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出世间正见: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智慧

——节选大愿法师 《亲见本来面目》

  从出世间的正见来说,主要的是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智慧。

  内在觉醒以后,我们还是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心改身如故”,不过不会再受到特定的这个身体的局限,已经破了萨迦耶见。在小乘来说,初果先破萨迦耶见,破身见了,这个是解脱的捷径。为什么我们课程的实修里面会安排南传的禅法呢?因为实在她是有很多非常直截了当的、直接断萨迦耶见的方法。比如说,像帕奥禅师所特别倡导的“四界差别观”,这是一个非常善巧的方法。小乘的“七清净”和“十六观智”的觉证是非常明晰简捷的,让我们能够破掉对身体的执著。然后,也能够打破我们思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局限,了解到自己不是一个寻找灵体的肉身,不是一个寻找灵性生命的肉身,而是一个存在于肉身之中的灵性生命。所以,觉醒的不是我,而是觉醒从“我”之中觉醒过来了;也没有一个“我”开悟,开悟只是开悟本身。当然这个修持的方法有“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1.渐修法——如来禅

  我们先且说渐修法的“如来禅”,最根本的是两部经典,也就是《转法轮经》和《大念住经》。《转法轮经》是释迦如来在鹿野苑为五比丘所说的,是练习觉悟的准则和基础,但是侧重于从理上来建立,而《大念住经》是侧重于从实修上面来建立。

  我们都知道,修学大乘佛法往往有一点点问题容易忽略的,就是很多小乘的理论都琅琅上口,但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对实修的方法不注重了,所以在修行的实修的传承上面就有一些断层。包括我们现在,你看学习天台宗,天台宗当然她的教理的传承仍然在,但是她实修的止观的传承实际上是有断层的。为什么?因为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法非常兴盛,各宗各派都非常兴盛,所以那个几乎成为大众的常识,成为常识以后,讲说的大德就没有去重复地说,那么记录者就忠实于讲者的原话,因此也就没有把它补充进去。但是到了现在,当时的常识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了,所以我们很多的大乘法门都会被人讥笑为空谈。历来都有一句话叫做“密以显为空谈,显以密为欲法”,都是存在这样的误解。

  所以,实际上来说,四念住是最直接地来断除烦恼的方法,来证得四圣谛的捷径。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四念住法,我们对于初级的毗婆舍那法,初级的内观,十日的内观,大家也修过多次了。我们此次的禅文化大学堂,在两年之内会完整地把内观的如何证得“七清净”和“十六观智”的法门能够完整地来导引和实修。

  那么,为什么佛只是说四个念住,而不说五个念住、六个念住、八个念住、十个念住呢?

  实际上来说,是为了消除众生的四种颠倒。众生总是以不净为净,不想出离,所以如来就告诉我们说:这个身体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厕所而已,所以要能够修身念住;总是会以苦为乐,所以就传授受念住;总是以无常为常,所以会传授心念住;以无我为我,有这种颠倒,所以如来要传授法念住。实际上来说,四念住不可以截然地分开,你修身念住的时候,其他的三种念住都会要修习。我们的课程里面,还会有安排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以及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和童蒙止观。

  2.顿悟法——祖师禅

  其次就是顿悟法,就是“祖师禅”。

  在经教上面来说,课程上有编排《金刚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和《六祖坛经》;论上面来说,会有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血脉论》。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里面是理入、行入。行入里面包括了四种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以及三祖的《信心铭》,我们今年也讲授过。但是,在大众的这种侧重于学的跟实修的导引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也会有讲到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当然只能够作为选讲,因为什么?因为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实际上就等同于整个佛法的修证次第。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像印度的整个的类似于“成佛地图”,类似于“佛法概论”的著作有哪些呢?比如说《现观庄严论》,这是弥勒菩萨从瑜伽行法的角度来隐说般若的修证次第,把完整的修行次第都呈现出来了。比如说我们要攀登喜马拉雅山,我们一定要找一个曾经登过山的向导,我们才会放心,对吗?同样的,我们要学习成佛的道次第,谁所说的最可信?除了释迦如来之外,当然就是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后补成佛,所以他的《现观庄严论》是非常重要的成佛地图。从藏传佛教来说当然有很多了,比如说最著名的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汉传佛教有没有呢?汉传佛教当然有。我们有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一百卷,就是完整的成佛的修证次第——菩提道次第。所以,我们当然只是能够做一些选讲,总会在另外的时空因缘之中完整地、详细地透过《宗镜录》的学修,来建立完整的汉传佛教的菩提道修证次第。

  从“祖师禅”这个角度,我想我们今天作一个说明,我想说以“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作为一个基础。当然,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五大法则是什么呢?就是六祖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这五句是对自性的赞叹,就是我们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佛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修禅首先就一定要有一个绝对的自信,要完整地接纳自己。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完美,自己不够好,自己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那个时候你就活在大脑思惟里面。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所以像古人所说的“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为什么说“圣人不仁”呢?因为他教化人,他另外有一个什么?他会建立这个世间的秩序,他一定会告诉你“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而你一旦接受教育以后,你一定会展现你好的一面,隐藏你不好的一面,而一旦你一直隐藏你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的能量一直在流失,去维持那个二元分裂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凡夫不能觉悟的根源。因为我们的能量水平一直很低,一直在流失。所以,首先一定要有绝对的自信,深信自己本自完美。从灵性生命来说,一切都是灵性生命的游戏,从这个角度来呈现。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白,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弟子来,“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看看,这个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就求作佛。我们如果见师父的话,一定是说:“哎呀,我求我身体好,我事业遇到困境。”有没有谁敢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啊?有没有这样的担当?当然你现在鹦鹉学舌,那么说就已经不是了,那已经是知识的碎片,而不是当下的智慧了。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样的顶天立地的心胸,这个是我们禅修的基础。

  第二句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八不中道”,科学进步了,我们更容易理解了,实质上也就是指物质和能量互相转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我们都知道了。微小微小的物质如果把它彻底转化为能量的时候,核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无形的能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物质生起来了,实际上它并没有新生;当有形的物质转变成无形的能量的时候,我们认为灭了,灭实不曾灭。

  这个“本不生灭”,我们其实可以借助一些简易的禅法来修,比如说,我们可以修一个“幻变三摩地”。她的修法就是三句窍诀:昼修幻身,夜修梦幻,后修光明。“昼修幻身”就是你要自己独处一个静室,沐浴焚香以后,对着一面大镜子来坐好;第二步就是你仔细地观察,不停地赞美这个镜子里面的自己每一处的优点,一直到你能够假戏真做,你真正地喜欢自己,而一旦你生起这个喜欢的心就马上要停止。又开始批评自己,挑这个镜子里面的这个影像自己的每一处的毛病,一直到真的讨厌这个我。那么在这个赞叹与批评之间,你一直这样去修的时候,你就会醒悟:实际上镜中的我只是一个影像。同样的,我们这个身体也只是一个影像,只是我们的灵性生命所幻现出来的、自显现出来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时候可以契入到“身如幻”,一切外境皆如幻。

  实际上她的修行可以包含现分、明分、空分这三部分。我们是讲前面的现分这么一点点。打个比方,像我们在看电视,电视里面种种人物,我们看到他是幻,是虚幻的,对不对?种种人物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融入到,我们以为自己就是镜中的人物的时候,我们会起实执心,会有种种的忧悲喜乐。我们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些都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电视机外面的自己也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实际上内外都是没有差异的,都是如幻显现的。如果深入地说的话,就是大圆满“三自解脱法”里面的“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和平等性自解脱”。

  第三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性中本自具足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德。我们这个法界和宇宙是本自具足的,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当我们切断跟灵性生命的联系的时候,跟我们存在的本源的联系被切断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不足,我们会觉得匮乏。所以,大脑思惟就会使我们跟本自具足的灵性能量切断了。因此我们开始担忧自己的生存,因此成为掠夺者。

  其实宇宙之中从来不缺乏能量,缺乏的只是有效的关注和运用。我们如果开启灵性智慧的时候,我们当然知道整个法界的能量不可以被灭,也不可以被创造,本自具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其实本质上都是能量。能量是不灭的,不过是形式在转化而已,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这个我们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就已经是经过印证的事实了。但是同时,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我们的修行从法相上来说,就是从振动频率低的,密度大的能量,能够升华到振动频率高的,密度小的能量,这样就能够超越凡夫身和心的束缚,一直到彻见本来面目,亲见本来面目。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们跟灵性智慧、跟灵性生命重新连接以后,我们就知道,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只是大脑思惟所产生的幻相。由于这种幻相我们信以为真,就产生了恐惧,因此成为一个掠夺者,成为一个永不满足者,就不能够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觉醒的标志之一,就是心彻底满足了,不再去追寻了,不再去向外追寻,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解脱。

  第四句就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八不中道”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对我们树立见地是非常好的,但是其实除了《中观宝鬘论》比较容易入之外,其他都不是容易的。尤其是在《七十空性论》里面,她怎么样来透过缘起来层层显空,是有完整的修证次第在其中的。有完整的显空,空不可以被证,而只是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像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像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都是我们能够入中观的方便。

  我们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自性的“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这一些。我们且说一个“不常不断”好了,现在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领悟了,不代表我们证得了。我们领悟了,我们听明白了,这个只是一种知识而已,是大脑的识性运作。那么,什么是“不常不断”呢?比方说,我们过去做了一件事,无论是善事还是恶事,这个事情的现象都消失了,对不对?为什么到后面,我们还会招感恶果呢?为什么?因为虽然现象消失了,但是它的作用力还在,它的作用力还会留下来。现行熏种子,熏在阿赖耶识里面,熏在含藏识里面。所以的话,从现象消失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是“不常”;从它的作用力留下来这个角度,我们说它“不断”。所以其实觉醒的人就是洞见了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他的心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能够深刻地洞见到:灵性生命是永恒的,没有出生没有死亡,不经创造而存在,不受小我的身体的束缚,也不受小我的人格结构的束缚。

  第五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我们修行是要怎么样?是要证得我们佛性的“体、相、用”。实际上“体”是空,“相”是明,“用”就是觉,空、觉、明。所以不要错误地认为,听到空性智慧就总是偏到“空”的这一边,那么你在禅修实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障碍的,“空、觉、明”都应该要去修持。从“觉”这个角度来说,在佛就称之为大悲德、悲德,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的生机,万事万物的生命力。当我们超越了我们的大脑思惟模式的局限、行为模式的局限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开始契入到心性自解脱的阶段。

  所以说,如何去展现我们的勃勃生机,展现像万事万物一样的勃勃生机,这个实际上就是开启我们内在不断涌现的鲜活智慧,那当然就是灵性的智慧。所以说,心性自解脱契入法性,法性自解脱契入平等性,平等性自解脱成佛。这样的修持,她的次第先是从心性的解脱开始,不被我们自身的人格结构、人格的局限性、大脑思惟方式的局限性所限制,能够契入万事万物的法性。

  像禅宗里面的青原惟信禅师上堂的时候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前面的第一个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是被他的思惟方式所局限,只看到万事万物的相,看不到法性;后来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是看万事万物都是看到法性,但是还有一个法性在,所以会被这个法性束缚住,所以要超越这个;更进一步是契入到平等性,契入平等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清净,不是那个清净和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待圆融的清净,这个时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在教理上面来说的话就是清净地菩萨,八、九、十地菩萨,但是仍然还是要修持平等性自解脱。

  这是我们略说祖师禅如何能够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微视:出世间正见: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智慧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