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大愿法师《禅与心灵环保》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一个人幸福与否当然需要好的智商,但是更需要高的情商,智商高但是情商不高的人,他的心是扭曲的,他很难有这种感知幸福的能力。情商是什么呢?心理学上说情商就是人格,人格就是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是“内在的小孩”跟“内在的父母”的关系,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在六岁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因此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往往有个误区,父母亲关爱小孩子,希望小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种种的知识,背唐诗、学钢琴、学绘画,学很多,以为这样就能够让小孩子将来成大器。但事实上父母亲不必太忙于在小孩子太幼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种种知识,给他很大的学习压力,让他的童年扭曲,这样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因为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才是将来的人生幸福与否的压倒性的关键之所在。我们懂得心理学会知道,事实上很多后来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在小的时候,在六岁以前,他内在的关系模式没有平衡,不健全。
所以有一个平衡的内在关系模式很重要,我们每个人心里面“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子”这个关系会影响到我们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的关系的观点的不同。如果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这个人就懂得自爱;如果“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就学会了爱别人。
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内在关系模式失去平衡所引起的。比如说前几年很多报纸都在报道杨丽娟,有一个女子叫杨丽娟,她很痴迷香港歌星刘德华,她的父母亲就陪着她跑到香港去要见她心中的偶像,那也没有见到。最后这个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所以很多香港、内地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去报道。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这个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不平衡,所以才产生这样的悲剧。她的父母亲极度地溺爱她,结果就导致到杨丽娟她的心中“内在的父母”这一极非常虚弱,“内在的小孩”这一极非常强大,所以杨丽娟没有爱父母、爱别人的能力。她在父母面前,乃至于后来在媒体面前都像是一个只知道索取的小孩子,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甚至于她对于自己父亲的死亡都缺乏正常人应该有的哀伤,这个就是内在的关系模式失去平衡了。
相反的,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也是不平衡的,跟他的女儿恰恰相反,“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因此他不懂得自爱,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要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后来我们看新闻报道,很多细节就可以判断心理学上这一条定律。报道上面说杨勤冀去到再好的朋友家里面也从来不坐人家的凳子,甚至于不喝人家一口水,那就说明他没有什么自爱,他是很极端地溺爱儿女,内心之中“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 可见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内在关系模式也就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于与自己自心的相处方式。
父母与孩子形成良好的关系需要四个元素:
首先是要有爱。没有爱,一个小孩子可能根本无法长大。有一些研究就发现,如果没有父母跟婴儿皮肤的接触,婴儿的夭折率就高得非常可怕,而且就算是生存下来了,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也会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其次是要有自由。如果没有自由,一个小孩子就会成为父母意志的延伸,长大以后他就没有自信,他觉得自己不能做自己。我们看美国有一个叫杰克逊,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打造他,让他成为一个小童星,所以他后来有这个恋童癖,有很多的心理障碍,其实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第三是关系要平衡。如果父母和全家都过分地溺爱小孩子,以小孩子为中心,就会导致到小孩子的心理扭曲,导致到小孩子内在关系模式不平衡,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的小孩子就将会失去爱父母、爱别人的能力。可见如果我们片面地说“一切为了孩子”,这个是很糟糕的,因为它会导致内在的关系模式失衡,所以父母亲要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就可以教会小孩子自爱并且爱别人。
第四就是关系要稳定。比如说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太忙碌了,于是就把小孩子交给老人带,时间宽松的时候就再把小孩子接过来团聚,忙碌起来了,又再把小孩子送走,这样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小孩子,如果在六岁以前,小孩子总在不断地经历分分合合,他的心理成长就会受影响。
这四个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理就会受伤,难以在内心建立一个好的内在关系模式,他的人格就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心理成长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微视:儿童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