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7日到7月18日,在两个阶段的密集型国际菁英班间歇期,穿插了一个为期一天半的青年学者论坛,分为七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为硕博士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论文和分享经验的平台,有23名学员分享了他们的论文。
7月17日上午举行了两组专题讨论会。
第一组专题讨论会
(本场主持人刘育辰,马祯摄影)
(秦琼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东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秦琼报告了“隋代佛教撰述僧人著者题名考”。
(李巍报告,马祯摄影)
北京大学的李巍发表的论文题目为“化‘喻’为‘象’——以‘大乘十喻’为中心考察佛教譬喻的中国化”。
(金松柱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高丽大学的金松柱(Songjoo Kim)报告了“宋朝生态环境恶化之下关于动植物生命观的儒佛之争”。
(王颂教授评议,马祯摄影)
北京大学王颂教授对每篇论文作了评论,并对每一位演讲者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组专题讨论会
第二组专题讨论会主题为“变迁与地域”,共有三位发表者。
(本场主持人明严法师,马祯摄影)
(Mariia Lepneva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的Mariia Lepneva作了“编著传记的难点:如何为律宗塑造中兴祖师(Hardship for Hagiographers: Assembling an Antecessor for Vinaya School)”的演讲。
(沈国光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复旦大学的沈国光的演讲主题是“宋元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刻经事业与佛教信仰的地域系统——以《碛砂藏》刊造为中心的讨论”。
(李静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李静的演讲题目为“普济禅院的历史与澳门佛教”。
(Benjamin Brose教授评议,马祯摄影) 来自密歇根大学的Benjamin Brose教授对每位演讲者的主题进行了评议,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7月17日下午有两组主题讨论。
第三组专题讨论会
第三组青年学者论坛主题为“经济与社会”,共有三位发表者。
(朱明川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复旦大学的朱明川汇报了论文“近代佛寺工役群体与都市寺院经济初探”。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马祯发表了“不确定性与功德:普洱茶市场化与云南布朗族的南传佛教实践”。
(雷蕾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雷蕾发表了“当代中国佛教养老的个案研究”。
来自北京大学的李四龙教授对每一篇论文都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并组织了学员互动。针对相关问题,各位报告学员作出了具体的回答。
第四组专题讨论会 第四组青年学者论坛以“融入与适变”为主题展开,共有三位青年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论文。
(本场主持人德光法师,马祯摄影) 德国汉堡大学的高昱发表了“从新兴宗教群体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杭州佛教N寺院地藏七为例”。
(顾颉峰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顾颉峰(Kukowka Stefan)的论文题目为“Standard for Proper Behaviour – An Inquiry into the Weekly Lay Education of “the Corporation Republic of Hwa Dzan Society”。
(张月荷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月荷以“移动互联时代的佛教网络构建——以北京龙泉寺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
(汲喆老师点评,马祯摄影) 汲喆教授在给予所有论文发表者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进一步深化研究。
7月17日晚上。
第五组专题讨论
第五组青年学者论坛的主题是“王权与艺术”,有三位发言者。
(本场主持人慧闻法师,马祯摄影)
(阮玉凤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中山大学的阮玉凤(Nguyen Ngoc Phuong)发表了“越南陈太宗皇帝佛学思想对其施政治国的影响研究”。
(边慧媛报告,马祯摄影)
北京大学的边慧媛汇报的论文题目为“论阿旃陀石窟的营建与世俗王权的关联 ——以第16窟为中心”。
(姚霜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清华大学的姚霜以“论《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译介理路与理论渊源”为题发表了论文。
(戴莹莹老师评议,马祯摄影)
来自四川大学的戴莹莹教授分别向每位学者提问,并指出了相关问题。
发表者们就教授的提问进行了回答并与在座的青年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7月18日上午。
第六组专题讨论会 最后两组青年学者论坛如期展开。第六组的主题是“义理与阐释”,有四位发言者。 来自美国西来大学的明严法师发表了“‘独觉’与‘缘觉’的概念分析”;
(马艳报告,马祯摄影) 北京大学的马艳汇报的论文题目为“‘现量’是否是‘不错乱的’”。
(德光法师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德光法师以“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禅法思想初探”为题发表了论文。
(释传云法师报道,马祯摄影) 来自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释传云法师发表了“从‘寻流探源’的视角看永明延寿的唯心净土”的主题论文。
(蒋海怒教授点评,马祯摄影) 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蒋海怒教授对各位发表者的论文进行了细致的评述,并组织了学员讨论。
第七组专题讨论会 第七组的主题是“义理与阐释”,有三位发言者。 来自马来西亚大学的释显性法师发表了“Buddhist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Societies Through Anger Control Methods”主题论文;
(慧闻法师报告,马祯摄影)
鸡鸣寺的慧闻法师汇报的论文题目为““三兔共耳图案涵义探析”。
(刘育辰报告,马祯摄影)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刘育辰发表了“论弥勒信仰与密教之关系初探”的主题论文。
(朱丽霞教授点评,马祯摄影)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朱丽霞教授点评了各位发表者的论文,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学员互动,马祯摄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推动汉传佛教国际化弘扬之青年学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