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荟萃,英才集聚 || 推动汉传佛教国际化弘扬之菁英班主题演讲

本次主题演讲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由两位学者主讲,每个主讲者围绕统一主题展开,第一阶段的系列讲座为七讲,第二阶段系列讲座为六讲。两系列讲座具体内容不拘,但均是各位讲者多年研究的集粹,足以突出表现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课堂上师生互动积极,氛围非常热烈。

第一阶段讲座

陈金华老师系列讲座

第一阶段系列演讲一 陈金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身份认同与网络建构

7月6日至7月13日,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陈金华教授以“身份认同与网络建构”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七次重要的讲演。整个课程从方法论出发,从马克卢汉(McLuhan)的媒介理论框架和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展开学术选题和方法选择的讨论,继而有针对性地解释中古宗教中的身份认同和网络建构的相关问题。

学员向老师请教问题

首先,陈教授通过马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场域理论,引导同学们思考“道器”关系及特定研究对象所处场域以及其场域内部的各种力量的复杂变动。

以此为线索,第二讲与第三讲教授以“系于法、砺于血: 中古宗教世界中的血缘因素”为主题,通过考察隋唐时期重要僧人的家族背景,反思宗教世界中个人宗教身份与其世俗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四、五讲中陈教授以法澄 (640-729)为个案引导大家思考政治、商业和宗教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重点阐释了佛教在历史进程中与另外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帝国之癌”的产生。

第五讲与第六讲教授以“安史之乱”为例,讨论武周遗产没有得到继承和一个世界性帝国衰败的内部因由。

最后一讲中,教授以惠范以及圣善寺为例,进一步阐释了自己对场域理论的构建,强调了基于身份认同和网络营建的场域理论,提醒同学们以场域理论为线索把握中古佛教与商业、政治的密切关系,并鼓励在场学子利用场域理论反思当下文化现象,思考帝国崛起和衰败的秘密。

海曼教授讲授课程第一阶段系列演讲二 安·海曼教授(根特大学):佛教戒律文本中的物质文化  7月6日至7月13日,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安·海曼教授(Ann Heirman)以“佛教戒律文本中的物质文化”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有关律藏与佛教物质文化的系列讲演。  

认真听讲的学员 教授先是对本次讲座的核心词汇“物质文化”做了提纲挈领的解释,继而引导学员关注戒律文本与僧众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一讲中,教授先是介绍了律藏的基本内容和性质,继而讨论了其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复制历史。   第二讲,教授关注佛教僧尼团体的前世今生,讨论律藏文献在僧尼团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提醒学员关注与性别有关的议题。   第三讲,教授从僧众日常生活出发,讨论寺院中僧尼的日常生活护理与身份认同问题。   接续前面内容,第四讲教授从僧袍的清洁与鞋子的穿戴等寺院生活入手,观照古代印度与中国僧众如何参照律藏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以及这些生活细节在佛教物质文化中的体现。   第五讲,海曼教授讨论了与现代僧团更为相关的议题,通过具体的戒律文本和现今某些寺院的僧团实践,反思僧众可不可以进行必要的运动,哪些运动是可行的,哪些又是被禁止的。   第六讲,教授讨论了僧团内部的语言禁忌: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讲,沉默是否比言语更有价值,教授为大家解释了这些问题在律藏中的呈现形式以及僧团具体实践的多样性。   第七讲,教授从人们不常关注的昆虫入手,讨论戒律对于蚊蝇蛇虫等惹人厌烦或者于人有害的昆虫的规定,启发学员思考佛教典籍对动物的态度和僧团与动物的关系。

第二阶段讲座

汲喆老师讲座

第二阶段系列演讲一 汲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的制度变迁

7月18日至7月22日,来自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的教授汲喆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当代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的制度变迁”的系列讲演。

汲喆老师与陈进国老师、鞠熙老师以及学员交流

在第一讲中,汲喆教授先对欧美学界当代佛教研究的几个重点学校和学术平台进行介绍,鼓励同学们关注学术前沿领域。

第二讲教授以赵朴初居士为个案,探讨了现当代佛教人物传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醒同学们注意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描绘具体历史事件的不同声音,从而试图回到相关历史语境,还原历史真实,探寻人物发展轨迹和建构的内部逻辑。

第三讲教授重点分析了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的人生轨迹和宗教实践,以其 “开悟”和“忏悔”为重要线索探讨了当代宗教人物对于佛教理论的使用和皈依。

第四讲教授具体分析了释永信方丈对少林寺的管理,对其寺院生活、僧团管理、早课仪式做了介绍,重点分析了少林武术的情况,并对其与周边寺院的互动和国外人士参访等细节做了说明,从而全面地介绍了少林寺的生活和管理情况。

第五讲,教授对静海老和尚的一生做了介绍,认为静海的宗教生活可以分为早期小寺院佛教研究机构和后期大道场两部分。而静海在常州大林寺的宗教实践表明他并没有试图进入官方的权力中心,而是借助本地的文化传统来复兴佛教。

第六讲教授以“重写佛教史:从传记、群像到场域”为题,从佛教史中的集体传记和历史学与社会学中的群像研究展开论述,继而推演出作为群像的“场域”,最终重绘佛教场域,揭示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现实。

布朗教授讲授佛教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第二阶段系列演讲二  克莱尔·布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教经济学  7月18日至7月22日,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克莱尔·布朗(Clair Brown)为学员们带来了以“佛教经济学”为主题的系列讲演。布朗教授认为学生应当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强调以佛教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治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相关问题,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小组内部协商讨论议题 第一讲和第二讲,教授重点介绍了自己的佛教经济学专著,介绍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和佛教经济学针锋相对的立足点,从而引导大家思考两者的不同之处,继而为后面的讨论做准备。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布朗教授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将同学们分为八个小组,两两相对就相关议题展开辩论。这些议题涵盖了市场经济生产和消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佛教经济学观点和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理论等多个面向。   各个小组以报告和彼此辩论的方式展开了对这些面向的讨论,获益颇多。  

稿件来源:天柱国际佛教文化研究网络

摄影:马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禅视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名师荟萃,英才集聚 || 推动汉传佛教国际化弘扬之菁英班主题演讲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