第二种智慧是从境界上来下功夫,就会显现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个方面就是一切不执著,要有无所住的智慧。   这其实就是在内外同时下功夫的智慧。我也用一则公案来说好了,还是说药山惟俨禅师的公案。   药山禅师当地的州叫做澧州,就是现在湖南常德附近。有刺史叫李翱,从儒家的角度来说,李翱当然知识很丰富了,对佛法也有一点兴趣,尤其是对禅、禅的智慧就更感兴趣了,所以有一天他专程上山来拜访药山惟俨禅师。   惟俨禅师正在两棵松树底下读佛经,侍者来通报说:“当地刺史李翱李大人来拜见禅师。”禅师就一直读经。   李翱站了半天,看到禅师没理他就生气了,说:“我原来听说药山惟俨禅师的鼎鼎大名,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不过如此。”掉头就走了。   掉头一走的霎时,药山惟俨禅师马上就来启发他,说:“何得贵耳而贱目?”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老是听传闻呢?你为什么看不清你当下眼睛所看到的呢?“何得贵耳而贱目?“   当然这个李翱听到禅师主动教化他,马上就回转过头来说:“请教禅师,什么是禅?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当时就顺手拿起拂尘一举说:“你会吗?你懂得吗?”你懂得禅的智慧吗?就是这个意思了。   李翱摇头说:“我不会。”禅师就用手指指天,又指指眼前一个净水瓶(洒净的净水瓶),李翱就恍然大悟。悟到什么?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禅的智慧不是说你要读了很多佛经,你就能够开启禅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够因指而见月,那不过是一种知识而已。也不是你从师父这里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活的智慧在你内在。师父就算是一个开悟的人,他也不能够保证弟子一定开悟。如果弟子的悟性不够,机缘不契。悟,当下即是,当下圆成;不悟,著相修行,那就百千万劫还在流转,还在轮回。   所以禅师就启发他当相即道,当下就是圆成的。李翱就写了一首诗偈来赞叹药山惟俨禅师,说:“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而且他以后又写了很多著作,比如说写了《复性书》上、中、下篇,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也是一个大知识分子。   但是李翱是不是在药山惟俨禅师处就真正地开悟了呢?他有一点小悟,并没有真正地彻悟,为什么?因为他还是随他人舌头转,没有真正地彻悟,而是领悟了、解悟了。   过了两百年,宋朝时候,有一位宰相叫做张商英,他也是参禅开悟的,他写了一本著作叫《护法论》,意为护持正法。张商英就不首肯,他认为李翱并没有在药山惟俨禅师座下真正地开悟,并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来批评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岂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就是说“眼光随指落深坑。”禅最根本点就是要随处作主,这是临济义玄禅师在《临济语录》上面一直开启学人的。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要作得了主,在一切念头里面要作得了主,这是关键。修行怎么修行?一切境界里面是在外在的相上修;一切念头里面是在内在的心上修,都要能够作主。我们能够作主吗?不能。内在里我们被自己的知识、被自己的思想、被自己的观念控制住了。凡夫众生说:“这个人很有个性。”但是你知道什么是个性吗?个性就是局限性,你就执著于你那个观念。当然,要作为一个世间的凡夫,作为一个好人的话,起码他多做善事总是比一般的作恶事的人好,比浑浑噩噩的人好,但是你要开悟还是很困难的。如果你抱着成见不放,固步自封,这样的人是难以开悟的,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思想、 多么好的观念,如果你执著它,你都会被它绑住。所以在一切念头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境界里面要能够作主。所以张商英一针见血地指出李翱的毛病:“眼光随指落深坑。”你是因为药山惟俨禅师的手指青天、指水瓶,你就认为自己已悟到了当相即道,但是你要知道,你认为你悟到的这个当相即道,你还有一个悟相在,还是一种相。而且是因为外力外在的启发,使你有相似的悟,但并没有真正地彻悟。因为你还是有痕迹,还是不能随处作主。所以要懂得向内在开发自性。   六祖大师就说得很透彻,说:我们自身原本就具足三身四智:法身、报身、化身我们都具足。但是你真正相信吗?我们总是认为我要苦苦地修,我要精进地修,然后我将来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够往生西方。但是,如果要告诉你说,你当下顿悟,当下放下一切见解、一切念头,放下一切执著,一切都不执著,你就能够当下圆成,你信吗?真正地信吗?   所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要息灭种种的知见,这样是真正的禅的智慧。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开示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我们的本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无别的。”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我们开启内在的这种灵性生命的智慧,这就是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怎样回事?我们每一天有很多的日用云为,一切的语默动静,也就是种种的行为,这也是千百亿化身。我们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我们说精、气、神。精是化身,生生不已;气是报身;神是法身。   其实内在本自具足三身四智,本自圆成,当下就具足。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的精髓,要努力地、广泛地学习佛法,我们办有檀讲师学习班,有居士参与学习,檀讲师班分次第,从初级乃至第五级。但是关键是你们不要单纯地把佛法作为知识积累,你要随学随扫,不要执著于它,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佛。   我也说个小故事好了,这样大家更容易启发。有一位老和尚带一个小沙弥在森林里面闭关、修行、参禅。   这个小沙弥跟了师父三年了,觉得师父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佛法,从来没有教过我,我一点都不懂得怎么参禅。他就不耐烦了,有一天就吵着跟师父讲:“师父啊,我从剃度以来跟着您老人家三年,师父从来没有教过我怎么参禅?”   师父说:“其实我一直在教你,你送茶来,我就接过来;你送饭来,我就马上接过来吃。我不是一直在教你怎么参禅、怎么用功吗?   小沙弥说:“我不会,我还是不懂得你在说什么。”   师父说:“哦,这样啊,那好,森林的另一头有个修行人也在修行,我有一封书信,你帮我把这封信送给他,回来我就教你怎么参禅。”   那小沙弥是小孩子,很天真、很活泼,他就高兴地跳起来说:“好了!师父肯教我了!我也能够开悟了!”高高兴兴拿这封书信就去了。   没有多久,他垂头丧气回来了,说:“师父,我找不到路。”   为什么?因为他们连续地在森林里面闭关修行,比较长的时间没有出去,原来来的那条小路早就生满了荆棘和野草,周围都是原始刺森林,小沙弥找不到路。   师父就启发他,说:“你看那天上的鸟,有固定飞行的路线吗?没有,但是鸟哪里不可以飞呢?”   同样的,我们学佛的人不要陷在惯性思惟里面,不要落在固定的思惟模式里面,不要老是低水平地重复。你知道什么是生死轮回吗?就是我们的思想一直在低水平地重复。贪心会怎么样?贪心会感得堕饿鬼道。饿鬼就不知足,饿鬼道报尽出来,因为这个习气的缘故,就继续贪,所以还是在那个恶道里面。   其实并不是外在的力量让我们有痛苦、有轮回,而是我们自己局限自己,我们自己的念头把自己绑住了,把自己捆死了。我们过去学的一些知识,我们过去有一些遭遇,这个遭遇在我内心里面累积起来成为一种记忆、成为一种印象,成为一种应对某一些事物的处理方法。将来再遇到同样的、或者你以为是同样的事物的时候,你就运用你以前的方法去处理它,其实就会把你绑住了。   中国春秋战国时候,文化和学术很繁荣,百家争鸣里面有一家是墨家学派,由墨翟(墨子)所创建。墨子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很深刻的话。说什么?“人寡不死其所长。”这个世间很多的人都是死在过去成功的经验里面,所以说“人寡不死其所长。”比如会打猎的人死在山上;会游水的人死在江河里面。   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我有一个依靠,我有一个经验,我过去就这样成功的,他老是依靠这个去犯险,所以就死在自己成功的地方,就死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里面。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成见,这个是死在念头里面,这是死在凡夫的执著心里面,这就是没有禅的智慧。   所以我们的思想不要落入到固定的轨迹里面去,不要落到惯性的思惟里面去,而要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天空里面哪一处鸟不可以飞呢?同样的,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智慧力哪一处不可以充满呢?到处都充满了。   所以希望通过今天的启发,大家能够有内在自性的智慧,我们就能够真正懂得六祖大师的教诲。我讲的题目是《如何证悟般若三昧》,六祖大师说,什么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者,即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就是“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就是说这个内在的智慧是遍满法界的,无穷无尽的智慧。用遍一切处,而不著,著就是停滞;不会被任何一处所粘住、所绑住,对它不起执著。内在不对自己的念头起执著,不对自己的思想起执著,不对自己的观念起执著,一切不执著;外在不对一切境界起执著,不对一切境界起分别,这就是智慧,就是般若三昧;但净本心,那么使六识出六门,能够放光动地,能够开启当下无穷无尽的智慧,这个就是般若三昧。所以我们真正能够懂得的话,我们修任何法门都能够成就,参禅能够开悟;念佛能够上品上生。修任何法门都能够成就。   我们因为百千万劫殊胜的佛法因缘,才有缘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佛法。我很珍惜当下的这个因缘,所以我讲《禅的智慧》,或者说《如何证悟般若三昧》,愿大家早开般若智慧,迅速地当下顿悟成佛。   祝大家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下载

如何证悟般若三昧 大愿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