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学记

世间人以打扮为庄严,修行人以建立正见、看清世界的真相为庄严。

文本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我于十方佛 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情 燃亮正法灯
胜宝菩提心 未生者愿生
已生愿不退 日日其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都能福慧增上,在解脱道、菩萨道上顺易精进、速成佛道,因此,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修《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合山灵岩寺
Wisdom & Happiness
合山灵岩寺是我们风景最优美的寺院之一,不管在寺院的哪一个地方,眼前都是一幅画。我们合山灵岩寺重建以来,这是第一次正式的讲经说法。道场初建要能够多讲经说法,有正法的地方就有龙天护持、信众云集。

 

经题/译者/三种说法
Wisdom & Happiness

 

我们看所学的这部《佛说贤者五福德经》,篇幅非常短小,就一页,但是她内容非常精粹。而且我们多讲实修、用功夫的方法,少讲那些概念、名相,多讲实修,大家真正能够用得上功。

先看引子,引子可以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释经题,第二就是译者,第三就是贤者说法有三种状态,有三种说法。

我们先看第一种,就是本经在七种立题之中她是属于人法立题。“贤者”是说法的人,“五福德”是法,所以这个是属于人法立题。

 

贤者就是指善知识。已经见道证果的称为圣僧,还在明心见性、证果的路上精进修行的、修持的称为贤僧,这里面的贤者就是指贤圣僧,当然他也包括了佛教的四众弟子在内,能够善巧方便、种种说法,来令众生树立正见的都称为贤者。
五福德就是这部经的主题,她是赞叹讲经说法可以获得五种福德:也就是长寿、大富、端正无比、名誉远闻和聪明大智。
可见这部经的主题,它就是讲法布施。进佛门能够断烦恼、能够改习气,靠的就是正法的熏修,法随法行

 

一场法会要有法才叫法会,不单单是唱念。一个寺院尤其要有正法来弘扬、来熏修,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正法道场。懂得正法、践行正法才是修行人的真正的庄严。世间人以打扮为庄严,修行人以建立正见、看清世界的真相为庄严。

第二就是译者,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白法祖自幼出家,每日诵经八、九千言,深入大乘经典,而且他又博通世间的“经史子集”,所以很善于说法;后来在长安建立道场、建立精舍,以讲修佛法为主业,僧俗弟子达千余人……

《开元录》上面记载,白法祖翻译的经典有十六部十八卷。

再看引子里面的第三种。
贤者说法有五福德。贤者我们说了,他或者是已经证入圣道的、已经见性见道位以上的圣僧,或者是在修行道路上精进的贤僧,当然也包括四众弟子。

有三种演说佛法的方式:一种是如法说法,二种是悟法说法,三种是解法说法。

 

如法说法
Wisdom & Happiness
佛陀是如法说法。佛陀他已经究竟圆满地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所以从佛陀的智慧心海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教证二法,这个称为如法说法。
他不需要深思法义,不需要思考推理,因为他就是法,只需要把法表达出来而已。
《随念三宝经》说法宝的功德,有三善二妙,梵行四德: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最初听闻佛法产生信解,这个称为初善——闻所成慧。我们本具如来藏,借助正法的熏修,像今天我们这样来共同学修佛法,正法熏修,善根就会不断不断地增长起来。

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值遇佛法而且能够相信,从生死轮回的迷梦之中逐步地醒过来了。

 

中间靠自己深入思惟法义。以前很迷茫的、觉得很彷徨的、内心没有想通的问题,通过闻法、通过精进、通过思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欢喜无量,这个称为思所成慧。

这种欢喜不是拥有豪宅、小车的欢喜,不是狂歌劲舞的欢喜,实际上内心都只是增上散乱心,不是真欢喜。

真欢喜一定从觉悟中来,一定从对真理的契合、领会之中来,一定从看清世界和生命的真相中来,这个就是会心一笑。

从此,认知维度提升了,生命境界提升了,不再追求虚幻的、只是具有暂时意义的财富名利等,而是走上了修证究竟安乐之道,这个是真正地领悟了佛法,这个称为中善,称为思所成慧。

 

后善是修所成慧。修行的时候能够真正地与法相应,将会产生真正的智慧——通过修证而得来的智慧,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智慧,也不是听来的智慧,而是见到了生命的真相,现量地证得了,由此而产生的、开发的生命本具的鲜活智慧,由此彻底地远离三界、远离三有。

以修所成慧来观照,无始以来的实执习气就逐渐地能够得到对治,能够消融,能够断掉实执。在凡夫位虽然理论上明白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但是仍然内心还是有坚固的实执,有我执。

当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实执彻底消除的时候,我们就从六道轮回的束缚之中彻底解放出来了、解脱出来了,这个就叫做决定胜,也称为后善,也称为修所成慧。

这个就是如来如法说法,他说法功德三善二妙,梵行四德。

 

悟法说法
Wisdom & Happiness

第二种就是次一点,就称为悟法说法。悟法说法他有实修的体验和喜乐,他们说法的时候也不需要逻辑论证过程,而只是需要进入禅定。进入相应的解法三昧,法就会在识蕴之中逐渐逐渐地显现出来,然后渐渐地越来越清晰,再转化为用凡夫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描述她,用理性思惟和逻辑层面来描述她,用语言来表达她。

悟法说法能够对于佛法、对于法义作广泛深入的讲说,而且往往充满新意。他讲任何一部经,讲第二遍跟第一遍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受众不同,他对法的领悟不同,机缘不同,所以每一次都会充满新意。

因此悟法说法的本质就是通过禅修,虽然还不能够完整如实地与法合二为一,但是已经启动了生命的源头,也就是开发了识蕴。

 

而识蕴是超越时空的,因此这类开示也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当然至于到底能够超越多大范围的时空,就随说法者他的修证程度而定了。

世间的文章写得再好,很快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像世间的科学一样不断不断地在迭代。

悟法说法者,他所说的法就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可见悟法说法关键是说法的人,他自己已经尝到了法的滋味,已经有学、有修、有证。

我们已经传过了很多的实修法,比如说三十五佛大礼拜;比如说大悲咒水唐密修法;比如说药师法门;比如说地藏占察法门,修占察轮;比如说内观禅法、针灸前行禅;菩提心密授仪轨;还有光明三摩地、睡光明法等等。

 

有许许多多的同修他们都或深或浅地尝到了法的滋味,他们说法就不会是单单从书本中来,也不单单是依靠逻辑推理来表述,而是自己亲尝法的滋味……

因此刚刚学佛、刚刚练禅修,不要老是坐在那儿不动,要动多静少。初学者多拜佛、多经行然后少打坐。不然的话,总活在妄念纷飞里面,光阴虚掷,岁月空抛。

这个都是一定从实践、实修中来。先拜三十五佛大礼拜,拜满四十万拜,这样子自然你就会很有受用了。

这种悟法说法,不要认为好像是很难很难,你就通过三十五佛大礼拜,都能够对法有领悟、有体悟。然后渐渐地功夫上去了,你再来多用静定的功夫。

 

有些同修他是修内观禅,就迅速地出现了禅相;还有些同修修菩提心、发菩提愿,他把自己的愿总结出来、归纳出来,每一天都来忆念、都来读诵,每一天都法喜充满,每一天读诵自己愿力的时候都热泪盈眶,都真正地尝到了菩提心的滋味。

总之,知道不等于做到,关键是要做到

如果只是作为一个世间的知识来听、来学,那个是不靠谱啊。佛法不是世间的知识和学问,一定是开发生命的智慧,一定要通过你的实践要产生领悟。

要开发生命的源头活水,要通过实修,使佛法在我们的身心上起作用、有感应,这时候就会产生悟性认识,那么说法的时候就是悟法说法。

 

解法说法
Wisdom & Happiness

第三就是解法说法。解法说法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逻辑论证方式了,世间的教授、老师就很会用这种方法来说佛法了,但是就会说得很肤浅,因为他自己没有实践过。

这种逻辑论证方式它代表的,比如说,你看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各种论证方法、各种论证逻辑,都是在解释这个层面。

佛法的解法说法是用中观、用因明,来论证“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本质上,这个解法说法就是依靠理性思惟,是想蕴的活动;而这个悟法说法他是开发了我们的识蕴,属于悟性认识。

然在初机阶段理性思惟是必要的,初机者首先要有理性思惟来判断正确与否,是否值得信受,是否值得信仰;但是仅有理性思惟是不够的。因为道理上你明白,但是轻飘飘的,烦恼来的时候,你还是不能断烦恼,没有力量啊。

 

而且来说,人类的思惟到不了更深层的地方,就要靠禅定的力量去发现,靠正见去观察,才能够看清真相。看清真相的时候就能够破掉对世界的实执,破掉人我执、法我执,证得诸法无我。

待续…敬请关注《禅视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本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

 

我们来看图表1:三种说法,也就是如法说法、悟法说法和解法说法。相对应的三种认识论就是自性认识、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刚刚初学的阶段,恐怕只能够用理性思惟;你去实践了,你体验到那种法的滋味了,你就会领悟,你就会有悟性,这时候就可以有悟性认识。圆满地开发生命就是自性认识。
开发生命的程度:如法说法是彻底地开发了生命,照见五蕴皆空;悟法说法是开发了识蕴,所以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悟法说法者他们说的法不像世间的学者论文,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没有什么价值了,悟法说法者他会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解法说法是开发想蕴。
这个是我们先讲经前的玄义。因为这部经的主题就是说法的福德,所以我们来讲如法说法、悟法说法和解法说法。

 

序分
Wisdom & Happiness
我们进入原文了,先看序分。序分很简单,就是一句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这个是属于证信序。经首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因为本经是佛陀无问自说,所以就没有发起序。
…… ……

 

正宗分的结构
Wisdom & Happiness
我们再来看正宗分,正宗分分为两部分。
请看图表2。第一部分就是略说贤者说法有五福德第二部分就是广说贤者说法有五福德。
第一是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
第二就是何因贤者说法得大富;
第三就是何因贤者说法得端正无比;
第四就是何因贤者说法得名誉远闻;
第五就是何因贤者说法得聪明大智。
这个就是正宗分的结构。我们学一本经不管长和短,我们先要知道完整的结构。

 

略说贤者说法有五福德
Wisdom & Happiness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略说贤者说法有五福德:
【佛告諸比丘:賢者說法時,有五福德。何謂為五?其人所生則得長壽,是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饒財多寶,是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無比,是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譽遠聞,是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聰明大智,是為五福德。
正宗分第一部分就是讲善知识为众生说法,他会获得五种福德,也就是长寿、大富、端正无比、名誉远闻和聪明大智。

 

这个略说五福德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中国上古文化讲五福临门与佛教说贤者五福德的异同。
中国文化历来都讲五福临门,我们佛教里面也讲贤者五福德,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
中国文化讲五福临门的“五福”是指:第一长寿,第二富贵,第三康宁,第四好德,第五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财务自由,而且地位尊贵;康宁就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安详、安静;好德就是生性仁慈善良,而且宽厚、宁静、有德行;善终就是临命终时,身体没有什么病痛,很安详地离开这个人世,心里面没有挂碍,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

 

所以中国文化的传统,有朋友有乔迁之喜,我们给他送一个匾就是五福临门。
上古的《书经》也称为《尚书》,《书经·洪范》篇就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个就是古代华夏人民的幸福观的五条标准,具足这个五条标准就是幸福的。
从人天乘的角度来看,五福临门和佛教的贤者五福德是接近的。
佛教的五福德的超胜之处在于即人天乘而直达菩萨乘以五福德行,以他具足的五种福德,世间福报很圆满由此而能够把他提升到行菩萨道、广利有情。所以是即人天乘而直达菩萨乘。

 

第二个要点就是菩提心和菩萨种姓。
观音菩萨开示说:一切修行法门的实质都是修菩提心
我们上一站是在沅江景星寺讲《佛說孛經抄》,就讲到一个法师他亲自见到了观音菩萨,向观音菩萨提了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本质是什么,观音菩萨说,一切修行法门的实质都是修菩提心。
贤者说法的驱动力是菩提心,说法的内容是三种智慧愿菩提心之所缘,就是佛果的一切种智。我们要发愿菩提心出来,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这个愿力最终目标是要怎么样?最终目标是要证得佛陀的一切种智。
然后,行菩提心去实践修六度,行菩提心的修法就是道种智,他修行道路上面要怎么修、要修什么?这个就是行菩萨道,就是菩萨的道种智。

 

证得一切智的时候,现证诸法无我的智慧,空性和大悲双运,这个时候就是胜义菩提心成就了。
胜义菩提心只有见性的时候、只有现证一切智的时候,才会真正地生起来。这时候胜义菩提心就真正生起来了。所以其实胜义菩提心全体就是智慧啊!
发起菩提心当下就由凡夫种姓升华为菩萨种姓。心胸格局扩大了,就不会被现象界的种种福报迷住了,因为一切福报都是自显现的,就不会被它迷住了。
所以我们说贤者五福德,它跟五福临门的五福的差异:五福临门的五福只是人天福报,而五福德是即人天福报而不被它迷住、而行菩萨道,所以贤者五福德更超胜

 

广说贤者说法有五福德
Wisdom & Happiness
再看正宗分的第二部分,广说贤者说法有五福德。这个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五段,我们先来看第一段,何因说法者得长寿?我们一起来读:
【何因賢者說法得長壽?用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足,歸寂無為,好殺之人聞法,即止不殺,用是故得長壽。
这些经文都很短。这一段就是讲贤者、善知识,他们说法的时候能够得长寿。得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段就有四个要点:
第一就是“用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足,歸寂無為 ”。
讲五福德,都会有这一句话,每一种福德都会有这一段赞叹法宝功德的话语。

 

轮回之中的有漏法没有一个能够善始善终,不像佛法。佛法以贤者来说法,他最初说法也是善巧的、善妙的,中间也是善巧、善妙的,最后也是善巧、善妙的。
最初能够令众生生信解;中间能够令众生思惟信受、茅塞顿开、生欢喜;后面依教奉行去实修,能够有修所成慧,能够超出轮回,所以上中下都善,初中后都善妙啊。
世间的轮回中的有漏法就难以真正地善始善终。有些一开始好像是很善的、很好的,但是中间就不好了,后面也不好。
比如说,现世的种种名与利,开始获得的时候像喝美酒一样令人陶醉,但是中间就很辛苦了,最后名也败,利也衰。又比如说世间男女之间的情感,开始很甜蜜,如胶似漆;中间步入婚姻阶段,争吵就产生了,相处就不容易了。
修行的人,尤其是出家人,与人相处、回应世间的方法就是一句话: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不含敌意是指什么?不带瞋恨心,不夹带排斥情绪,不生气,不动怒,但是有底线、有原则、有戒律、很坚决。他很清净地执持戒律,坚守戒律的原则,但是他内心不会动瞋怒、不会生气、不会排斥。

 

比如说弘一法师。我们看这个图片就是弘一法师的画像,弘一法师刚出家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就把世间的都放下了,把世间的一切都舍弃了。

他原来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娶了一个日本的妻子,后来回到了杭州教书,他日本的妻子也跟着他来到了中国。她听说李叔同出家了,就跑到虎跑寺来希望能够见上最后一面,因为有情执。

弘一法师坚决不见。他这种坚决不见是不带敌意的坚决。他不是生烦恼了,也不是排斥他这个日本的妻子。

他不是因为有烦恼而排斥见面,而是正见的抉择,斩断情执啊。

 

不带诱惑的深情。佛弟子以深情活在这个薄情的世间,对一切众生,都愿意他们觉醒过来,都视同于如母众生,但是不带诱惑的深情。
不带诱惑是指不是为了贪图供养而对你好,不是求你帮忙办事而对你好,不是希望你恭敬他而对你好。
一个出家人应该是这样才是对的:不是去建立一种世俗的这种师徒的情感,不是这样子的。
应该是以法为摄受众生的根本方法。对众生很好,但是没有任何企图心。
不是希望你恭敬,不是希望你供养,不是希望你帮忙,而是基于慈悲心、真诚心、菩提心,平等地对有缘遇到的每一位众生、每一个人都很好。
而且缘起自显现的时候,珍惜因缘,引导大众走向解脱、行菩萨道人离开了,也不会去念想,彻底放下,犹如莲花不着水。

待续…敬请关注《禅视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本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弟子如果发心勇猛精进,善知识还会用更加尖锐的方法、种种的方法来打破他的我执,将他从心理舒适区带出来,让他破掉迷执,看到自己的盲点。

 

说法者得长寿之要点一(续)
Wisdom & Happiness
比如说,广钦老和尚在中国台湾地区度众生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叫土城。大家都知道他修证功夫很高了,所以每一天去参访、去求法的人络绎不绝。
他有一位出家的女弟子闻法不久,在师父面前就发愿说:“师父啊,弟子要发菩提心,要修忍辱,要任劳任怨。弟子发心到大寮里去干活。”
这个大寮太辛苦了,每天清早两点多钟、三点钟就要爬起来干活,一天要做三顿饭 没有歇气的机会。自己要像沩山灵佑祖师一样去修苦行,去大寮里干活。
师父说:“好”。
有一天清早,这个广钦老和尚跑到大寮里来了,拿起一个馒头啃了一口,呸!吐到地上,然后就说:“哎呀,你做的馒头这么难吃啊!也没有发好面,蒸得也是半生不熟的,哎呀,这么难吃!”说了一通。
这个弟子就很难受,说:“师父啊,我不干了!”广钦老和尚说:“为什么不干啊?你不是干得好好的吗?”
弟子说:“哎呀,弟子每天从早上三点钟就爬起来忙到现在,天天如此,没有一天可以歇口气。但是师父你从来都不来,今天来了也没一句好话。拿起一个馒头啃一啃就把我的所有的辛苦都否定掉了,我受不了你这种态度,我不干了。”锅铲一扔,我不干了。
老和尚笑着说:“哎呀,你不是要学任劳任怨吗?你任劳还是不错的,但是任怨在哪里啊?”
善知识说法就是这样子的,他一定会把你从心理舒适区带出来的。
无论是悟法说法还是解法说法,上、中、下语都非常善巧方便,都法义具足,所以得长寿,而且都说得非常善巧。中间也说得很善巧,开始也说得很善巧,后面也说得很善巧。

 

说法者得长寿之要点二
Wisdom & Happiness
第二个要点就是其义悉备,归寂无为。
善知识说法每一句都具足法义,心用在修行上,嘴用在说法上,利益众生,引导众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
因为什么?因为你这么想才会这么说。你是一直这么思惟、一直这样与法相应,所以自然而然就从心里面流露出来,就是说法。
说法者要其义具备,听法者要依教奉行,一切都要归寂无为,内心越听法越妄念止息、越看清真相。
一座寺院有正法才能够活起来,没有学修正法的寺院,不过是一座供旅游用的古董,或者是假古董罢了。
所以一定要有法,这个寺院才会活;有法,众生才能够真正受益。并且说法要其义悉备,要具足四法印正见——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而且你要知道,这些法你要真正从体验得来,不是从概念听了、记住了说出来,那个没有力量。你自己真正地去体验到了、证到了,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四法印正见。
在法上开悟,而不是引导到世俗上的成功、美满上去。如果说法最终都只是教人家世俗上怎么可以更成功、更美满,而没有归到法义上,没有归到解脱上来,那样子是不够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你要归到智慧之海,归到如来的真如性海,即使引用一些世间法也是依世间法来作一个善巧方便。
不然,法太深,很多人初学接受不了,听不懂;你说一些世间法,他就有兴趣,因为比较近嘛;但是你要用出世间法来贯通世间法,最终是要导向解脱道,导向菩萨道。
说法者得长寿之要点三
Wisdom & Happiness
第三个要点就是“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
好杀之人闻法以后他就不再杀生了,而且能够多放生,所以说法者也能够得长寿、长久住世的福德。
杀生的人他为什么会杀生呢?因为他内心有贪瞋痴的习气!所有杀生的人都是由于贪瞋痴的习气重而杀生。
比如说贪吃荤食的美味,这个是贪心——贪烦恼啊;比如说对众生很有怨恨的心,动手打架、打人家,这个对众生有伤害,这个其实就是瞋烦恼。贪烦恼和瞋烦恼的背后都是愚痴,而造恶业。
所以你通过来听善知识说法,就能够息灭贪瞋痴的烦恼,就能够使听法的人内心觉醒起来,提高认知维度,就不再造恶业了。心有慈悲就能止住恶心,再也不杀生了。
尤其是现在,我们看各种各样的疑难病、肿瘤啊,好多人中年以后他都不敢去检查身体了。为啥呢?不检查还好,一检查就是肿瘤,这肿瘤、那肿瘤,吓都吓个半死了!本来没去医院之前还好好的,检查结果一出来,整个人站在那里就吓傻了,这个就麻烦了!
原因是什么?一个原因是环境污染很重,当然我们的国家已经在逐步地净化环境,而且非常果断、非常严厉,环境改善了不少。
然后还有一个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业力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好多人不知道戒杀放生,他还会贪图口腹之欲,杀生业很重。
原来生活条件困难,一年可能没有几次打牙祭;现在顿顿都是荤食,如果是三净肉,还好一些。但是很多人一定要点活的杀,这样子其实就造了很重的恶业,一切疑难杂症、疑难病症很难治好,背后都是业力,所以一定要戒杀放生啊。
 
小故事:《妈妈坐在锅盖上》详见视频
说法者得长寿之要点四
Wisdom & Happiness
第四个要点就是对色身生命来说,要不杀生;对法身生命来说,要破实执。
色身生命不杀生,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法身生命。法身生命、法身慧命我们要开发,怎么开发?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证到诸法无我,要破掉你的实执。
你之所以贪瞋痴、之所以颠倒轮回,都是因为你有颠倒见解,你认为这个世界实有。要破掉实执啊!

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我们也来讲一个圣者的故事,凡夫的那些故事贪瞋痴都那么重,我们看圣者是怎么做的。我们看到那张图没有,那个图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他面前有一只梅花鹿。
有一天,密勒日巴尊者他在深林里面禅修,一只很惊恐很惊恐、惊慌失措的鹿跑到他前面来了,很害怕,跑得很急很害怕。很奇怪,看到密勒日巴尊者,它就很放心了,就跑到密勒日巴尊者前面跪下来,但是这个鹿的身体还在发抖,还在发抖……..然后密勒日巴尊者就为鹿唱了一首佛法的歌。
我很主张大家用唱歌的方式来修行,这个就特别好,因为这个就是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了,尤其是唱那些道歌。密勒尊者他弘法,他不是像我们这么讲,他就是唱歌,一首歌接一首歌,你听着听着,你这个内心对佛法的领悟就特别深刻了。所以特别好,通过唱歌来禅修

 

密勒日巴尊者就为这只梅花鹿唱了一首佛法的歌,这鹿就越来越安静下来了,就不再惊恐了,就卧伏在密勒日巴尊者的脚下。
不久追捕鹿的猎犬、这条狗也跑过来了,而且很暴怒的样子,因为它在追这个鹿嘛。
密勒日巴尊者也为这条猎狗唱了一首歌;这条猎狗也就当下完全消除了瞋怒和凶暴,它也很柔顺地在密勒日巴尊者的脚下卧伏下来了,而且它对这只梅花鹿再也没有凶恶的心了。
一只梅花鹿、一条狗,就好像亲密的兄弟一样友好,都卧伏在密勒日巴尊者的脚下。
这时候猎人也怒气冲冲地赶过来了,他看到这个场景,他很奇怪,我的猎狗怎么会突然对这个梅花鹿这么好呢?他就想密勒日巴这个人,打坐的这个人肯定是一个修黑法的术士,他对我的猎狗肯定是下了什么咒,所以我的狗性情都变掉了。
所以这个猎人他就从箭筒里面抽出一支箭来,对着密勒日巴尊者就准备来射箭了。密勒日巴尊者既不生气,也不害怕,他微笑着,微笑着就对猎人说:“老兄啊,你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射你的箭哦,所以请你先花一点点时间来听一听我的歌吧!”
然后,密勒日巴尊者的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猎人。他唱什么?我们后面会知道。
深深地打动了猎人,这个猎人做事情很坚决,他当时打猎的时候也很有行动力,现在他醒悟过来了,他的行动力也很快,他当场就抛下了他的弓和箭,随密勒日巴尊者出家了,而且成为密勒日巴尊者坐下精进苦修,学修成就很杰出的弟子之一。

 

密勒日巴尊者这是最善巧的说法,他有七种内外显现歌,其中第四首就是没有我执,只有悲心。
外现六道诸众生,内显无偏之悲心,
中间忆持修体验,悲悯无执吾所有。
外在世界显现着六道众生,都是自显现;内在世界显现着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也是法尔如是而自显现的大悲心。在这个中间我忆起自己禅修的体验,没有我执,只有悲心,这就是我勤苦实修所获得的证悟。
第五首道歌说:“自解脱的显相,自生起的智慧。”解脱是自解脱啊,智慧也是自生起的。“外现三界自解脱,内显自生之本智,中间具备悟定见,无惧实义吾所有。”
外在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自显现、自解脱。你智慧生起来了,能够洞察这个世界其实都是自显现的,没有谁去主宰它,没有谁去设计它,自显现。智慧生起来了,你当下就自解脱。
内在显现自生的智慧,在这中间了悟如来藏的定见,我对真实义已经无所畏惧,这就是我实修的证悟。
他的法都是从心海里面、从内心的智慧海里面自然唱出来的呀!没有任何的造作,也不需要逻辑思考,自然而然地就从内心智慧海里面就唱出来了,所以特别有力量,
这个就是我们讲第一小段——何因说法者得长寿的四个要点

 

说法者得大富之要点一
Wisdom & Happiness
【何因說法之人得大富,饒財多寶?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便能施與,用是故得大富。
第二段就是说法之人,他劝人不偷盗,就会得大富饶、饶财多宝的福德。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说法的人应机说法。
根器浅的人就先跟他说三皈五戒。五戒之中,不杀生是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偷盗是尊重他人的财产安全;不邪淫是尊重他人的名节安全、伦理安全;不妄语是尊重他人的名誉和信用安全;不饮酒是不损害自己的理智,更要尊重自他的身心健康。这个是修行的起步。
更进一步根机好的人,就为他们说菩萨六度。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这个六度都可以归到布施度里面来。檀意摄于六,滋生无畏法。
布施度,就包含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得富贵,法施开智慧,无畏施得长寿。所以说法之人,他也能够得大富、饶财多宝。

 

说法者得大富之要点二
Wisdom & Happiness
第二个要点就是共享经济——万事万物皆可共享。
世界人类进步到今天,大家跟佛法的缘分就越来越贴近。
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名字就叫做《共享经济》。这本书是腾讯研究院编写的,所以署名就是马化腾等著。
人们就不再把拥有所有权当成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了,而是万事万物皆可共享,但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愿意与他人分享产品、分享服务。
我要用的时候有得用就好了,我为什么要拥有它呢?我为什么浪费那么多财富去得到它、拥有它,而且利用效率又那么低?!所以使用,但是不占有,这个就是共享经济啊。

 

更优化的经济方式,更好的经济方式,更加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经济方式,也更加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的经济方式,而且也能够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的经济方式,也能够让人更加地减少执著的经济方式——共享经济。
人类经济的发展可以打破利己主义的局限。
你看原来我们讲经济,经济理论是理性经济人这么一个假设。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私出发去赚钱,然后由此通过市场经济带来了这个世界经济的繁荣,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但是现在可以打破这个自私局限的设定,可以共享。我要用的时候有得用就好,这个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极大地提高了,就打破了利己主义的局限。
我们来推荐三本书,第一本书就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作者是李笑来,原来我们推荐过李笑来的一本书是《时间的朋友》。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书里面就教你,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售自己的时间。大多数人一份时间只是出售一次;而高明的人同一份时间可以出售多次,所以他的财富不断地增值,而他人越来越轻松,活得越来越轻松快乐。
如果你要花单位时间才能够赚到一笔钱的话,你要想多赚钱,你就要多投入更多时间,而你的时间有限,你就会越来越累;那是思惟的局限——线性思维,我们要提升到指数型思维。
更高明的人,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教你如何变得更有价值。

 

待续…敬请关注《禅视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本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说法者得大富之要点二(续)
Wisdom & Happiness
(续)第二本书就是《金融科技圣经》,主题就是金融科技做什么、怎么做?这个是最前沿的金融科技了。
第三本书就是《跟着走,就成佛》,这本书特别有吸引力,这个书名《跟着走,就成佛》。这本书有三大殊胜:
第一个殊胜就是原著作者殊胜。作者就是阿底峡尊者。
第二是法殊胜。讲的内容就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根本颂。《菩提道灯论》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的原本,很简要。

《菩提道灯论》把佛陀所有的教法都浓缩在其中了,从最初的皈依、发菩提心到最后的智慧、方便双运道,使我们能够全面掌握佛陀教法的精髓。
如果有人能够把《菩提道灯论》的这个偈颂,能够谱上歌曲大家来唱的话,当然旋律要很优美,要能够很摄心,这样子也一定是一个很轻松、很善巧的修行方法。
第三殊胜就是阐释者殊胜。来讲解这一部《菩提道灯论》的人,就是第十七世噶玛巴。所以特别殊胜!是阿底峡尊者和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为我们点亮菩提道上的明灯,点亮心中的灯,照亮证悟的路。

 

说法者得大富之要点三
Wisdom & Happiness
第三个要点就是七圣财“信戒施闻有惭愧,智慧财为七圣财。”
信心的财富、持戒的财富、做法布施的财富、多闻佛法的财富、惭的财富、愧的财富、智慧的财富,这些都是解脱道上的资粮。都是能够让我们顺利地走上解脱道,能够斩断轮回锁链的盘缠、资粮,由凡夫转化为圣人的资粮,因此就称为七圣财。
我们不要过多地去累积世间的财富,我们要累积的是“信戒施闻有惭愧,智慧财为七圣财。”
这就是为什么说法者他们能够得大富的福德。

 

说法者得端正之要点一
Wisdom & Happiness
再来看第三段,大家一起读:
【何因說法之人得端正無比?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令聞法者和氣安之,即顏色悅,自生光澤,用是故得端正。
这个就是第三段。何因说法者得端正無比?也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令闻法者和氣安之,即顏色悅,自生光澤,用是故得端正。”——情绪解脱术
 

 

你怎么样子从种种情绪里面解脱出来呢?这部经里面就讲到了。
讲说正法,能够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因为心息相依,你的呼吸跟你的心相依。气和心安,心浮气躁,对不对?一个人气不和,心也不会安。一个气急败坏的人,他心里面肯定很紧张、很苦恼、很急躁,情绪波动得很厉害。
大家有没有看到一本书,这个书影《好好闹情绪》,你要闹情绪就好好闹情绪!你这个情绪没闹透,所以你透不过去,你总起负面情绪,总起烦恼。你要闹就把它闹透、闹够!然后闹到以后智慧生起来,这个才是“好好闹情绪”。
情绪来自于什么,知道吗?情绪来自于受蕴,对不对?你的感受不美好,所以你情绪就来了;你的感受很难受,所以你要发脾气,对不对?

 

修行就在受蕴上下功夫,不是在想蕴上下功夫,一定要听明白!
 
你懂得再多的道理,都只是间接的,你没有直接的体验,都只是概念,都只是道理。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没有力量,没有用!你一定要在受蕴上去改变,去提升。
你有很多不美好的感受,比如说夫妻吵架了,比如说很生气,怎么办呢?你要看到这个情绪一定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你有不好的感受,你才会闹、才会发脾气嘛,它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你怎样去透过这个情绪的盲点呢?而且这个情绪它来自于受蕴,如果你没有修行,没有懂得情绪解脱术,它一直很波动;一会儿把我们推上喜乐的巅峰,比如说现在大家闻法很欢喜、很喜悦;一会儿又让我们跌入到绝望迷乱的谷底。

这本书就提出了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解脱术分为三步:觉察间隙、纵观全局和放下、放松。这个方法特别简单、有效。主要地就是观察情绪,不被情绪绑架。

要纵观全局,要看清楚是什么习气让你现在不高兴,让你现在心里面难受。难受的原因是你的认知的局限,是你的习气。就能够看到情绪背后的深重的习气,然后使用觉性。

使用觉性的时候你就是放下、放松,就能够释放身心压力,就能够打开通往解脱自由的道路啊。

我们来举一个好浅显的例子,来跟我们讲这个情绪管理要怎么做。对于情绪管理主要地是你要主动介入,不要被动处理。你若被动处理,这个情绪发起来就不由你控制了。

你要开始,你要使用你的觉性,内心不高兴一露苗头,马上就主动介入。好了,你的情绪要解脱就好容易。如果你等到自己已经暴跳如雷了,怎么能够平静下来呢?没有那么快。所以你不要被动,你要主动。

修行的关键就是要主动!

对于情绪管理,不仅仅是被动地要求,要求自己要息灭怒火,要压制情绪,这个不靠谱啊,压不住的,而且越压越伤;而是要主动地提升你的认知维度,将情绪巧妙地转化为智慧的能量。

因为情绪起了,你原来看不清的盲点,你现在看到了,所以你又消除一个盲点了,你的修行又进步了,你的智慧能量又增长了。

 

不单单是我们现在才懂得,孔夫子也懂得。我们来举个例子,《论语•学而》篇上面,弟子子贡就来请问老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说:一个人贫穷也不去巴结奉承谁,不会去讨好谁,不会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好处;一个人富贵他也不骄横,他也不骄慢。这个算是修养很好吧?这个算是控制习气。

孔子说的是更高更高地境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我也能过得很愉快,安贫乐道;富贵,我更能谦逊,对人以礼相待,彬彬有礼。

成功了就会骄慢,就会骄横起来,把很多人都不看在眼里,这个就是凡夫的劣根性,这个就是人的习气。孔夫子教导,将习气巧妙地转化为智慧的能量——贫而乐,富而好礼

所以修行要在受蕴上下功夫,情绪起来的时候,正是你好修行的时候,你要主动,你要善于把这个负面情绪转化为智慧的能量。

这样你一定会夫妻转化为菩提伴侣;你跟一切人相处,都能处的很好,那个人习气再重,你都能够跟他处的很好,这样就是佛法的智慧,这样你就已经是在度众生了。

我们来看一部电影吧,《克莱默夫妇》……(详见视频)

 

说法者得端正之要点二、三
Wisdom & Happiness
第二个要点就是端正来自于喜乐,喜乐来自于戒、定、慧。
 
喜是心理状态,内心欢喜叫喜悦。乐是生理状态,全身很舒坦、很舒适、很快乐。端正来自于喜乐啊,喜乐来自于戒、定、慧啊。
修禅定的人最初得到的利益就是喜乐,初禅五禅支里面就有喜乐。喜乐来自于对佛法的实践,来自于戒、定、慧,来自于禅修。
第三个要点,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最圆满的、最端正无比的。
 
如此的庄严都是实修出来的。“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才成就了佛果位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
所以,你看说法者端正无比,都是修出来的。
说法者得端正之要点四
Wisdom & Happiness
第四个要点,就是我们推荐本光法师的一本书
本光法师有方山易的传承,他有禅宗法脉的传承。当年,他在成都昭觉寺住的时候,像现在这冯学成等等都是他的学生。本光法师有一本叫《周易禅观顿悟指要》,那个比较有影响。
然后再有一本就是《佛教的人相学与凝命学》。相反映命,命决定相啊,修心补相;相不圆满,要好好地修心,修心来改变命运。
为《华严经》作注解的有一位著名的李通玄、李长者,是唐代皇室的后裔。这个人很有神通,他在方山为《华严经》作注解——《华严经合论》。 
而且他也会通《易经》和华严佛境界,就有一门学问叫“方山易”。纳“易”于《华严经》,用“易”来解释《华严经》,名为“方山易”。

 

“方山易”就流传《正命四偈》,我们讲第一首偈
正位凝命,行般若行。
现生登地,清净光明。
大菩萨都是正位凝命,行般若行,行般若道,以般若智慧来行菩萨道,现身登地,清净光明。
再次一等就是:正位知命,立德功言,善终善后,世间尊胜
再次一等的人是正位知命,就是儒家所说的:立功、立德、立言——立德功言。
第三种就是正位舍命。
第四种就是命根浊乱,这个就不展开来说了。

 

说法者得名誉远闻之要点
Wisdom & Happiness
我们再来看第四段: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
【何因說法之人,得名譽遠聞?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令聞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聞。
说法的善知识,获得的第四种福德,就是名誉远闻。获得名誉远闻的原因,是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
这一段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由于前世说法的关系,今生就能得到名誉远闻。
因为听法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又向四面八方把法传播开去,就会像风一样,能够使檀香的香味随风飘扬到很远的地方。
如来的正法像檀香,说法者的演说、闻法者的传播就是像风一样,这样说法的善知识就能够声名远播,以这种影响力来引导闻法者归寂无为,敬佛法僧三宝。
 

 

(第二个要点: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
 
皈依佛,看清生命的真相;皈依法,不再被暂时的幻相困住了,我们因为有实执,所以才放不下、被困住了;皈依僧,解脱道上、菩提道上的善知识,就都来为我们做伴侣,就来引导我们走向解脱。
一切佛经都是口诀,经中的任何一个字都和解脱有关,都能帮我们调伏自心。所以学佛法不要当世间学问这么学,不是为了建立知识体系,不是为了构建一种理论,而是为了众生的解脱啊。一个字,都法义悉备,妙义无穷,能够帮我们调伏自心,息灭烦恼。

 

待续…敬请关注《禅视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本

再看第五段: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一起来。

【何因說法之人得聰明大智?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令聞法者曉了妙慧,用是故得聰明大智。是為五法,說經者得福也】。

 

说法者得聪明大智之要点一
Wisdom & Happiness

说法者能够得聪明大智慧,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关键就四个字“晓了妙慧”。

在开悟见性以前,我们应当以修持空性的正等加行为主。见性以后、见道位以后就是以利他为主了。在没有见性以前,你要以证空性为主,要以修持空性为主。

在资粮道位与加行道位上的修行人,因为还看不清真相,有实执,所以他就难以解脱,并且他还被业和烦恼所束缚,所以无法解脱。

为什么难以解脱?在资粮道位上、在加行道位上没有到达见道位以前,一个是因为你还有实执,第二个是你被你过去生的业和今生的烦恼所束缚——业、烦恼习所束缚。

所以我们要精勤地来用功,要以看清真相、修持空性为主。见道位以后,就应该以利他为主。

 

有些人有一个颠倒的心,他以为说:噢,空性那么高,大菩萨才懂得,我们怎样可以理解呢?

可以理解啊!你要知道因明学、《中观》,其实都是理性思惟,完全可以理解,帮助你树立正见。但是你要进一步去修,去实修、去证道,这个才关键。

《大乘经庄严论》上面就说过了:“现证法性已,随学殊胜戒,胜定及胜慧。”“现证法性已”这个就是一开始你要能够树立正见,然后再来随学殊胜的戒、定、慧,悟后起修。

简要地说,开悟之前最主要的就是要修持现证诸法无我,现证诸法无我的空性正见,这个最重要

一个佛弟子,关键是先要树立正见。正见包含着什么呢?包含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但涅槃寂静是悟后的境界了。这个四法印,最主要的就是诸法无我,要现证诸法无我。

正见是最重要的,神通不重要。你过去生说不定也曾经得到过神通,但是并没有让你解脱,所以你要有正见最重要。

阿底峡尊者的故事

我们来看这个图,这个图就讲一个故事,阿底峡尊者的故事。阿里的菩提光国王花了很大的代价,派出使者,希望把阿底峡尊者请过去弘法。
阿底峡尊者在进藏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印度游历教化众生,要迎请他专门到印度去迎请,他的那个译师也一起跟着阿底峡尊者到处去。
有一天,这个译师就跟随阿底峡尊者走到了恒河边,看到一位年老的婆罗门背着一个小男孩的尸体。这小男孩七、八岁得疾病死了,父母亲把他放到很偏远的一个树林子里面——尸陀林。那个老年婆罗门就去那里面,把这个小男孩的尸体背到恒河边上来了,在河里面用河水把那个小男孩的尸体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就把他放到沙滩上。
这个老年婆罗门八十多岁了,垂垂老矣,就坐在边上打坐,开始打坐、开始修法了。过了一会儿,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小孩就复活过来了,而老年婆罗门就气绝身亡了。那小孩子就把老年婆罗门的尸体扔到恒河里面去,然后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了。

 

这个译师就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请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说外道也有迁识法——夺舍迁识法。佛法里面有,外道里面其实也有这些神通、这些法,可以将活生生的一个人的神识,迁移到另一个死人的身上。
因为这个老婆罗门八十多岁了,干什么都干不了,精力不够。那小孩子虽然死了,但是这个躯体很完整,而且才七、八岁,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这老年婆罗门就把他的神识迁到小孩子的身体上去了,就像从一间房子走到另一间房子那么轻松、那么简单、那么快速。

这些法,其实跟正见比起来不是最重要的。你有了这些法,没有正见,还是不能解脱啊。外道也有戒律,外道也有四禅八定的修法,也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有夺舍迁识法,而且有的法力还很高强。你看现在都还有那些耆那教徒,耆那教徒他们有一些修到法力很高强。

佛法最不共的、最殊胜的就是以诸法无我为主的正见。

因为你以禅定功夫不能超出生死。你以这些种种的修法和神通也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只有诸法无我的正见,你证到了这种大智慧,才能够让你超出生死轮回,以空性慧斩断实执、斩断我执。这个六道只是一个自显现的一场梦啊!

 

说法者得聪明大智之要点二
Wisdom & Happiness

第二个要点就是怎样看清世界的真相和生命的真相,现证诸法无我呢?

既然我们第一个要点讲诸法无我这么重要,怎样才可以现证诸法无我呢?我们今天这个经虽然很简短,但是重要的是讲实修,怎么可以证到、可以做到。所以我们通过做直播让更多的人受益。

所以第二个要点,就是怎样能够看清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由此而现证诸法无我。

 
有三种力量需要得到修学和强化:
第一种力量,就是正思惟的力量;
第二种力量,就是禅定的力量;
第三种力量,就是正确习惯的力量。
其实也就是慧、定、戒,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三种力量是对治烦恼的力量,是深入向内看,看清生命真相的力量啊。
第一种是正思惟的力量。当然凡夫还没有悟性思惟,你只能够用理性思惟,理性思惟也可以让你建立正见。如果你去实修法,哪怕就是做三十五佛大礼拜,你都能够产生悟性认识。
正思惟的力量就是用好中观和因明的工具来学习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正见;尤其是《中观四百论》,这个就很多讲实修了。由此而深入思惟、而信受、而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弄懂了、弄明白了、想通透了,这样正见就建立起来了。
但是功夫还是不够。凡夫的理性思惟只是概念式的学习,明白道理不等于能做到;面对烦恼还是很脆弱,还是不能降伏烦恼,对治不了烦恼。
因为什么?因为烦恼比你的理性思惟跑得快,要快得多呀。你还没有想过来呢,你还没有思惟清楚呢,烦恼已经长得很炽盛了。因此进一步就要禅修——禅定的力量

第二种力量就是禅定的力量。人类思惟到不了的更深层的地方,就需要修禅定了。我们人类思惟抵达不了的地方要靠什么去发现呢?靠什么去观察呢?就是要靠禅定的力量。

因此诸佛如来都在定中修、定中悟、定中证果,所以能否入禅定,在定中来修毗钵舍那,这个就是很重要的了。

《俱舍论》说:“佛正法有二,教证以为体。”一个是讲教理的,一个是讲实践的修证道路的——教证以为体。

用于修证实践的法就是戒、定、慧。戒是从行为入手。一个佛弟子一定要持戒,不持戒你根本上没有办法入禅定,妄念纷飞。戒就从行为上来下手,在行为上不要去造不善业。

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因为你杀生了、你偷盗了,你的心就会不安;你能够持戒了,就能够避免内心产生忧悔、恐惧那样的心理。你跟众生结了恶业,你的心会恐惧,你的心会忧虑、会后悔。如果有忧悔的心理,禅定是根本上进不去的,根本上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禅定的力量就能够在内心更深的地方截断烦恼的相续,你再来用毗钵舍那来观,就能够“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

 

第三种力量就是正确习惯的力量。其实就是持戒的力量,靠戒律来培养。
几十年几十年累积下来,这种力量就会大的不得了,因为形成了一种本能,一种本能的反应,不需要思惟,形成了一种本能的迅速反应,这个力量就很大很大。
这是我们要依靠戒、定、慧的力量,要依靠正思惟的力量,禅定的力量,正确习惯的力量,来帮助我们现证诸法无我。

 

说法者得聪明大智之要点三
Wisdom & Happiness

第三个要点就是如何开发智慧呢?智慧不是从书本上来的,也不是从听闻而得来的,智慧是你修出来的

轮番修禅定和正见,轮番修止禅和观禅,轮番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样能够把生命的源头的鲜活智慧、智慧的活水源头能够挖出来,能够涌现出来,这个就很关键了。

修禅定有三种目的,怎样可以去挖呢?你凡夫心这么散乱没有办法挖的,你深入不进去啊。怎样可以深入到你的内心相续呢?要先修禅定!

修禅定有三种目的:一种目的就是静心、调心、令身心健康。

调整身心重新达到平静、平衡、不烦躁、不焦虑、不急躁、心静下来。首先要让你的心静下来,当然身心会更健康。
而且更重要的是心静下来了,平时你的心太粗,你发现不了的情况,你感受不到的情况,你发现不了的事情都能发现,都能感受到啊。

小故事丨将军打仗,禅修知袭,成功胜战

我们也讲个小故事。有一位将军他带兵打仗,有一次在山中安营扎寨,几十万大军对峙打仗。到了半夜三更他突然就命令所有的军队全部爬起来,连夜到两边的山头埋伏起来,原来的营寨就让它空在那儿,他告诉大家说:“敌军要来偷袭!”

我们也讲个小故事。有一位将军他带兵打仗,有一次在山中安营扎寨,几十万大军对峙打仗。到了半夜三更他突然就命令所有的军队全部爬起来,连夜到两边的山头埋伏起来,原来的营寨就让它空在那儿,他告诉大家说:“敌军要来偷袭!”

过了一个时辰,果然,敌军很多人偷偷地潜伏过来,冲入到那个营寨里面去狂杀。哪里知道一冲进去,原来是个空城计,一个人都没有。

如果他们当时都睡着了,麻烦就大了,全军覆没了!结果他们有准备都在旁边躲起来了,所以等到敌军一进入他们的营寨,就关门打狗,结果就把他们全部围剿了。

大家都觉得这个将军简直就是神了,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怎么知道敌军要来偷袭?你有什么本事?我们的探子都没有探到,你一个人在房子里坐着,你怎么知道了?
这将军说:以前我跟一个老和尚学过打坐。所以每一天晚上大家休息的时候,我就盘腿打坐,心静下来了,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自动地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就听到远处有那个鸟在林子里面受到惊吓飞起来的声音。他坐在那个房子里面、坐在营盘里面他听到了,他是因为禅修啊。因此我就判断:一定是敌人要来偷袭。他们经过树林子时惊动了那些归巢的鸟啊,所以我就知道了。

这个当然只是很浅的作用了,你本来很粗心的时候不知道的信息都会知道,然后令身心健康。

 

小故事丨心凝定念阿弥陀佛救命

元旦的时候,大家都看过一篇文章,有一个老人家才六十多岁刚刚退休,东北人。因为感冒到北京那些著名医院去,又是打针又是输液,然后由感冒变成肺炎,由肺炎变成死亡,仅仅是感冒而已。
所以你一味地依靠这些医学手段,有可能越治越差呀。你如果通过一些禅修就能好起来。
有一个人,得了一种严重的疾病,整个身心都衰竭了,五脏六腑都衰竭了,而且他还是个大学的教授,才五十多岁。整个人完全动都动不了了,只能躺在哪儿,要靠那个鼻饲——鼻子用管子插进去勉强可以活着。
大医院给他判断、跟他儿子说:“你什么(治疗)都别干了,他爱吃什么吃什么,他爱干嘛干嘛,能够让他开心一点吧!特别难受就给他打一点白蛋白,让他精神好一点。”就等于放弃治疗了。
这老教授才五十多岁,怎么办?平时他是不信佛的。这时候想着没办法了,他就请他熟悉的一个同事去请一位法师去教他怎么办。
法师说:怎么办呢?你又不能打坐,你又不能念经,人瘫在床上。他说这样吧!你头脑还清楚的时候,躺在床上你就集中精力让你的心凝定下来,专门念阿弥陀佛。渐渐地,你心凝定下来就会有力量,戒能生定,定能发慧。你这个心力,人体自我疗愈就会聚拢起来。
这个人没办法了,他也就按照这么做了。虽然不能大声念佛,但是小小的念,心也很清静、也很专注。果然,一个月之后他就能够起床了,能够吃东西了,越来越好了。
再过一个月,这个法师再去看他,发现他正在那里跟人家打麻将,问他还念阿弥陀佛吗?不念了!死亡逼迫的时候就没办法啊,一到好一点他就什么不干了,就这样子了。
身心健康都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功夫了,修禅修的功夫了。

第二更重要的就是什么?你能够来调整你的身心,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啊,这个是修禅定的第二个目的。

禅修的时候,我们把六根都收敛起来了。平时我们的六根是向外去发散的,这个注意力、觉知力向外去发散、去攀缘、去观察这个世界的。

现在,把它收敛起来你禅定,你修禅把六根收敛起来,这个心渐渐地就不再向外跑了,不再向外发散了;

这注意力就慢慢地就深入下来,向内在深入啊,就从意识层面就深入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里面很多的种子就会暴出来,潜意识一旦被觉知,就会转成为意识层面的,这样就不断不断地释放潜意识里面的种子。

有一些种子是好的,你不执念、不执著它;有一些是不好的种子暴出来,你就跟着会有一点情绪的波动,然后你用智慧力量来觉知它,好了,这样也就会照空妄念。

你要知道,每一个这样的念头,你照亮了、照空了,一世的轮回业就透过去了。

这样你不断不断地来释放潜意识里面的种子,有没有发现这个就是我们内观禅的功夫啊?这样你的心就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纯粹,越来越觉心明利。然后你就能够深度观察,就能够观察十二因缘,顺观生死,逆观还灭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是倒过来: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我们现在是不向外,我们向内,然后就能够越来越深入,你能够现见名色,现见物质法和精神法,色之流和心之流,也就是名色。

然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就能够透到识的深处,把潜意识里面的那些种子不断不断地释放掉,然后进一步由识就入到行,行这个阶段。

其实“行”这个阶段,你是没办法用概念、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她是在语言之前的。现在我们用语言说出来就已经不是了。

一旦一个人功夫能够用到“行”这个阶段,虽然他还没有大彻大悟,但是他此生了生死就是有把握的,因为他已经入到心海的深处啊。

然后行再逆,再去到无明,无明惑破了,你就开悟了,你就见性了!修行方法是如此的简捷、明了。
这个深度观察呢,靠的就是你的禅定功夫。所以禅定是手段,观禅才是目的,开智慧看清真相才是目的。这个就是逆观还灭。
你去用工夫你就会体会到这些。有些人很快,因为他心力很足,心力用到十足,把吃奶的劲都用出来了,所以他成就很快。你为什么妄念多?因为你还没有用尽你的心力,或者说你没有找到方法。

 

佛教徒修禅定的第三个目的就是什么呢?就是以定为手段,便于修观,修毗钵舍那,斩断轮回的幻相,证得解脱。为修毗钵舍那创造一个平台,正见和禅定两者并驾齐驱。
首先要搞明白,外道修禅定跟佛弟子修禅定是不相同的,目的不同。外道修禅定是为了开发神通等等功能,为了入更高的定,乃至于入到最高的、能够修到主观意识完全消失了,心和周围环境泯合在一起,这个就是天人合一。

 

待续…敬请关注《禅视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本

说法者得聪明大智之要点三(续)
Wisdom & Happiness
古代讲天人合一,不是我们现代人讲天人合一。我们现代人讲天人合一是从书上看来的,是一个概念。古时候,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说天人合一,是一种体验,完全是一种直观的体验,不是间接的概念。
佛弟子修禅定,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所以不需要入很深的定,到近行定、刹那定就可以了,修到能够观禅就可以了。因为禅定再深也不能了生死,纵然生到非非想,寿命有八万四千大劫,仍然还是定力消失,还要堕下来。

唯有诸法无我的智慧可以了生死,可以出轮回。所以要修正见,修观禅和修禅定、修止禅。这两种交替进行,轮番修,直到证果,直到见道位以上,直到你明心见性了。可见禅定功夫很重要,禅修很重要。

尤其是我们现在,不单单是修内观禅,不单单是修正念动中禅,不单单是修针灸前行禅,我们可以按照佛陀的开示,来用更善巧的方便的禅修。
比如说修艺术,通过艺术来禅修。通过欣赏艺术、通过欣赏音乐,来触发你内心很深层的感受,把你感受里面的那些负面情绪的那些种子给翻出来,然后把它转化为智慧的能量,这样子你就进步了。
还有比如说修愿禅。自己学佛这么久了,把自己独特的愿力,自己来组织语言发出来,触及到你的内心深处,以菩提心的力量来激发你生命的能量。
这些都是很善巧方便的,这些也都不需要入禅定啊,所以善巧方便是非常多的。

 

可见,无论你修禅定也好,修种种的禅修也好,最殊胜的就是什么?就是将概念式学习转化为体验式学习,这个就很重要了!不管你看多少书,你都只是概念式学习,你现在要把概念式学习转化为体验式学习。
你所听到的那些知识要体验到,要在你的禅修之中一一去体验,这个才是对的。
你看,我们说孙伦禅师的快速呼吸法——禅修,修过吗?修过的一定知道好辛苦,你修不下去的。
你修久了全身会麻,整个身体都麻起来,整个人动不了,怎么办?你要掌握方法,你不要一味地紧,你会很紧,你要松一下又紧一下,紧一下又松一下,一直到最后这个能所双亡,能所的界限没有了,你的解脱就相应了。要这样子修。
但是一般人,身体不好,我们就不去指导他,不去用小参说你要怎么去修快速呼吸法,来修好内观。

 

孙伦禅师才几个月,他就证果了,因为他是个农民,你知道吗。他也不怎么读书,他也不用想很多事,他内心很单纯很单纯,除了挖地就是睡觉、吃饭,什么都不想,所以身体倍儿棒,所以他修那个法就很快。
我们这样子弄的话,可能一个月就把身体弄垮了,搞不了,但是那个法很快,只要有人指导很快很快。
这个就是实修功夫,你听那么多概念没有什么用,你面对烦恼还是没有力量。你要有体验式学习,你听到的、学到的那些概念、佛法知识都能够产生深刻的体验,内心的盲点能够照亮,让内心对佛法有直接的体验,这个就很重要了。

 

何因说法者得聪明大智之要点四
Wisdom & Happiness
再看第四个要点,这个就更重要了。第四个要点就是经文中说,令闻法者,晓了妙慧。
如何做才能够晓了妙慧呢?一句话:掌握知识靠脑,晓了妙慧靠用心。
我们好多佛弟子学佛了三年、五年、甚至于更长,他都是用大脑。因为他习惯了用大脑,你知道吗?其他的就不会用,他就会用大脑。
用大脑学佛你肯定走弯路。你学了三年内观禅,你还是没有禅相,为啥?用大脑在学佛,用大脑在禅修!
你要用心!晓了妙慧靠用心。你要从不会用心到会用心,由用心到不用心,这样子你就解脱,解脱在望了。

 

当代科学认为,所有的思惟活动都是离不开大脑的,但是这个理论有局限。你看看打坐的时候、当你静下来的时候,当你完全静下来没有妄念了,你的大脑是不活动的,没有念头起。
怎么可以知道呢?可以测得到:你去拍脑波,脑波是一条很平静的、很平缓的线,没有剧烈的这么起伏起伏。起伏是因为你在动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你脑波是很平静的、很舒缓的,表示你的大脑没有在思惟状态,他在休息。
打坐就是让大脑休息,来用心,这个才叫打坐。大脑是不活动的,脑波也不会起伏不平,这时候并不是你不感知世界,你的感知力更敏锐,你对世界、对身心的感受力、直接体验力反而会更敏锐。
这样子你就可以知道了,哦,原来现在的当代脑科学他们讲的还是不究竟的,还是不完整的。那些脑神经科学家他们没有禅修经验,所以他们也做梦都没有想到怎样来完善这个理论。

 

为什么你大脑基本上停止活动了,你对世界的感知反而更敏锐,很远的声音都听得到,你对当下身心的变化更敏锐,你在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的时候,每一次呼与吸、身体感受的不同,你都能够敏锐地觉知到,靠什么?靠心
因为你在用心,脑停止活动了,心力在起作用,这个就是用心。所以更敏锐了。
人有三力:体力、脑力、心力,通过运动我们不缺体力,对不对?通过教育我们不缺脑力,我们掌握了好多知识,我们也知道怎么逻辑思考、怎么思惟,我们都很熟练,我们不缺脑力;我们缺乏的是什么?心力啊!我们缺乏对心力的训练啊。
有一部分佛弟子,虽然说也参加了三次、五次的内观禅修,总是进步不大,为啥?他不知道用心,他总在习惯性地用脑,所以进步很慢。但凡会用心的人很快就成就禅相,很快就能修毗钵舍那。

 

心力是什么?心力没有那么玄,你不要以为心力要靠禅修才能开发。我打个好浅的比方:你这个后背痒、好痒啊,对不对?你就有了感受对不对?你那个感受这个叫触。触以后你就会有作意,怎么作意呢?我要去挠痒啊,舒服起来对不对?这个就是什么力?就是心力。
不是你大脑想了个概念——我后背会痒,你不知道啊,后面自然痒了对不对?因缘到了你后背在痒,这个叫做触。由此有作意,有作意你要去有行动,你就去挠痒,这个就是心力。每个人都有心力,关键是你怎么去开发她,怎么去训练她。
你有体育运动训练你的体力;你有教育训练你的脑力,你为什么不训练你的心力呢,对不对?你不训练你的心力,所以你修不上去。
佛法都是这样子,佛陀说法越往后就会越精彩,你要实修!佛陀最后说晓了妙慧,这个就很重要了,靠什么?靠心力,才能晓了妙慧。

 

心力说白了就是感受力。每个人都有感受,感受是直接的体验,很难表达出来。表达的时候你要切换,所以一切换就是间接的,就不是直接的了。
表达你就要把感受切换为概念、切换为语言文字,这个就是抽象的了,这个就是间接的了,这样就变成没有什么力量了。修行要成就,关键就是要学会用心力。
我们这一段讲这么长,是因为中午有一位居士他提了一个问题,觉得自己修行好缓慢,所以就触发我们把她讲细一点,有这么一长段,怎样学会用心力。

 

好多人修行他总是向外求法,然后求那些高的法,然后修观修,比如说,修阿字月轮观,修心轮上面有一轮月亮在竖立着,然后上面有一个阿字,这个阿字是一个白色的光,等等。
你也能够入一点禅定,你也很辛苦能够修起这个光来,但是我告诉你,绝大多部分人进不去,为啥?你是靠你的想蕴在修,不是直接有感受,对不对?你要心里面先想,通过这个文字的描述,你心里面在那儿想,这是想蕴,不是受蕴,你怎么修得上去啊!
你去修大威德金刚——九个头三十四臂,你想得出来吗?不是这样修的!你要先开发你的心力,这个就很重要了!先把心力用起来,而且一开始你要用尽你的心力,把你吃奶的劲都要用出来,否则的话,妄想杂念断不了。所以掌握知识靠用脑,晓了妙慧靠用心

 

以前的那些祖师大德他们开悟、他们见性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修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开示很精粹。你自己没有禅修,你体验不到。

我们来讲一小段好了,黄龙慧南禅师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开派祖师,他关于怎么参禅做功夫的一段开示,讲得特别精彩、特别好。

你看他怎么说:“要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

猫抓老鼠的时候它是什么?它是全神贯注的,瞪大眼睛盯准了老鼠洞,眨也不眨一下。这个叫“目睛不瞬”。

然后猫爪子就紧紧地抓在地板上,随时准备像箭一样射出去,抓的紧紧的,眼、耳、鼻、舌、身、意都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抓到这只老鼠,那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很强大,强大到什么程度?让猫头和尾巴连成一条直线,“首尾一直”。

 

你看,这个黄龙禅师的观察多细,描述得多精准,首尾一直,蓄势待发。这个猫头和尾巴都连成一条直线了,这样子来抓老鼠,没有抓不到的。

“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一失也。”看那个图,就是猫准备在抓老鼠。那么你现在要禅修,怎么可以相应呢?你也要像猫抓老鼠一样,“心无异缘”。

我们初学禅修的人,往往都是不会用心力,总在用脑力。这个方向都弄错了,怎么会修的上来?要学会用心力!

而且他勉勉强强转到用心力了,他心力用得还不够大,他没有用尽全部的心力。没有用尽全力,才会有精力去打妄想;你用尽了全部的心力,你当下的身心就像铜墙铁壁一样,风吹不进来,雨淋不进来。哪里有机会打妄想。

 

但凡你能够让妄念生起来,你就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心力,所以还能够有力量让妄想生起来。真正用足心力的人,很快就妄念不起了,就与法相应了。

身和心是不二的,心力用大了,你的身体就会变得很紧张,心就会闷。用功夫的人,正在用功夫的时候,他的心会有点闷。这时候你就要学会松开,不然你一直紧一直紧,你就会崩溃。你要松开来,歇一会再来用功。

然后松完以后,什么时候要再来用功?就是你的妄念再起来了。你松开的时候,其实有一段时间不会起妄念的,明明了了的,不是昏沉,你又什么念头都没有。

但是念头再一次冒起来,就表示能所又再起来了,又再落入能所了。这时候你又来紧一下,叫脉冲,又冲一下、再来冲一下,冲完再松、松完再冲…反复交替进行,渐渐地你的妄念就真的不起来了,然后你就一直能够保任,这时候禅相就起来了。所以如果要把做功夫讲得细一点,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系统内有好多法师、居士们,他们都是这么用功,很迅速。你看我们男众不说了,女众里面我看悟如、如心她们很快,都会是因为把心力用上去了,用尽全部的心力。

相当多,禅相成就的很快,都是因为会用功、用心力,不是用原来接受教育时候所用的脑力,而是用心力,学会用心力,这时候就能够妄念不起。

只要你不打妄想了,你就不能够老是用心力了,也不需要用心力了。你完全地舒放、完全地松、完全地开放,整个法界都会显现在面前,功夫就是这么做过来的。

所以修行就这样子,从不会用心到学会用心,刚学会用心要用尽心力,妄念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渐渐地你心力就越用越少,到后面心力用得越少越好。这样子就是实修的窍诀。再从用心到不用心。

 

用心到不用心,什么时候才可以不用心呢?你妄念不起了,那么你不用心,因为你要有用心,其实还是有微细的能所;你完全不用心了,能所双亡,这时候法界就现在你面前了,就是牛头法融禅师所说的“无处安心”

大家都学过牛头山法融禅师,他也叫懒融,法融禅师《心铭》上所说的:

无处安心,虚名自露,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

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这个都是从实修中间来啊,诸法宛然显现,但是当体即是无生,“知生无生,现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如果你只是把这个话听到了,你理解了,这个不靠谱,这个只是想蕴。你要去做功夫,你要有心力,要学会用心,然后由会用心到不用心,你就真正地学会了法融禅师的《心铭》。

这样子我们就把这个正宗分讲圆满了。尤其是这个第五段,我们讲这个如何实际用功,就这个讲的细一点。

 

流通分
Wisdom & Happiness

再来看流通分,看最后一段:

【諸比丘聞經歡喜,前為佛作禮。】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安眠一冬的龙把头抬起来了。我们也通过学修这一部《佛說賢者五福德經》,从生死轮回的迷梦之中,把智慧的头抬起来了。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与这个法相应。

这一部《佛說賢者五福德經》,篇幅虽然很短,但是内容很精粹。经的主题就是讲善知识为大众说法,能够获得五种福德。

第一种是得长寿,不但是色身得长寿,更是指法身慧命开显出来了。

第二种是大富。法布施的人能够得大财富,这是世间的善果报,更是指出世间的七圣财:智慧的财富、信心的财富、持戒、布施、多闻的财富,有惭、有愧,不断自新的财富。这些都是我们修解脱道、行菩萨道应该要具足的资粮;资粮具足就能够快速成佛。

第三种是说法者得端正无比的福报。庄严,一定是从闻思修佛法而来;闻法、思惟法、修证法,心与法相应的人,自然就做到了行为的庄严、内心的庄严、相貌的庄严、语言的庄严清净。

第四就是说法者获得名誉远闻的福德。因为你讲经说法,跟无量众生结下了法缘,无量众生由于闻法而恭敬三宝、皈依三宝走向解脱,所以无量众生一看到你就会生欢喜心,当然就名誉远闻。

特别重要的就是第五种,善知识因为说法,所以聪明大智。说法使闻法者“晓了妙慧”,使众生从热闹喧嚣的有为法之中醒过来了,趋向寂静无为。

 

无为心内起悲心,有为法当体即是无为法,特别强调实修,强调用心。

有些人在整个禅修过程之中,都是用大脑在想的。真正的禅修是让你停止思惟。老是用大脑想,是想不好禅定的,修不出禅定的。

所以开始用功,我们一定要用尽全部的心力。真正管用的方法,都一定是要全力以赴的,这样就能够开启生命鲜活的大智慧——晓了妙慧。

佛陀开示《賢者五福德經》圆满了,诸比丘内心法喜充满,都来前为佛作礼,都回去精进用功,法随法行。

 

回向
Wisdom & Happiness
愿释迦摩尼佛的正法、教证二法,久住世间!也祝愿合山灵岩寺早日圆满建成,广利有情!让这个地方、让这个道场成为一个住持正法,无量众生从此地出发走向解脱、行菩萨道的一个新起点。
也祝愿大家、祝愿我们现场的闻法者、护持者、看直播者、将来看此书的人,一切有缘、有福、有智慧的大众、无量众生,都能获得长寿、大富、端正无比、名誉远闻、聪明大智的大福德,共证菩提。

 

好了,我们一起来念回向偈: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大家与法相应,福慧自在!阿弥陀佛!

推荐书目:

共享经济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

金融科技圣经

跟着走就成佛

好好闹情绪

佛教的人相学与凝命学 本光法师

禅与易 周易禅观顿悟指要 本光法师

中观四百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学记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