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禅法精髓——无念 无相 无住
编者按
能够永恒的即是真理。六祖大师禅法的精髓自古兴盛、历劫不衰,并非六祖大师的名气所致,而是她真正开启了所有禅者生命力的能量,他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的精髓。
“佛法的智慧精髓就是般若,而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禅的本质就是般若”。每一个真正学禅修佛的人都在渴望通过自己的修学最终得到解脱,而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帮助自己达到彼岸,这又是一个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效仿先贤的过程中去达成自己今生的圆满。
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善巧方便地令其度脱是需要智慧的,《六祖坛经》是禅的智慧的源头,从大愿法师对《六祖坛经》之所以尊称为“经”的层层剖析中我们就可以对《坛经》所展现的禅法的精髓窥见一斑。“智慧”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又最容易被片面理解的一个佛教词汇,似千人千面,不同的境界层次注定了对智慧的不同认知,误区也就随之而生,应该说真正的智慧是用来了生脱死的,当下的生命里是我们开悟的因缘。
无念为宗,念是什么?无相为体,相在哪里?无住为本,我们的心又如何安住?谁能给我们一个指引,让我们沉睡的性灵在刹那间璀璨地绽放?
在2011年5月,六祖寺禅堂的万象庄严中,面对展开生命智慧的大愿法师,有多少人能够深受其益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肯定的是六祖大师禅法的精髓通过大愿法师的精彩讲说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影响力波及十方,因为漫天花雨从天而降的惊喜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六祖禅法精髓——无念 无相 无住
诸位法师、各位居士和各位禅文化的爱好者,首先让我们能够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够从轮回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很欢喜能够参加由《亚太经济时报·禅文化周刊》和六祖寺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六祖坛经》的学修营。
一、 师资
首先,我们的师资方面也是非常丰富,有台湾的慧门禅师,他在五月的四号、五号两天来指导大家用看话头禅的方式来修《六祖坛经》。慧门禅师是显密兼通,尤其是对看话头禅有修、有证量的大德。我们六祖寺教育办的登觉法师,还有文化办的如珂法师也会围绕《六祖坛经》的实修给大家做一些导引。还有冯学成居士,他上个世纪就有跟随贾题韬大德来学习《六祖坛经》。贾老跟南怀瑾都是袁焕仙的学生,对佛法,尤其是对禅宗的造诣是挺深的,他在四川省社科院、在中国佛学院都有讲过《六祖坛经》,见地非常高,实修也有证量。当时他选用的是宋朝时候契嵩的本子,当然有他的见地,《六祖坛经》总共有十一个版本,他选用宋朝契嵩的本子有他的理由。
此次冯学成居士也会来跟大家一起学修《六祖坛经》,并且冯老师也有得到我们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的法卷,以居士身得到禅宗的法卷是非常难得的。他也与净慧老和尚等等都比较熟悉,有得到这些大德们的指导,我今天所讲就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吧。今天我想讲的就是围绕《六祖坛经》的精髓,六祖禅法的精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念、无相、无住。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明确地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从释迦牟尼佛代代传下来,历代祖师他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是依靠这十二个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以这个可以说是禅的精髓,尤其是禅的行法,实践方法的精髓,也是我们明心见性的精髓。
六祖惠能大师是不世出的大德,是划时代的大德。可以说中国佛教如果没有六祖惠能大师出现于世,那能否到今天还能够保持这样兴盛的局面,还有这样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还真很难说,所以惠能大师对于中国佛教乃至于世界佛教的这种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会知道,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如果懂得药师法门的人会知道,实际上的时限是四百二十年,因为天地相应运行的规律,四百二十年一定会有大德、有圣人出现于世间。那惠能大师更可以说是千年一遇的大德,所以我们《禅文化周刊》能够发起《六祖坛经》的学修,这个是非常有眼光也非常有见地的。
我们很多人学佛很长时间,觉得我理上面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懂了很多,但是为什么我真正遇到一些大的违缘障碍、大的变故、大的变化的时候,我所学的起不到什么作用呢?不能够真正地让我有定力、有智慧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懂得佛法的精髓,我们只是学到佛法的表相、佛法的皮毛、佛法的知识,没有懂得佛法的智慧。如何真正地来开启佛法的智慧呢?当然精髓就是般若,而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禅的本质就是般若,所以说其实禅是佛意、禅是佛心,要真正地明心见性、直了成佛要懂得禅的智慧,而要懂得禅的智慧要从源头上来学修,就是围绕《六祖坛经》。
二、 尊称为经
我们首先要说的是,《六祖坛经》为什么能够被尊称为“经”?大家都耳熟能详,知道六祖惠能大师与儒家的孔子、 道家的老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圣——东方文化的三大圣人,他所说的被称为《坛经》。但是我们有没有深入地去悟过,为什么她称为“经”呢?与佛所说的并驾齐驱呢?是不是中国佛教徒刻意地要推崇自己的祖师,或者说是禅宗的弟子们要刻意推崇自己的祖师,所以虚高地、虚妄地把她拔高来称为“经”呢?不是这样的。我们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六祖坛经》为什么能够被称为“经”:
第一个是有持法者传承。我们都耳熟能详,知道释迦如来入涅槃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就有发起来结集第一次佛经。摩诃迦叶就是持法者的第一代,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他的所有教法要有一个总持者,整个教法要有一个主导者,那就是持法者。
佛教的传承不像天主教有一个教皇,梵蒂冈教皇,然后统管全世界的教会,佛教不是这样的。佛说“我亦僧数”,我也是僧团的一份子,不是一个主宰者,没有一个控制欲,因为我们整个教团都是以解脱为目标,佛也是我们的导师。佛入涅槃以后这个教团会不会一盘散沙呢?不会,因为有持法者传承,其实也就是在代表佛继续让后世的弟子们代代都有一个总持佛法的人,这个称为持法者。
到二祖阿难陀尊者一直代代相传,又有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等一直到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航海东来来到中国,其实这个可以说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大事,为什么?因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也就代表了当时全世界佛法的最高领袖,持法者来到中国;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最核心的技术,最核心的精华来到中国,那也就表示世界佛教的中心由印度转移到中国。所以其实整个佛法传播的中心、重心都转移到中国来了,东土有大乘气象。
来到中国以后,他与中国这个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的这种土壤之中,与禅的智慧相碰撞,到了六祖大师就孕育出《坛经》,所以《坛经》可以说是中印两大最优秀文化碰撞以后孕育出来的奇葩。中国作为佛教的非原创地,作为佛法传播的下游,到了唐朝这个文化鼎盛时期能够由六祖惠能大师贡献出一部足以与印度的佛经相媲美的经——《六祖坛经》,这个是非常尊贵的。所以往后传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到六祖惠能大师,他们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师,也是全体佛教的持法者,是代理佛位、总持佛法,所以惠能大师所说的就等同于代理佛说,所以有持法者传承,我们可以称之为“经”。
第二个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证悟的境界、他的见地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于释迦牟尼佛的层次,佛的境界,所以我们称之为“经”。
惠能大师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原创性最强的大德。正是因为他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所以他没有被知识所局限、所染污,纯粹从心地里面,觉悟的心里面流出来。我们知道佛说三藏十二部都是说现前一念心,《坛经》正是如此,惠能大师在《行由品》里面一开口就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现前一念心,我们让它不被任何东西所框住,完整地、完全地展现出来,这个就是真正的觉悟。所以说“真佛只话家常”,其实就是直截指我们的心。
我们熟知一个公案,就是历代的那些参禅者,他们出去寻师访道的时候总是喜欢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呢?”这个问法其实就像什么?就像那些学者在高等学府里面老是在讨论来讨论去,探讨说:“什么是真理呢?什么是哲学呢?”这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了,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它就是悬在空中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以其实是没有什么力量的,真实的力量是我们生存的智慧,生活的智慧。从生命之中焕发出来的生命力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
所以唐武宗会昌五年,法难之后,很多要依靠寺院经济、 依靠典籍才能传播的宗派都衰落了,但是禅承传下来,而且越来越兴盛,一花开五叶,传遍世界。所以说惠能大师的境界、他的见地都已经等同或者接近于佛的境界,所以我们也能够尊称为“经”。
第三个也可以说惠能大师他是顶峰之中的顶峰,大师之中的大师。我们知道人其实是不可以离开他所在的环境的,如果在一个整体水平都比较低的地方,文化层次、对内心心灵开发的程度整体都比较低,出一个冒尖的人物,但是从全面地来看,他还是不怎么突出。如果在一个整体水平都非常高的地方,这样拔尖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大德。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候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像《妙法莲华经》上所说,荷花最灿烂盛开的时候是最庄严、最灿烂的, 之后它就开始要凋谢了。隋唐时候的佛法也正是像荷花灿烂盛开时候最鼎盛的时期,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到了隋唐时期都有划时代的大德出现于世间。
像天台宗,隋朝时候就有智者大师出现于世间;像法相唯识宗,就在唐太宗时期有玄奘法师从印度天竺求取佛法回来,然后弘扬法相唯识宗等等,很多宗派都有大德出现于世间。在这么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之中,惠能大师以他的原创性最强成为一个最有影响力,而且对于中国佛教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的一位大德。所以他所说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经”,这个还只是从国内来说称之为“经”。
从全世界的角度,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明白惠能大师他所说的被称为《六祖坛经》也是并非虚语,也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知道对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史有巨大影响的“经”有很多,“经”一般是一个文化体系或者是一个宗教信仰体系,她的创始者或者修证最高的圣人所说的才能够称之为“经”。你看,天主教、基督教依仗《圣经》;其实《旧约》部分也是犹太教所认同的,是从犹太教那里面开始起源的;还有伊斯兰教是《古兰经》。犹太教之中有第二典籍,叫做《塔木德》,也是对犹太民族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我们比较来看看,《圣经》、《古兰经》,以及中国的《四书五经》、犹太民族的《塔木德》,跟我们的《六祖坛经》来比较,《六祖坛经》并不逊色,甚至于更为卓越。我们从谁说、怎么说、说什么这三个层面来比较一下:
这些经分别是谁说呢?像《圣经》、《古兰经》,他们的信仰之中都认为有一个先知,这个先知是神的使者,由这个神的使者来说的。还有一种像《塔木德》,它是由最优秀的知识精英来说的。犹太民族第一典籍是《圣经》,第二典籍就是《塔木德》,我们看那些现象学的研究,有一些人是专门研究《塔木德》。现在也有一些唯识学者从法相唯识宗的角度来跟现象学作一个比较研究,我们觉得也挺有新意,也能够更好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相唯识宗。也有一些在研究《塔木德》,《塔木德》被称为犹太民族的第二典籍。
第一典籍《圣经》是在犹太民族还在耶路撒冷,没有远离故土,有自己的神殿的时候,由先知所说。公元七十年,罗马的大军攻入耶路撒冷,破坏了犹太教的圣殿,然后也就迫使犹太人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在全世界各地流浪,世界各地都有犹太人。我们也都知道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这个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但是也非常有智慧的民族。
犹太民族的这些精英(他们称为“拉比”,犹太教的传播者,就是他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精英)聚集起来说,我们武力上面不能够跟罗马大军来对抗,但是我们可以拿起思想的武器来拯救民族的危亡,来让民族在世界各地分散之中都能够保持一个凝聚力,保持一个向心力,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延续下去。所以他们就汇集了一部《塔木德》,这个其实是知识精英所说。
第三种就是《六祖坛经》了,我们一比较就可以知道,她的超胜在于哪里?她的超胜是由一个从来没有受过知识教育的人,而觉悟悟性非常高的人所说的,因为他没有受过知识教育,所以他也就能够远离知识的束缚,知识的一个框框,我们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过去心累积的,如果你执著它,它就会僵化,就会让我们心僵化,然后形成一个框。惠能大师是一个樵夫,他也不识字,他没有受到知识的束缚和染污,所以他从他的悟性,觉悟的智慧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六祖坛经》,所以我们真正钦佩说他就是等同佛说,因为他有这种无师智、自然智,像佛一样自然从智慧心流露出来。
这个是谁说。
然后怎么说,怎么说也是三种形态:
第一种就是转述,像《圣经》、《古兰经》都是由先知转述神的旨意。还有一种就是著书立说,像《塔木德》、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等。还有就是惠能大师这种,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不执著于文字。
第三个层面是说什么。
第一种当然是说神的旨意了,像伊斯兰的《古兰经》、天主教基督教的《圣经》。
第二种就是知识精英的理论。其实人类的文明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知识精英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然后让人类文明越来越繁荣兴盛。这个当然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它也束缚了我们的心,为什么?它将我们每一个由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人当然他是当下直接的感受,而社会人会执著于他的社会角色,会让人滑到一个社会人的角色里面去,对它起执著。比方说,自己的价值是取决于依附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名誉、地位。比方说执著我是董事长,我是教授,我是什么什么,就看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人就压抑了自然人,所以其实让人的心更加地染污,更加地分别,分别念非常地炽盛。
惠能大师的《坛经》不是这样的,她不是去要构建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直截开启我们内在的真心的智慧。所以如果我们学修《坛经》,我一个基本的建议是,你不要去作为一种学问式的探究,那个没有益处,我们只要去悟好了,我静下心来就这么好好地读《坛经》。我这样好好地来读《坛经》必定会在某一些语句、某一些经文会触动我的内心,这个是最珍贵的。因为惠能大师并不是要构建一种知识体系,他所说的都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生命的智慧,所以我们只要去悟,只要去与惠能大师的智慧心相应,去悟生命的内在本具的智慧就好了。因为智慧是对于生命体验的深浅,而知识是对于世间万物了解的多少。我们对世间万物了解多和少并不重要,因为知识的多少并不会让我们快乐,不是说知识越多我们就越快乐,而是真正开启内在的智慧才能够真正地让我们快乐,让我们解脱。
我们《坛经》里面有一则故事就讲到功德,《疑问品第三》就讲到达摩祖师航海东来以后跟梁武帝机缘不契,这个公案大家都熟悉,我们都不再重复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功德在法身中,真正的法身智慧开启了才是真正的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不是说你有建了多少寺院、度了多少僧人就叫功德,不是这样的,功德在法身中。
梁武帝跟达摩祖师机缘不契以后,达摩祖师就一苇过江,一苇渡过长江,踩着一片芦苇叶子渡过长江,然后就一路北上到了开封。当时正遇到一位神光法师在讲经,神光法师因为出家以前对儒家、道家的文化都很精通,所以讲经的时候旁征博引,讲得大众都非常欢喜。
达摩祖师在底下听,然后就笑。讲完经以后,神光法师就来问,说:“你听我讲经的时候,你一直在笑,是不是我有讲错的地方呢?”
达摩祖师就说:“你讲得好是好,但是这样不能了生死呀。”
神光法师就很生气,那个时候的人很直率,他手里面拿着的这个念珠是铁做的,很生气嘛,一下就摔过去,刚好就打在达摩祖师的嘴上,然后门牙打掉一颗,达摩祖师当然没有生气了,圣人嘛,不会说像我们这样。他没有把牙齿吐在地上,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圣人的牙齿直接吐在地上,这个地方会大旱三年,所以他就把牙齿吞到肚子里面去了。我们中国的成语“打落门牙肚里吞”,就是从达摩祖师这里来。
祖师看看机缘不契就继续走,走到嵩山少林寺去了。隔了大概时间不长了,神光法师的寿命到了,晚上的时候,无常来催他了,说:“你的命要尽了,跟我们走吧。”
神光法师说:“我学了这么多佛经,我也会讲经,为什么我还不能了生死?还要跟你们走吗?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能够了生死的人呀?”
无常就跟他说:“有啊,前面被你打落牙齿的,那个胡子很长的和尚,他就有真正地能够了生脱死了。”
神光法师说:“那这样吧,你们宽放我一点时间,我一定要去学习。”后面的公案我们也都知道了,立雪断臂求法,一直到天上下红雪,神光法师也是一个很直爽的人,马上他就拿出随身带的戒刀把手砍断了,血喷出来染红雪,以这个来求法,这些大家都听过,我们就不展开说。
可见,无论我们学多少佛法的知识,这个不能够让我们解脱呀,我们要学的是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不是说叫你去记多少名相,或者能够背多少经典,而是向内能够开发多少智慧,能够破多少执著,在当下的生命里面,在当下的每一个刹那,如何让它成为我们开悟的因缘,这个才是最关键的。所以知识的累积并不会导致开悟,反而可能形成所知障;佛法真正要学的话,是要学她的精髓,也就是智慧。禅是在智慧层面,不是在知识层面,我们这样地来体悟。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六祖坛经》能够被尊称为“经”,我们接下来就讲“无念为宗”。
三、 无念为宗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相;念者,念真如自性。”这个就是无念为宗。实际上要修,当然我们知道,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我们在凡夫位来说肯定要像神秀禅师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一开始是要能够以正念来转邪念、转妄念;接下来当我们将邪念、妄念连根拔起的时候,正念和妄念是相对而存在的,只要我们将妄念连根拔起,那么我们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能够常在正念之中,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是修无念为宗。
我们也可以举《坛经》里面的一个公案来说明怎样来修无念为宗。我们听很多的知识没有用,关键是要懂得怎么去行。我们这个七天也希望大家真正能够明白怎样来行《六祖坛经》,不是说我们来探讨,来作为一种学问的研究,这个没有什么益处。
怎么来行呢?实践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说,我懂得很多理论,但是为什么我仍然不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放下呢?其实原因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懂得禅的精髓,如果我们真正懂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的话,一定能够让生命力的能量开发出来,灵性的能量一旦焕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真正能够放下。这不是口头说,而是能够真实地行啊,我们也举卧轮禅师和他的偈子来说好了。
《坛经》里面有讲到说,曾经有一个卧轮禅师是跟六祖惠能大师同时代的人。他就曾经作一个偈子来描述他修行的境界,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惠能大师听了这个偈子以后马上就说,你看明心见性的人,他不是刻意要跟你说什么,而是人家说了以后,他不究竟,他会堵塞我们的心,然后祖师马上就来导正他说,你哪里哪里还不圆满,所以不是说刻意要批评你,不是刻意要批判你,不是为了要争强好胜,而是真实的大悲心,要怜悯众生苦啊,知道你这样修不究竟,你这样修会要很漫长的大劫还不能解脱啊。
所以惠能大师马上就说了:“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个偈子很重要,你要真正想修行,真正要求解脱,不是去做一个学问家,那么这个偈子就很重要。如果你就是想做做学问,然后茶余饭后能够来吹吹牛,那这个偈子就不重要。
很多人学佛也是这样的,他学的佛法没有深入到内心深处,没有跟生命融为一体,他只是做一个样子,作为一个票友,京剧的票友,有空上去喊两嗓子唱一唱,表达表达,这个没有用。也有些人把学佛看做好像一件衣服一样,喜欢的时候就穿一穿,我是个佛教徒;不喜欢就取下来原形毕露,贪瞋痴就冒出来了,他原来的状态就冒出来了,这样不究竟。如果你把学佛当做穿和脱一件衣服一样,那很糟糕,你学到的只是佛法的知识。
所以要知道,惠能大师这个偈子是指导我们如何实际地修,也能够导正我们很多的误区。很多人参禅打坐,他以为我一个念头都不起了,就是禅的境界了,我在这里打坐我就是在修禅了,不是这样啊。禅,不是一种特定的状态,如果是特定的状态你难以保持,你在家里面,你在世俗生活之中是一种状态,你到禅堂里面,腿子盘起来又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能够叫禅吗?不是了,这个可以作为禅的前行方便,但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禅,那你就错得十万八千里了,禅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开启内在的智慧,开启见性的智慧,摆脱一切的束缚,一切的桎梏而成就自由,这个才是真正的禅。
所以说,我们看第一句:惠能没伎俩。很重要啊。我们修行是什么?我们修行是有伎俩,惠能大师是无伎俩。你不要以为无伎俩不好,我们是四依道人,佛是无依道人,惠能大师也是无依道人。能够听得懂吗?我们是四依道人,我们依什么?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依靠这个来修,因为我们还在修行道路上,我们一定要依。
打个比方,我们从广州去武汉,买一个高铁票,我们在路上,这个票我要保留,为什么?防止他查票,我到站了要这个票干嘛?我就不需要这个票了对不对?就这个意思。你到站以后留这个票也好,不留这个票也好。同样的,你开悟以后,你说有菩提涅槃也好,你说没菩提涅槃也好,你在修行道路上的时候,你还需要有一张票,但是你不要执著于这张票,关键是要让你前进,不是说你抓住这张票,不是要你死死地执著这张票,关键是我们要能够真正成就解脱,不断地向内开发自己心的智慧。所以“惠能没伎俩”就是惠能大师是无依道人,是像佛一样的境界,无伎俩。
不断百思想。我们一切修法,其作用都是用一个善巧 把我们的妄心降伏下来,比方说教你数息、比方说教你观佛像、比方说教你念佛、教你诵经等等,这个都是一个巧妙的转移的方法,像念佛,是以一念而代万念,把妄念转过来。但是惠能大师更高超,他是直截地怎么样?“不断百思想”,我们不用放纵念头,也不要压抑念头,我们只要练习从念头中解脱出来,这样就对了,为什么?因为念头其实也是我们真如自性的显露。
我们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之中会觉得总是会受到逼迫,我们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生活之中一切的逼迫都是因为我执在作怪,我们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所以就在时间、在空间上设定一个期限,你设定这个期限就被它框住了,你就被框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向外去寻找生命的价值。
所以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听得明白吧?“圣人不仁”,圣人当然一定是很慈悲,怎么会不仁呢?“以百姓为刍狗”,为什么呢?是说因为圣人教化世间有很多知识体系,所以看起来人类文明繁荣了;但是实际上种种的规则、种种的价值观念、种种的知识体系就都把人的心框住了,让人的心内在的智慧僵化了,所以就将每一个自然人都变成社会人了。每一个人都要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都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我是什么头衔、是什么身份,一辈子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这个虚名,为了在人家眼中的价值,所以其实我们的心是更加在追逐那些虚幻的东西了。
所以我们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禅,其实也会被扭曲,你不能够真正地悟到禅的智慧。因为禅的智慧是见性的智慧,不是人的大脑思维真正能够理解的,她是要用一种悟性思维,不能够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真正来领悟禅,要用悟性思维的状态,要摆脱二元对立的状态才能够真正领悟禅。所以“不断百思想”,不是去要断,你只要在当下的念头之中练习看我们这个念头,看我们的心有被什么东西框住没有,有被我们过去的经验、过去学的知识框住没有,有被外在的物质吸附住没有?只要从种种的层层的执著和束缚里面解脱出来,这样就可以了,不是去要压住它,不是要断它。
“对境心数起”。怎样是“对境心数起”?有些人说,修行就是遇到境界以后不起心,不是这样的,你看惠能大师就说了,“对境心数起”,怎么起?首先是要有自信,我们修习禅法首要的是要真正有大的自信。科学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肯定人的价值是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怎么说?佛性是什么?成佛的可能性,从名词上可以这么说,但是其实最究竟地说,这个佛性是什么?是我们生命力的能量,我们生命力的能量把它开发出来,不是生活力而是生命力。但是很多人的修行都在生活力上下功夫,他从来没有开发出生命力,所以就难以真正地解脱,所以要有自信。
什么是有自信?你遇到任何一法的时候都能够完全地跟它融为一体,这个是真正的自信,也就是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当然你不是说在经论上面可以去翻到这样的话,这个没有用,而是你真正能够悟到。以全体法界来融入全体法界,这样就对了,也就是说要跳出大脑思维的模式,进入灵性生命思维的模式。怎样进入?我们的大脑怎么思维?我们的大脑是片段式的思维,灵性生命是无穷尽的思维。我们举个例子好了。
我看到这个百合花,但实际上如果你用片段思维,你只是认识这朵花,你没有真正看到这朵花,为什么?因为你那是片段式思维,你只是给它贴一个标签,人和境界是对立的。花本来是活的,它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呼吸,而且这个花是怎么成就的?它是全体法界无穷尽的因缘成就的。我们如果分析下去,这个花是在什么土壤之中、在什么气候之下,是怎样的因缘来开,然后又经过怎样的流通到了我们手中,这个有经济学等等无量无量的学科在其中,所以展开来的话它是无穷无尽的,最后就是全体法界。
而我也是全体法界无量因缘所成就的现前我一念心,所以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中间完全没有对立、没有距离、没有差异,这样是真正的自信;这样我们也称之为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天人合一;这样的时候,我和境界之间是完全融入的,所以我的能量没有流失。
如果我只是用大脑思维去认识这个是什么花,然后给它贴一个标签,然后我和境界是疏离的,我和境界是对立的。我要去向外去认识这么一个境界,我的能量就在向外流失,所以我的能量一直消耗一直消耗,然后到你要走的时候你的能量消耗殆尽,那你能够去哪里?去恶道,能量水平很低的层次。
我的能量如果很饱满的话,我能够去哪里?我一直能量没有流失过,我能够去哪里?如果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我能够超出轮回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去到一个能量充足的世界。如果我明心见性,愿意在这个世间度众生,也能够游戏人间,这样其实是因为我有真正的自信。所以禅首要的我们要有真正的自信,像六祖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要有这样完整的自信,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这样地来修持惠能大师的禅,这样地来“对境心数起”,心数起怎么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来分析一下“生其心”是一个什么?“生其心”是一个动作、是一个动词对不对?它一定要有一个主词,“谁”在生其心呢?生其心是干什么呢?但是你看“应无所住”,这个就没有主词了,有没有看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所以就没有主词,不同于凡夫境界;凡夫一定是有一个主词,然后有一个动词,但是应无所住就把主词否定掉了,为什么?因为是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你不需要有执著于某一个小点少分的四大,认为这个才是我,这个就否定掉了,应无所住啊,那就是全体法界而生其心。
所以要知道,其他的法门是在缘起的法界里面修,禅的法门是在什么地方修?是在性起的法界里面修,这样子你能够真正地明白,他是在一个性起的法界里面来修,不是缘起的法界里面修,所以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当下顿悟。并不是说一定推高这个法门说这个法门能够顿悟,但是怎么顿悟呢?语焉不详,不是这样的。因为是在性起法界里面修,也就是华严的最高境界,事事无碍法界。所以其实你看起来这个祖师禅容易修,好像说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都是禅,但是你不懂得修你会变成事法界,不是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就是世俗的行为了,穿衣吃饭是世俗的行为而已。所以要知道这个是最高妙的法,看起来很简单,很简易,但是其实她是当下顿悟的法。“对境心数起”,是这样在全体法界里面而生其心,这个叫对境心数起,所以我们首先要有自信。
第二个是要有警觉,对境心数起,起什么心?我们有没有情绪?你说一个开悟的人有没有喜怒哀乐啊?有啊。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喜怒哀乐甚至于比一般人还要强烈,我们也曾经讲过马祖道一是怎么开悟的?他又是怎样来教导弟子们的?教导百丈怀海禅师来开悟的?“马祖创道场,百丈立清规。”百丈禅师他开悟以后尽情地哭、尽情地笑,为什么是这样,你能够明白吗?如果你能够真正明白惠能大师所说的“对境心数起”,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些禅宗的祖师们那样子的自在。他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尽情地喜怒哀乐,他没有压抑、没有控制,好像一个赤子一样完整地展现,为什么要这样?他那种尽情的笑和哭跟凡夫的笑和哭又有什么差异呢?
他是有一种高度的警觉,他用一种高度的警觉来清醒地照见他所处的这个环境,然后了了分明。因为他有一种高度的警觉,所以他知道自己起了生气的情绪,起了愤怒的情绪,然后并不会压抑它,让它释放出来;而同时有一种警觉,就是说我只是去觉照我这个生气和愤怒的情绪,我并不会去迁怒于引起我生气的愤怒的这个人,或者也不会执著于让我生气的这一件事;而只是去觉照我这种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让一切的喜怒哀乐都现前。因为我有高度的警觉,所以我能了了分明,能够让一切的情绪,让一切的喜怒哀乐都现前。
这样有两个好处:因为我有一种高度的警觉心,所以我的心灵不僵化。我们一直压抑它,凡夫众生说我要有修养,或者学佛以后觉得我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所以我不可以轻易地表露情绪。你这么压抑它,然后我们心就僵化了,我们的灵性生命就沉睡了,就是这样。
我们懂得一个成语叫什么?出生入死,有些人说,出生入死,我们这个和平年代不会的了,战场上面九死一生,那叫做出生入死。但是其实告诉大家,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出生入死,懂得为什么吗?出生地入死地啊。
什么是生?我们灵性智慧永远都是鲜活的,它不断地在涌现出来,这个是生。什么是死?你这种灵性生命的智慧,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处理,它就变成死的知识、死的经验。你每一个灵性生命,活的都出离了,然后入到死地,离开生地入死地叫出生入死。
然后我们总是执著于这个社会规范,总是带着文化的烙印,总是执著我要这么穿,我要这么做,我要怎么样等等等等。他总是用自己的这种知识的框框去看世界,然后判断符合我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那就是不好的,心里面有种种的爱憎分别。所以你看《信心铭》上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但是凡夫因为知识教育的缘故,对知识体系执著的缘故,他的分别念更加炽盛,他是时时刻刻都在出生入死。
所以禅的智慧就告诉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真正能够保持的话,我们就能够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出死入生,为什么?你不执著于你学的知识,不执著于你的经验而时时刻刻开启鲜活的、内在的灵性智慧。但是我们总是会用自己的经验去看, 总是带着成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像墨子所说的:“人寡不死其所长。”很多人都死在自己过去的经验里面,死在自己的长处里面。我们现在学了禅的智慧,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
佛法传久了很容易产生误解,你看出生入死,它原来的词意就是指我们灵修上的词,不是战场上的那个出生入死, 只要你心一僵化就是入死地,所以我们要转过来。
“对境心数起”就是指我们不要僵化,我们的心不要僵化;不是说你心不起了,你没有喜怒哀乐了,你的修行就到家了,其实你死得更快。出生入死,你一直在入死地,你一直在遵守外在一种规范,但是实际上你内在的活力被压抑了,心越来越僵化了,这样是错的,是偏离修行正道的。
还有一个,比方说我们说放下,很多人以为放弃就是放下,不是,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心上不执著,事上能够提得起。
还有比如说精进,很多人以为精进就是忙碌,每一天忙忙碌碌地去烧香、去诵经、去磕头,这样就是精进了,不是这样的。精进不是忙碌而是警觉,你一直能够保持警觉。警觉是什么?就是觉照,有自信、有警觉,这个就是“对境心数起”,修行就上路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因为警觉所以我们的心灵不僵化,我们就能够出死入生;因为自信我们就能够内心平衡,修行首先要内心平衡,很多人表面是在修行,但是他内心不平衡。我们讲个例子好了。
台湾的广钦老和尚是福建人,他小时候生活很困苦,跟随父亲到南洋去谋生,父亲就死在异国他乡。他把父亲的骨灰从南洋带回来家乡泉州,安葬好以后,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也没有什么地方好去,怎么办呢?他就投到泉州承天寺去出家,他没有什么文化,也没读过书,寺院里面就安排他在大寮里面烧火,但是这个人的好处就是什么?有信心、很老实。
然后这个主持跟他说:“你好好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念佛,一边烧火一边念佛,你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分别,他的事情就只有一个,就是念佛,其它你叫他做什么他都不分别,马上去做,不推脱,不拖延。我们现在的出家人不是这样,你分配他做一件事他就想,这个苦差事怎么叫我做呀?好的怎么全让人家做了?有这样的妄念,你修行怎么会相应呢? 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真正内心平衡是因为什么?因为自信,他真正地有自信,知道我就是全体法界,我干任何事情都是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这样来修就真正有自信,内心就有平衡了,这样来修是叫做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前面卧轮禅师是“菩提日日长”,菩提是什么?菩提是觉,我们的觉是什么?它是不生不灭的,哪里有长和灭呢?能够日日长的就不是菩提了,所以“菩提作么长?” 哪里需要日日长呢?只是一切现成本来具足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学习禅法一定要懂得,我们有了自信,所以一切现成,这个是关键。不要去讨论那些高妙的理论,不要去陷在那个里面。像那些学者在高等学府里面去做研究一样,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哲学,搞一大堆,对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帮助。
禅的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就是开发我们内在的生命力,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你看赵州禅师号称为赵州古佛,为什么?因为你看他那些公案都很踏实,有人来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禅师说庭前柏树子。再一个人来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喝茶去。就很奇怪,这个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你其实要知道,这是干什么?就是斩断你的分别心,斩断你去好像做一种研究的那种,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啊,讨论半天,那就已经不是禅了。就直接把你的心拉回到当下的现实生活,我眼前看到庭前柏树子,就告诉你这个就是祖师西来意,非常直接一切现成,不用起种种的妄念分别。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偈子就能够明白怎样来实修无念为宗。
四、 无相为体
第四点就是无相为体。六祖禅的精粹就是三无、二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无相为体我们也举个例子,也就是以《六祖坛经》来说《六祖坛经》好了。
《六祖坛经》上面有一个方辩禅师,大家可以知道,方辩禅师这个人也很了不起,《坛经》上面这么说,有一天六祖大师看到自己得到的这个达摩祖师带过来然后代代相传的袈裟,想去洗干净它,就到了寺院的后面用锡杖往地下一顿,泉水冒出来了,然后拿这个泉水来洗袈裟。正在洗袈裟的时侯,从空中有一个出家人过来了,就是方辩禅师。
方辩禅师就跑过来顶礼祖师,说:“我昨天在南天竺遇到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我:‘我的袈裟、我的钵在东土震旦已经传了六代了,现在就在韶州,你去韶州那边就可以顶礼我这个袈裟和钵。’所以我昨天还在南天竺见达摩祖师,听到他的教诲以后,今天就来这里顶礼六祖,我希望能够拜见一下祖师的袈裟和钵。”
这个就很奇妙了,你看是不是,方辩禅师不是一般人,他有大神通,他昨天还在南天竺,在南印度,今天就到韶关南华寺来了,大神通力啊。还有一个什么?达摩祖师不是已经涅槃了吗?他怎么又冒出来了?其实圣人是生死自在的,当然也有只履西归等等这样的公案,所以祖师就是只要你有缘分都会见到。
所以他就来顶礼袈裟,当然六祖大师就满足他的愿望,让他顶礼了袈裟。然后就问他,说你有什么特长吗?方辩禅师就说我善塑,就是说我是个艺术家,我会塑像。六祖大师就启发他了,说:“汝试塑看。”就是说你试着塑一个我的像看看,你试着塑塑看。
然后三天之内方辩禅师就用泥巴塑了一个六祖像,“高可七寸”,大概就七寸高,“曲尽其妙”惟妙惟肖,跟六祖真人非常像,很生动这么一个像。
六祖大师就笑一笑说:“汝解塑性,不解佛性。”你懂得塑像的艺术,但是你没有真正懂得佛性,你是一个艺术家,但是你没有真正懂得禅的修行。虽然是这样,祖师还是鼓励他,就给方辩禅师摩顶,说:“永为人天福田。”然后赐他一件袈裟。
有没有看到这里面的奇妙呀?你看祖师的这种慈悲心表露无遗,明明知道这个方辩还不是明心见性的那种根器,但是还是要鼓励他说,“永为人天福田”,你照这样修上去还是可以做人天福田的,将来还是有机会明心见性的。鼓励他,不是说你的根器不够就打击你,不是这样的。大慈悲心包容一切,以平等心对待一切,而且给他摩顶。
看到没有,祖师的那些大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还有永嘉玄觉,他们在六祖大师会下都是一番机锋对话以后马上就明心见性了。然后祖师有没有给他们摩顶?没有。
他对于还没有见性的人要摩顶,鼓励他,然后就赐他一件袈裟。赐他一件袈裟以后,方辩禅师就把袈裟分作三份,一份自己珍藏着,一份就披在六祖像的身上,还有一份就埋在大殿的底下,说:“将来这个寺院衰落了,我发愿我要重兴它,将来重兴它的时候,如果能够从大殿里面挖出我埋藏的袈裟,那就表示就是我的后身。”
果然到了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惟先禅师,那个时候南华寺就曾经衰落了,惟先禅师在清理殿堂的故基的时候有挖出这个袈裟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方辩禅师的后身。这个其实就是说无相为体,如果你执著于外在的相,你是解塑性不解佛性。哪怕你塑佛像,哪怕你塑祖师像,你没有能够见性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地塑,真正地塑是开启我们内在的佛性,这样子地来修持。
我们说生活方式,禅的生活方式就是智慧的生活方式。 人有四种生活方式:一种是算术的生活方式,每一天都活在功利的计算里面,每一天都在计算我跟这个人交往我能够得多少利益,我干这件活能够赚多少钱,每一天都在算计这个, 这种人是活得最辛苦最累的了。
还有一种人是活在技术的生活里面,他有很多知识,但是他也很执著,就按着这个知识的框框去生活,很僵化地生活,这个是活在技术的生活里面。
还有一种是艺术的生活,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生命大美的展现,而修行是生命大美的体验,生命大美的感悟、感受,所以更往上就是修行的生活了,就是禅者的生活了。我们要无相为体就是在一切相之中都能够见性。
怎样来做?我们看《金刚经》就可以知道了,懂得《六祖坛经》才能够真正懂得《金刚经》,懂得《金刚经》才能够真正懂得《心经》,可以说《六祖坛经》就是《金刚经》的实践版本,实修版本。惠能大师就是实修《金刚经》而成为划时代的大德。
《金刚经》上面怎么开示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都能背,但是怎样做到不应住色生心?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不应住色生心呢?其实有这么一些方法:
首先是,什么是相?简单地说、直截地说,一切相都是由能量而形成的,你不要被这个能量吸引住,不要被它粘住就对了。所以不应住色生心,色是什么?色是物质,一切的物质都有一种强大的能量,我们的注意力不要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引住,这个就对了。
其实圣人都是相通的(如果没有见性的智慧就不能称为圣人),像老子,老子就有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什么五色令人目盲?他其实是讲这个五色会让我们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引住,然后我们的心、我们的注意力就被它粘住了,就跑不掉了,这个就是令人目盲、令人耳聋的真义。所以其实不应住色生心,不要去执著于那些名相解释,而是要用自己的悟,体悟来实践;实际上就告诉我们不要被物质的能量粘住,这样就对了。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都是一样。声音、香气、味道、好的微妙的触、触的感受这些,你都不要被它的能量所粘住。
还有法,就是种种的心缘相,也不要被自己的心缘相所粘住,怎样才能做到不被自己的心缘相所粘住呢?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怎么保持?就是你不要去分别大事、小事,在禅者的眼中,每一件事情都是胜义谛,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我们遇到的,我们眼前要做的事情,没有所谓大事和小事的分别,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哪怕是极微小的一件事情也是全体法界所展现的,它也是能够让我们当下开悟的因缘,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够有警觉。我们知道“恶”字怎么写吗?亚心为恶,心的能量不饱满,这个就是恶。凡夫众生总是在恶心里面,不是说你起了很多恶的念头,而是指心不饱满。我们总是会认为人生之中那些重要的事情我就全神贯注,很紧张地去注意它,其它事情认为都是小事情,都很懈怠,这样就错了,不是这样修。每一件事情都是神圣的事情,没有大和小的分别,你要保持警觉,任何时候都把它看做神圣的事情。你这样一直警觉,你就一直在正念之中,“佛种从缘起”,有一天你就豁然大悟了,就是这样的,这个是第一个关键。
第二个是在我和事情之间,我不要马上被它吸过去,我要充分地了解、充分地警觉,充分地了解,这个是修无相为体的方法。你不用去听很多高妙理论,你只要听这么踏实的话就对了,你真正去做就对了,你讲很多没有用的。充分地警觉,你就不会分辨大小事,然后你就一直能够在每一个事情之中都能够有正念。充分地了解就是指什么?我们总是这样的,任何事情一来我还没有完全了解它,马上就起反应了, 为什么?是我的凡夫心、我的大脑思维在起反应,我的大脑思维遇到事情马上凭自己的经验慌慌张张,因为他活在恐惧里面,所以他慌慌张张就起情绪反应了,不要说我们是这样,圣人都是这样。
有没有读过《论语》?《论语》上面就讲过一个事情, 孔子在其他国家流浪一直抑郁不得志的时候被困于陈蔡之间,被困在蔡国和陈国之间,很多天没吃饭了,没有粮食了。好不容易有学生给他送了一点米过来,当然是弟子们马上赶紧煮饭来孝敬老师。但是住的房子很破烂,屋檐黑灰就掉。颜回心很急,想老师饿坏了,赶快煮饭吧。差不多要熟了,颜回打开锅盖看看饭熟了没有,一看,灰刚好掉下去了。颜回一看糟糕了,马上把它捞起来来,捞起以后,扔掉又可惜了,放在里面给老师吃又不礼貌,自己就先吃掉吧。本来是个好心,对不对?运气不好,孔子刚好在那边散步就看见了,哎呀,这个学生偷吃东西了。吃饭的时候,孔子就旁敲侧击说,有些学生表面对老师很恭敬,其实有食物,肚子饿了先吃了,颜回就赶快把这个事情说明了,是怎么回事。
你想想,圣人都是这样,他对一件事情没有充分了解的时候就会误解,就会产生障碍,对不对?何况是我们呢?我们更是如此。
所以任何事情来的时候,你淡定一点,不慌,你从各个层面尽你所能充分地了解它、充分地挖掘它、充分地沟通,然后事情解决之道就出来了,禅的智慧在其中。不是说让你每一天念:嗡阿ra巴扎那谛,然后就开智慧了,你应该在禅的智慧当下去悟,当下去用。我们的成见就越来越少,我们的执著就越来越少,然后我们的心就不会被大脑思维困住,我们的大脑思维总是事情一来它马上起反应,马上有情绪,其实就错掉了。
禅的智慧就告诉我们无相为体,不是让你看不到任何相,而是在一切相之中你都把你全体的智慧融进去。怎么融进去?也就是充分地警觉、充分地了解,就如此而已。你不要以为很神秘,但是这个只是一块敲门砖,这是进入六祖大师禅智慧的敲门砖,所以我们要这样地来修。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马上起反应。
然后你知道吗?你就已经是能够不被物质的能量控制,不被凡夫心的能量控制了。因为任何事情你都先充分了解它,所以这个物质的能量它对你的吸引力,它对你注意力的吸引就减弱了。因为这个物质的能量它很强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不对?物质的力量很强大,它都是一种能量,只要你用凡夫心,它马上就把你吸附住了,把你的注意力吸过去了,注意力是什么?当下的觉知,当下的觉知就是真心的妙用,他不被任何东西所吸住,你就开悟了。
你不要以为很神秘、很玄妙,其实就是这样。你只要这样去修你就能明白,我们先看清楚有哪些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把它粘住了,你只要把它解开,你就开悟了。是不是很简单呢?有哪些能量能够把我们吸住?物质的能量,色声香味触的能量,好的东西、美妙的音乐。你可以完全融在其中,但是你不要被它吸附住,你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真心的觉察,她一旦被吸附,她的妙用就不能显现了,它就不能够尽虚空、遍法界了,它就不能全观了,那么你就是凡夫了。
你不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附住,那方法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充分地警觉,所以你的心不会懈怠,你生命的能量就很饱满,这个是基础,充分地警觉。再一个是充分地了解,因为你有一个充分了解的过程, 所以你没有马上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附过去,你能够抽离出来,能够抽离出来你就不被它粘住了,这是第一个,不被物质的能量粘住。
第二个是不被凡夫心的能量粘住。我们有种种的思维模式,我们有种种的大脑思维模式,我们总在用过去心所累积的知识来框眼前的事物,所以就产生了误会,所以总是用成见来看这个世界,而没有用创见,没有用活力来看这个世界,这个就是凡夫。
圣人总是用活力来看这个世界,用创新能力、用创新的觉察力来看这个世界;我们总是用过去心累积的知识,抱着这种成见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就是死的,圣人是活的;我们是出生入死,圣人是出死入生,因为他总用活力在看这个世界。
我们凡夫的大脑思维也是有能量的,任何东西的背后都是能量。这个凡夫的心缘相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把我们的心吸附过去。任何事情一起马上就想我要怎么去处理它,我要怎么去判断它,然后匆匆忙忙给这个事情贴一个标签,又转到下一件事情去了,所以凡夫总是被念头困住了。念头也总在不断不断地无常变化,我们的注意力从来停留在一个事情上不会超过三秒钟,马上在转,一个念头又接一个念头,但是我们因为太快的缘故,从来没有注意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隙。你只要能够觉察,然后你能够穿透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你的警觉就真正做到了,那说明你的禅就真正成就了,这样来修行。
然后这个心缘相,凡夫心的能量也不会把我们吸附过去,这样我们真心的觉察力就能够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就是无相为体,在一切相之中都不会被粘住。
第三部分就是讲,我们既然不被物质的能量吸住,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那我们用什么能量?用生命力的能量开启我们真心的能量。因为我们有自信,知道“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所以直截开启我真心的能量。我只要不被任何物质能量、任何凡夫心能量吸住的时候,我真心的能量就会开启。真心的能量开启以后怎么样?就能够让我们的能量由向外走转过来向内流,由向下流转过来往上流,这样是修行的地方。无相为体真正做到的话是非常妙的。
为什么说我们总放不下?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懂得怎么去修无相为体。凡夫的心就好像一个筛米的筛子一样不断地漏掉能量——因为他迷了,所以没有跟境界融为一体,他的能量一直流出去,去分别外在的境界,去分辨外在的境界。分辨以后他贴一个标签:哦,那个是某某人,那个是百合花,然后他的注意力又跳到另一个事情上去了,心猿意马,一直在跳,所以他永远在轮转生死。
圣人怎么样?修行人怎么样?修习禅、懂得禅的智慧的人怎么样?他把由向外的能量转过来向内,为什么要向内? 怎么向内?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其实不要被外在的能量吸附住就是向内、不被物质能量吸附住就是向内,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一直向里面就能够开发生命本具的能量。
凡夫心因为一直起妄念,妄念累积多了就有欲望,欲望就让能量向下走。但是我们现在能够觉照、能够开启生命力的能量了,所以我们在海底轮的灵能就能够激活;然后它就一直往上,往上走,所有的能量障碍的地方、堵塞的地方就能被打开;被打开以后一直到顶轮(顶轮有千瓣),就能够完全融为一体;真正生命力的能量到顶轮的时候,我们就与整个法界的能量融为一体了,这样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这样才能够明白,原来我们读《梵网经菩萨戒本》说:“千华台上卢舍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他坐的莲台是一千个莲花瓣,为什么呢?原理就在于此,都是因为我们修无相为体,这样子来修就是能够跟我们存在的本源相联结,跟我们生命力的能量相联结,就能够真正的无相为体,对一切相真正地能够不执著。
但是凡夫众生如果只用知识来修,他净化的只是心的表层,他身体的记忆并没有消除,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惠能大师为什么要说“对境心数起”呢?因为心数起,所以我们只要能够警觉,了了分明,让一切喜怒哀乐都现前。你知道妙用是什么吗?就把我们身体的记忆消除了,我们身体里面的痛苦之身,它储存的那些负面能量就在喜怒哀乐的展现之中,就在对境心数起之中都报掉了,都不再能够障碍住我们,我们身体的记忆消除了,这个是最重要的。在修行道路上面如果不能消除身体的记忆,你只是净化心的表层,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你下一次逢缘对境的时候,身体的记忆会再一次驱使你让你产生负面的情绪,然后产生负面的能量来增强身体记忆的滋养,这样我们难以真正净化心,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怎样来修无念为宗,无相为体了。
这个是指我们要能够超越大脑思维的层次,才能够真正地开启灵性的能量、生命力的能量。
我们的肉体、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肉体是依靠物质的能量;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都是依靠凡夫心的能量,心灵的能量,合起来都只是生活力,后面的才是生命力。我们总用生活力的能量那是不够的,是难以解脱的,我们要用的是什么?后面的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都是依靠灵性的能量,生命力的能量。这个生命力的能量才是关键,因为它才是不生不灭的,其它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无相为体要从这个地方来用功。
但是你要知道禅宗的祖师已经超越了大脑思维的层次,能够运用灵性生命的思维,能够超越片断式的思维进入无穷尽的思维,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那种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说他开发了生命的能量,所以能够让他上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能够俯瞰凡夫大脑思维的游戏,看凡夫大脑思维他在做什么游戏,他从更高一个层面来看。所以我们看那些禅师,你看盘珪禅师等等,他很奇怪,我们讲过这些公案对不对?为什么好像这个禅师都是很糊涂一样,不是这样的。我们也讲个公案好了,像赵州禅师。
有一个禅和子来参禅,礼拜祖师,祖师说:“你来过(原来柏林禅寺叫观音院)观音院吗?”禅和子说:“没有,我第一次来。”祖师说:“好喝茶去。”
第二个又来顶礼赵州禅师,禅师说:“你来过吗?”
禅和子说:“我来过了,我是第二次来了。”祖师说:“好喝茶去”。
都是喝茶去,然后寺院的监院就不干了,说:“师父,好奇怪呀,第一个人来你说你讲客气,第一次来叫他喝茶去 这个可以理解,第二个人来你怎么也叫他喝茶去呀?”
赵州禅师说:“院主!”
监院:“在。”
赵州禅师:“喝茶去。”
这个祖师怎么这样子,就会说一句呀?不是,为什么?祖师能够在更高的高度,他不是不辨是非,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到是与非都有转变的可能,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他已经超越了凡夫大脑思维的模式,他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凡夫大脑思维的游戏,大脑思维的把戏,实质上也就是看到大脑思维的局限性了。这样来修才是真正地做到无相为体,才是真正地能够不被物质的能量、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我们的注意力,而足以真正地开发我们生命力的能量,能够脱离了那种吸引力。
脱离吸引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说我不执著于这些财物、名利地位等等,但是你心里面有没有那个相呢?还有,还有你就还是没有摆脱它的控制力,没有摆脱它的吸引力,你还没有真正地开启生命力的智慧,这是第三个层面。
第四个层面就是要做到无相为体就是要真正地像《金刚经》(我们再次引用《金刚经》来说明《坛经》好了)。上说,修行的窍诀就是一句话:“无相修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相修善,怎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要展开来说就很多了,我们说一点点好了。
就说无寿者相,什么是无寿者相?寿者是什么?寿者是寿命?不是。不是这样子的。无寿者相是什么?寿者是距离,你要达到,由这里到那里所产生的这个时间,我们称之为寿者相,目标。 所以参禅要记住一句话,要修无相为体的话,就是禅是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只要你有一个目的地就不是禅了。
我们总是有目的的,我们干任何活都有目的,那表示我们总在大脑思维里面,大脑思维才需要一个目的接一个目的,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目的是干嘛?赚钱,拼命地多赚一点钱;学佛以后转过来了,我们又有一个目的,不是赚钱的目的,要开悟,要成佛,这是我的目的。但是你只要有目的都不是禅。你学佛以后老是想着我要开悟,你有一个目的,那就表示你的心是迷的,表示你的心没有活在全体法界里面,一开始你就错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一有目的、一有目标就不对了,有目标叫寿者相。原来世界各国,台湾,包括我们中国内地很多地方,大学里面流行一门课程叫做生涯规划。这个大学生要毕业了,然后老师给他讲一门课叫做“生涯规划”,我给我的生涯,后续十年二十年我做个什么规划,那个没用的,是凡夫心的大脑思维的妄想,你这个生涯规划,你规划十年二十年有什么用?能够实现吗?实现不了,为什么?一个是你大脑思维搞出来的,再一个你的福报也会限制你,不是这样的。所以真正地当下就融入,活在当下,不需要去有一个目的、不需要去追寻。
大家知道知识和智慧的差异在哪里产生吗?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向外去追寻“为什么”,就会产生知识;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向内来觉照“是什么”,就会产生智慧。就是“为什么”和“是什么”而已,懂得了吧?是不是很简单?禅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但是你有没有真正去实践她?
如果你一直向外,有一个目的去寻求,无论你寻求的是赚钱,还是寻求的是开悟,这个都是知识,都会让你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生很大的变故,突然发现,我学的那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上就没有学佛法。你那些都是在浪费时间,你是学了很多表面的佛法的知识,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所以遇到事情根本不得力。
所以如果你一直向外去追寻“为什么”,你就会得到知识;如果你一直向内去觉照,保持警觉,具足自性,然后有高度的警觉一直在觉照,向内去觉照“是什么”。是什么透过我的眼睛在看?是什么透过我的耳朵在听?是什么让我能够领悟佛法?是什么呢?真如我,真如自性啊。但是直接给你那么一个答案,你没有体悟,这个还是不够的,还是会成为知识,你一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了。
所以其实我只是希望启发大家内在的这种智慧,任何一句话,如果能够触动你的内心,那你就依此而去行,而去修, 这样就对了。我们这样来修就能够真正达到那种天人合一的狂喜之中,能够达到那种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的这种法喜、这种狂喜之中,这样是真正的无相为体。
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我们应该要讲的就是,无相为体的当下的用功的地方就是什么?就是要不被一切境界相所粘住,不管外在是什么相,不管是什么物质相,是什么心缘相,都不要被它的能量所粘住,而回到当下的身心的觉知,你能够保持觉知就对了。不要怕,也不要过多地想;如果你怕,那表示你心轮的能量有堵塞;如果你想很多,你思维分辨,老是去研究,那表示你的脐轮和眉间轮被堵塞了。当然这个是善巧方便了,如果我们学曹洞宗的宝镜三昧你就可以看到,她里面告诉我们每一个堵塞的地方如何去实修,如何去开启它,但是历来的祖师没有说,对所有的人泛泛而谈,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只要去开启它就对了。这是我们实修无相为体的第一个方法。
还有一个,如何真正做到无相为体?就是三心不可得。 我们都耳熟能详,知道《金刚经》上教诲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说,如果活在过去就会有后悔,如果活在未来就会有恐惧,如果执著于现在就会有担忧,因为你太紧张了。但是你仅仅明白这些,那还只是知识,你没有生起实修的智慧,如何去实修? 其实就是要开启中脉的能量,要超越左脉和右脉的能量。
无相为体,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一切相,不管它是物质相还是心缘相,它的背后都是能量,所以你抓住能量来修,要超越生活力的能量,要开启生命力的能量,;这样来修就对了,这样来修就能够迅速地悟道,迅速地与禅相应了。
那怎么说?也就是不要活在情绪和理智里面。理智总会喜欢跑去给未来做种种的假设和规划,而情绪总是喜欢回到虚妄的过去,去回忆、去记忆、去追思,那就是你活在情绪里面,你活在理智里面啊。很多人,凡夫心用大脑思维用事,他不放心,他内心深处有恐惧所以他不放心。他说你未来不用做任何规划一切现成,他信不过,这个就是凡夫。祖师不是这样的,你跟他说未来不用想那么多,没用的,一切现成,你只管去修就好了,他马上就信受,这样是大根器。
但是我们总不放心,我们受了很多知识教育,这个知识教育都把我们框住了,我们总用知识教育,用理智来想,我未来每一件事情我都要事无巨细,把它安排得妥妥帖帖,想很多,但是没用,那会把你的心困住。
所以理智总喜欢去在虚假的未来里面做种种假设,而情绪总喜欢去在虚妄的过去里面去不断追忆。为什么?你怎么解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怎么去让自己不活在情绪里面,不执著于理智呢?很简单——净化你的能量,让左脉和右脉的能量进入中脉,这样就可以了。
这个不是我们现在今天的话题,我们原来讲《六祖坛经》是希望讲二十一天,那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具体方法,但是大家喜欢知识,我仍然还是给大家指一条知识的路吧,不然不晓得怎么去修啊,你看《三摩地王经》好了,《三摩地王经》里面,释迦世尊和盘托出,告诉我们怎样能够让左脉和右脉的能量进入中脉,而且佛陀明确地说:“能量不入中脉而说自己开悟,一无是处。”就是不可能,就这样的。
我们都有看到千手观音对不对?普济会有位居士建议,普济会要以千手观音这个法作为所有会员修的法,但是你看千手观音五层十一面。十一个头,上面三层都是三个头,第四层就是忿怒相,第五层就是阿弥陀佛的头像。
为什么一层有三面,知道吗?中间代表中脉,也代表现在、代表当下;左边代表过去,代表过去的能量、过去的回忆、过去的追忆,代表我们的情绪;右边代表未来,代表我们的理智,我们总喜欢做种种的规划,所以这个十一面观音其实就告诉我们怎样不活在情绪里面,怎样不执著于理智,而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
我们也是因为时间关系,上次也只是略略提了一下,都没有展开来讲这些法的深意。所以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就是要让我们活在当下,然后来实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
现在医学很昌明,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癌症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麻木了,觉得家里面可能有什么亲属会有什么癌症,可能差不多渐渐都麻木,都能接受了。什么肺癌、肝癌、胃癌、肠癌、胰腺癌、鼻咽癌、卵巢癌,反正什么癌都有可能出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出现癌,唯有一个地方不会出现癌,谁听说过心脏有癌症的?没有吧,是不是。心脏一直在跳对不对?一直在动,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要有活力才不会有癌症。
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多人得癌症?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里面的能量不平衡。更进一步,大家将来可以了解到,左脉是代表过去,如果活在情绪里面,左脉的能量不平衡的时候,它会把鬼神的、亡灵的那些能量吸附过来,就是我们说癌症到后期都有堆剔鬼,就是这个原因,它把它吸附过来,然后就破坏了每一个细胞的能量平衡,正常细胞就变成癌细胞了,就这样来的。
还有,糖尿病似乎很多,而且有没有发现,那些用脑的人士更容易患糖尿病,为什么?他老是要从事脑力劳动,要想很多,他思虑的非常非常多以后,思伤脾,所以他的肠胃功能也不好,渐渐他的血糖就不正常了。西医上面只会说胰腺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糖尿病了,其实根源是指我们思虑太多,让我们体内能量不平衡,整个系统性的能量亏损了,长期这样就是糖尿病了。
这是修无相为体,在身心灵都能够实现整体的健康。
还有一个方面,真正做无相为体就是能够在一切外境之中,在一切境界里面成就慈悲。有些人他明白这个以后一直修,然后觉得自己能量清净了,能够开启能量,自己身心能够净化了。然后他跟其他人接触的时候,就能够很敏锐的感觉到,为什么那个人整个能量这么差,怎么会容易染污我呢?这样就错掉了,为什么?你只要有这样的心的时候就表示你的我执又冒出来了。这个时候真正能够觉知的人会油然而生慈悲心,所以真正能够觉照身心,他后面就会油然而修慈心观,原因就是——你用大慈悲心去包容一切,这个是真正地与生命力的能量相应的方法。不然你又会滑到大脑思维里面去了,又会堕到大脑思维里面去了,你的能量水平又会从顶轮又会降下来了。
所以我们要能够用大慈悲心来成就真正的无我,而不被我执所绑住;能够不被我执绑架的人就会有真正的快乐,就能够真正的在这个相对的世界里面成就绝对的喜悦的心。所以我们看禅宗的祖师说:“快乐无忧是名为佛”。
为什么祖师能够做到在任何境界里面都能够成就快乐呢?因为他开启了生命力的能量,所以他不被我执所绑架了,真正这样的话,他的地水火风空五大的精微能量就能够被开启出来。
风大的能量开启了,整个人就会很清凉,很平静。一个修行人,他的这种气质,他给人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人很清凉;水大的精微能量开启以后,他就会变得很细致、很柔和、很滋润;火大的精微能量真正开启以后,他就能够转化内心顽固的执著,就能够不再陷在成见里面,不再被大脑思维所捆绑、所束缚。
所以火大的能量转化很重要。我们因为总是凡夫妄心在用事,所以得到的能量百分之九十五都提供给无明的马达消耗掉了,真正维持我们生命的是很小的。火大转化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把所有能量都用之于开启内在的智慧,不会被消耗,不会白白地流失,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光明生起了。所以说有智慧就有光明,光明现起一定是火大转化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说,他内心那种顽固的执著能够被破除。
地大转化的时候这个人自然就有一种磁力,很多人大家都愿意来亲近他。地大转化的人,他在的那个地方,周围的那些花草都会开得特别的茂盛,因为那种精微能量会滋润。
然后就是空大了,空大转化的人,他的整个身体都会散发一种轻安和喜悦的光芒。这个空大其实就是光明,就是智慧的光明。这样来修无相为体。
五、 无住为本
第五个部分就是我们讲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是在能够观察世界的主观上来修,无相为体是在被我们观察的客观万物上来修,主客观融合地来修就是修什么?无住为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而住。怎么住?无住而住。你住在任何一点上都不对,无住而住就是真正地活在全体法界里面, 跟任何人交往,看到任何事情都是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这个是无住而住。
凡夫心总是很机械地运用知识在活,禅者就能够无住而住地在不断涌现的生命的智慧里面来生活,这个样子是禅者的境界。
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禅的智慧,尤其是需要禅的这种无住为本的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我们都看到危机了,对不对?最近几年天灾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频密,尤其是日本3·11地震。你看,日本那么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对于地震的防范应该说是一直都在做准备,但是怎么样?遇到九级,这种最高地震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对海啸也做了防范,但是遇到一个特别巨大的海啸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所以其实只要人类文明没有摆脱以人类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思维,一定是越来越多天灾。
所以我们要转过来,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以整个生态的和谐为出发点,这才是关键。要开发我们内在的这种本具的智慧,因为禅的智慧是超越民族超越宗教,具有普世价值的,所以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第二次的文艺复兴。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第一次文艺复兴将人从神权的笼罩之中解放出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持续了几百年,我们的工业革命等等都是因为文艺复兴开启了解放了人的这种力量而产生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是需要第二次的文艺复兴,就是说从机械的笼罩之中将人的心解放出来。
什么是机器的笼罩呢?我们的文明一直向外去寻求,我们每个人一直向外去寻求成功,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以外在的、外显的成和败来平衡、来判断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这样一直向外的时候,我们就不断地去榨取自然,当然就要遭到自然的报复了。一直去追寻物质,一直去研究种种科技的进步,种种机器的精密,生产出更多的物质,然后不断地榨取自然,这个样子是活在一个机器里面。由机器而制造出物质,然后贪著于这种享受,这是在物质的笼罩之中,在机器的笼罩之中。
还有一种是指人一直活在大脑思维里面,所以用这种大脑思维机械的、僵化的模式来看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用这种机械的模式,大脑思维的方法来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跟我们存在的本源割裂开来了,跟我们内在的真心智慧就割裂开来了;所以每个人都变成无根之人,没有根, 所以就很漂浮,生命没有发展的方向,这样是我们需要从机械的笼罩之中解放出来。
这是我们说无住为本。
怎样来真正地实修无住为本呢?前面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然后我们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个人怎么样来实修无住为本呢?其实就是两句话:活在当下,坐断三际,就对了。
活在当下,这个话也听熟了,很多好东西听多了以后我们就变成一种知识累积了,我们就忘失它的本意,不晓得怎么去用功,就是这样的。因为它总是由智慧降格为知识了,因为你没有去用它,没有去实践它。当时是内心有一点触动,但是因为没有实践的缘故,一直听一直听然后就变成一种知识累积了,它就降格为大脑思维了。
其实你要知道,当下的本质就是无住。不能够被我们作为对象来认识,这个才是当下,不能够被我们作为对象来认识,这个才是当下。一旦能够被我们作为对象来认识的时候,就不是当下了,那就成为过去了。所以其实当下就是什么?它就是主体客体还没有分之前的那种澄明的那种直觉的状态,才叫做当下。所以活在当下就是活在这种澄明直觉的状态之中,就是活在我们一直强调的这种高度警觉的自性的这种智慧之中,这样是活在当下,那当然就能够坐断三际,就能够不被过去、现在、未来所束缚,这个是修法。
禅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你不要只是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禅的智慧。在任何领域要做到大成功,一定都要开发生命内在、生命深处的、心灵深处的这种大智慧。我们也举个例子好了。索罗斯大家都知道,大家喜欢炒股票嘛,所以肯定都会知道索罗斯了。索罗斯就曾经有说过,他讲他为什么能够在金融这个领域之中游刃有余,他并没有去强调,他从他的老师波普尔(波普尔是一个哲学教授,很知名的)这里面学到的哲学让他能够游刃有余,也没有说他过去成功的经验多么辉煌,也没有去强调那些金融的理论;而是一直在讲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被关在集中营里面,他怎样从集中营里面,从那种艰困的环境之中利用生命本具的、本然的生存智慧,然后逃出集中营的那种经历给他的启迪,这个就是一种直觉。所以索罗斯其实就是强调说,他总是运用他的那种警觉,他的那种生命智慧的直觉来运作,因此能够有成就。所以其实禅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关键就是开启我们内在的智慧。
祝愿我们大家当下就能够开启禅的智慧,顿悟明心见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六祖禅法精髓——无念 无相 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